理论教育 户承包小流域治理:可行性与优越性分析

户承包小流域治理:可行性与优越性分析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户承包小流域治理,只有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普遍推广之后才有可能。从1971年起,老两口儿开始对这一小流域进行整治。经水保技术干部测定,已经治理的面积,林草郁闭度达75%以上。目前,这条沟的水土流失基本上已被控制。这说明,以户承包小流域的治理确实是可行的。小流域的治理,必须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户包小流域治理,还可将一部分农户手中的闲散资金吸引到生产投资方面来。

户承包小流域治理:可行性与优越性分析

以户承包小流域治理,只有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普遍推广之后才有可能。但是,这种形式本身,对于黄土高原的干部群众来说却并不陌生,因为它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这种经验一直没有去总结推广罢了。

岚县普明公社芦家洼大队有一位现年72岁的老汉赵明有,在15年前即1968年,和老伴离开村子,搬到一条名叫赵鱼沟的小沟里居住。从1971年起,老两口儿开始对这一小流域进行整治。12年间,共计动土1000多方,在沟里打了4条小土坝,淤了2.2亩耕地,修了2亩多梯田,栽下苹果、梨、杏等果树80多株,建起了4.2亩地的杨树苗圃,在沟坡上共种植了杨、柳、松等用材树近千株。到1982年底,这段80亩的荒沟有65%的面积得到了整治。经水保技术干部测定,已经治理的面积,林草郁闭度达75%以上。目前,这条沟的水土流失基本上已被控制。这种事例在晋西北黄土高原上,几乎县县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以户承包小流域的治理确实是可行的。

这种可行性,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一)农户能够在治理小流域的过程中积累起治理所需要的资金。小流域的治理,必须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这就需要一定量的投资。社队统一治理时所需的资金,是用“以短养长”“公助民办”的办法来解决的。岚县岚城公社小岔口大队的专业队,是全县办得最好的一个小流域治理专业队。1972年建队以来,国家共投资4万元,1977年以前,专业队还没有收入,如果按照共投工5.4万个,平均每个工以0.8元计算在大队开支的话,等于大队投资4.32万元。两项合计为8.32万元。1978年开始有收入,5年来总收入为6万元。当然收入会逐年增多。但在社队统一治理的开始阶段,没有和国家或集体相当数量的投资是不行的。因此,有不少社队因为得不到国家资助,自己又无力筹措资金,治理小流域就只好告吹。

现在由农户承包小流域治理,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可以在治理的过程中,靠自身的经济增值,逐步地积累起所需资金。以户为基本单位进行经营,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去调节资金:一方面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尽量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创造更多价值量;另一方面是根据生产的需要,尽可能地缩小不必要的支出,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急需项目的扩大再生产。在创业时期,往往是压缩生活费用来加速资金积累,同时将一部分本应在市场购买的生产资料,尽可能地用自身的劳动来取得。这样,承包农户资金积累就能够快于原集体经济组织。如上面提到的赵明有老两口儿,从1971年栽下果树到1976年果树挂果之前,年年在果林里间种蔬菜,同时养兔出售仔兔。每年出售鲜菜和菜籽收入200元,出售仔兔收入500元,不仅完全解决了老两口儿的生活问题,而且在林果尚无收入的那五六年间,每年还为治理小流域投资300元左右。这家人治理小流域的全部投资,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以户包小流域治理,还可将一部分农户手中的闲散资金吸引到生产投资方面来。兴县康宁大队社员牛根来和他的两个儿子,1981年靠做木工节余了2000元钱,1982年初,他向大队承包治理面积为3390亩的裕家沟后,将这笔钱全部投入了当年的治理费用。可以想象,如果不鼓励农户去搞这种开发性事业,他们当中的闲散资金就很可能在那种“农家乐、乐陶陶”的气氛中消费掉。

农户治理小流域中花钱是精打细算的。过去兴县实行集体治理时平均每造一亩林,需国家投资15.30元,而去冬今春,这个县的郭家圪台大队13户社员在户包治理小流域过程中,每造一亩林平均费用只有5.30元(每个工日按2.00元计算),其中国家给的补助费为4.14元,只相当于原国家平均投资的27%。

(二)农户能够在治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治理的技术。小流域的治理,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而国家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基层技术干部数量很少。在过去吃“大锅饭”的情况下,普通的农民也无心去学习这方面的技术。因此,“没有技术”往往是社队进行小流域治理的一大障碍,即使干起来,质量也不高。现在实行农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流域治理,由于经营的客观需要,他们就能够在治理的过程中逐步地去掌握治理的技术。(www.daowen.com)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农户在治理中解决技术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自己学”。赵明有刚进赵鱼沟时,首先搞的是修梯田、栽果树,但他不会嫁接、整枝。为了掌握这门技术,他凭着小时候读过《三字经》和《千字文》的文化水平,买了3本果树栽培的技术书籍,一边学,一边干,挖来野果树嫁接成活了苹果树。在他的精心管护下,55株苹果树,1982年的总产超过了5000斤。他还根据县里印发的技术指导材料,学会了水果贮藏技术。连续几年来,他的苹果,都能存放到来年新果上市。

二是“请人帮”。有的承包户不懂技术,就向有技术的人“借”。牛根来承包的裕家沟,原残存2000株不结果的苹果等果树,他带着全家给果树施肥、浇水、精心管理,但他不会剪枝整形,就从县苗圃“借”来技术员帮他进行这项工作。他还承包饲养了7头梅花鹿,但不会收割和加工鹿茸,于是又外出请来了师傅。当年加工出售的鹿茸就收入1100元。随着农村中承包制、合同制的发展,农民“自己学”技术正在向“组织学”技术发展,“请人帮”正在向“相互联”发展。一些县社的技术人员,一些懂技术的社队干部正在和承包了小流域的农户建立起固定的联系,把技术和承包户的资金劳力结合起来进行小流域的治理。随着技术上的承包制、咨询业务等的发展,农户掌握技术的途径将会越来越多。

(三)农户能够在“治沟”的过程中“致富”。在“大呼隆”“大锅饭”的年代里,农民不能从小流域的治理中得到多少直接的好处,不少生产队甚至因此还负了债。如兴县康宁大队1958年开始治理裕家沟,组织了23人的专业队,在沟里修水库、挖水井,开了46亩沟坪地,栽了近万株果树。但到1979年,水库、水井都早已报废,沟坪地荒芜,果树只剩下了近2000株。1980年和1981年,大队又分别把这条沟包给了两个专业队管护,结果两年各亏400多元。

牛根来承包治沟一年,他在裕家沟栽下1.7万株用材树,粮油收入5506元,牧业收入1940元,干鲜果收入1900元,副业收入500元,全年总收入达9846元,扣除生产开支、大队提留和全家生活费用,年底还节余5500元。

由于治沟和农户的切身利益一致,因此农户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总是伴随着治沟一起进行的。把小流域包给农户治理,无论在发展速度还是治理的质量上,都将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