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积极引导全民参与低碳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积极引导全民参与低碳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低碳发展意识,注重发挥民间组织、媒体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渠道和手段引导全民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中纳入气候变化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教育和培训重点,引导青少年树立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活动。

中国积极引导全民参与低碳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低碳发展意识,注重发挥民间组织、媒体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渠道和手段引导全民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一)政府加强引导

中国政府注重提升公众的低碳意识,普及和传播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培养公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一直重视低碳领域对公众的教育、宣传,积极提倡公众参与。近年来,国家通过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先进理念,不断引导全社会提高低碳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全球气候变化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组织集体学习,强调大力提高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国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学校教育和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利用各种手段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通过宣传材料、论坛会议、培训交流等多种途径及媒介,加强对低碳发展的引导,强化对低碳理念的宣传,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低碳发展格局。

中国政府加强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教育,已出版大量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出版物、影视和音像作品,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一系列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画册和宣传短片,利用平面、网络和影视媒体进行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创办中国气象电视频道,建立了资料信息库,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普及,举办“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召开“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等大型国际研讨会;进行了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和《中国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2012》等国家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开通了“水利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宣传网站,对公众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2007年,国家发布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包括家庭社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等9个专项行动,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的工作机制。通过创建“节约型政府机构”等行动,发挥政府机构和政府工作人员节能导向作用。实施企业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发动职工参与企业节能减排管理。通过重塑家庭生活消费新模式,搭建节能减排社区平台,积极鼓励公民及社会团体自愿参与植树造林,采取全民限制和有偿使用塑料袋等活动,增强公民的节能减排意识。积极开展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近年来,一些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也以多种形式加入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组织了气候变化进社区、进公交、进学校、进农村等宣传活动,开展了“社区千家家庭碳排放调查及公众教育项目”、“植树造林,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气候变化与健康”专项宣传、“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科普展览”等一系列大型宣传活动,引导居民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低碳生活。此外还进行了公众气候变化意识调查。2008年5月启动的“适应气候变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持6个省(自治区)农业部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并提高了地方政府和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2009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传播节能理念,普及节能知识。还通过举办“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会议”、“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关注气候变化:挑战、机遇与行动”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增强了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的意识。

中国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中纳入气候变化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教育和培训重点,引导青少年树立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活动。举办针对政府部门、企业界、咨询机构、科研人员以及社区的气候变化培训和研讨班等,提高其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200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气候变化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进行了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完善规划,搞好协调,落实措施。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发展改革委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并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工作。同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门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决议》提出要努力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强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的教育,提高全民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增强企业、公众节约利用资源的自觉意识,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2009年以来,中国各级政府通过举办各种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论坛、展览、节能宣传周、环境主题日科普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和传播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并取得明显效果。

从1992年开始,每年连续举办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如2009年活动以“推广使用节能产品,促进扩大消费需求”为主题,2010年活动以“节能攻坚,全民行动”为主题。宣传周期间,有关部门开展了赠送节能丛书、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公益讲座、“校园低碳行动”、“我为节能减排献一策”活动等,调动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组织了全国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招贴设计大赛、建设节约型社会文艺作品征集、向贫困地区捐助节能灯等活动,举办循环经济促进法电视大赛。通过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普及了气候变化知识,推动形成节约能源的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节能宣传周期间,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军营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及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广泛宣传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重要性,形成更加浓厚的节能减排社会氛围。国家节能中心、各级节能监察机构、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积极配合开展宣传活动,组织节能减排网络行动,发送节能减排公益短信,推行节能环保驾驶,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宣传周期间各地积极推行绿色消费,贯彻执行“限塑令”,抵制商品过度包装,利用宣传周大力推广高效照明产品、节能空调、节能汽车、高效节能电机等。同时,各部门围绕“节能攻坚、全民行动”主题,举办政府行动、企业行动、社区行动等针对不同群体的宣传活动。

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普日等主题日,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通过社区家庭排放调查、发放气候变化宣传教材,举办“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等活动,宣传普及低碳知识,提高人们的减排意识,引导居民实践低碳生活。2010年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并开展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推动全民低碳减排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第2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成都展会举办了“地球,我们的家园”气候变化主题科普宣传活动,通过演出原创舞台剧,以新颖独特、轻松幽默的方式向公众宣传了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激发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危机意识

2010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了以“低碳技术,绿色经济”为主题的2010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2010年11月,商务部等12个部委举办2010年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向公众大力普及绿色理念和绿色知识,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塑造绿色生活方式。

从2008年开始,每年编写出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全面介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与进展。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普及节能减排与气候变化知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世界无车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日,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北京、天津贵阳等一些地方政府通过举办气候变化、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大型国际研讨会、论坛和展览等活动,加强与世界各国在低碳发展方面的经验交流,增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低碳的意识。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低碳的宣传教育。

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3年起,将每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宣传引导。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制作宣传材料、举办论坛、组织活动等多种途径,倡导低碳发展理念。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系统地介绍了“十一五”以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落实国家方案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广泛肯定和好评。科技部组织编制“十一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宣传手册。环境保护部制作了《应对气候变化,就在开关之间》、《应对气候变化,始于足下》等4部环保公益广告片;设计制作了2万余套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挂图;举办了8期“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培训活动。在2012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地共发放各类科普书籍和宣传手册2 000余万册,举办各类防灾减灾讲座3 000余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以“节能低碳,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活动,举办了2012年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并通过发送节能公益短信、举办绿色驾驶知识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节能宣传。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以“绿色交通·城市未来”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交通运输部组织了公共自行车启动仪式、参观节能环保展、低碳体验日、公益讲座、第五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授牌仪式等宣传活动,推广交通运输节能低碳发展理念。国家林业局开展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媒体培训班、零碳音乐会、林业碳汇公益广告进公园等宣传活动。气象局制作完成了《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2011)多语种电视外宣片及画册;出版《气候变化的故事》、《寻找绿色低碳建筑》两本科普读物;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国管局组织开展了以“节能低碳新生活,公共机构做表率”为主题的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组织各级公共机构开展了停开电梯、空调,步行或骑车上下班等能源紧缺体验活动。

政府机构率先示范,践行低碳生活理念。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2012年9月,国务院决定自2013年起设立“全国低碳日”。2013年6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围绕首个“全国低碳日”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包括“美丽中国梦低碳中国行”应对气候变化主题展览、制作并播放低碳公益短片、启动“低碳中国行”等活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参观气候变化主题展览并给予高度评价。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截至2012年承诺的城市已达152个。气象局组织完成多语种《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2012电视宣传片及画册。在“全国低碳日”期间,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杭州等地举办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公众低碳意识。

2013年7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开展研讨,形成了广泛共识。

2014年9月,作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同志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峰会并发表讲话,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开展了2014年“全国低碳日”活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气候变化:气候政策的新环境”分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气候变化与未来地球”分论坛等,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国管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开展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共有879家公共机构成为示范单位。各地方政府举办了低碳知识科普大赛、主题展览、低碳案例征集、宣传低碳典型等活动,向全社会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宣传地方低碳政策与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联合国华沙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系列宣传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组织开展“环境与健康宣传周”等活动,提高公众环境与健康意识,增强公众应对极端天气的防护能力。林业局组织开发了两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远程培训课件。气象局组织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宣讲会,并举办了第十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及多期气候预测培训班,拍摄了纪录片《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海洋局建立了“中国海洋与气候变化信息网”,广泛宣传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国家认监委组织制作了公益广告和海报,推广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二)社会组织积极推动

近年来,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活跃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各个方面,为宣传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参与意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行动援助等民间组织牵头组成的“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小组”,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面向公众、民间组织公开征集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讨论,于2009年11月发布了《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反映了中国民间机构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和立场。主要内容包括:

1.在国际谈判层面

①为了避免最严重的气候变化灾难,各国政府应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制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发达国家必须主动承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率先减排。

②发达国家必须承诺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40%,其中绝大多数应当在其本土执行,并制定出本土减排和通过市场机制海外减排的明确比例。

③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前提下,发达国家必须积极地采取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等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主动地在本国内实施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自主制定本国的排放控制指标。

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探索全球的低碳型可持续发展,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人均能耗和碳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中,通过宣传倡导、市场补贴、政策立法等方式,推广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减少人均能耗。

⑤各个国家应一起努力,争取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达成一个真正公平、公正、惠及贫困国家和弱势人群的协议。

⑥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不能放松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各国应当发展低碳经济,创造绿色就业机会。

2.在国内政策建议方面(www.daowen.com)

①中国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发展中大国之一,应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树立榜样。

②中国政府在制定、实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公平的原则。

③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在正确评价对环境以及社会所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采用应对政策、市场机制和技术手段时,预防和缓解对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将减缓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应对其他环境问题相结合,提高环保工作的整体效率,避免气候变化的减缓措施和其他环境目标相冲突。

④中国政府必须积极采取适应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以及贫困人口的影响;提升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和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条件。

⑤政府应鼓励并保障公众和民间团体参与应对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

中国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北京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等7个成员单位发起组成了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致力组织中国青年开展有关全球变暖、能源问题的项目,推动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该组织向全国高校环保论坛发出1 000余份参与CYCAN试点项目的邀请,选拔了21个省(区、市)的23所高校代表赴京参加节能减排相关培训,并在各高校开展具体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全国300余所高校的青年团体及100多家企业响应其倡议,开展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办了第四批大学生环保公益活动资助项目,来自全国各地72所高校学生社团的75个公益项目得到资助。项目的主题是“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动了更多的高校学生社团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中来。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举办了“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组织200余名中国企业家发布了《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开展低碳国土实验区创建活动。中华环保联合会和中国旅游协会在48家旅游景区开展首批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试点。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全国重点大型耗能钢铁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活动。中国节能协会等举办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中国煤炭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在行业节能规划、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节能技术推广、能源消费统计、节能宣传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民间公益组织也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组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度、对气候变化应对的认知度、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支持度、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执行度以及对气候变化传播效果的评价等6个方面的信息,供中国政府政策制定者参考。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等通过联合举办我国低碳照明、低碳建筑、节能环保建材、低碳交通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论坛、博览会,促进企业交流合作,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办以“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第四批大学生环保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公益活动实践,推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发起了“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活动。近40家中外民间组织共同发起了气候公民超越行动(C+)计划,倡导企业、学校、社区和个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继续组织“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绿色出行基金等在辽宁、北京、天津、杭州等15个省、市组织“酷中国——全民低碳行动计划”项目及低碳公众宣传教育巡展活动。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绿色出行基金等机构在全国11个城市开展了“酷中国——全民低碳行动计划”。在全国低碳日期间,中石油、万科、绿色出行基金等众多企业、民间组织成立了“中国低碳联盟”,共同发表《中国低碳联盟宣言》。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和国家部委开展了“足不出户、购买碳汇,低碳造林、履行义务植树”活动。中国低碳产业协会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主办了2013中国国际低碳产业博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机构共同组织了“低碳行动,骑行中国”2013美丽西部自行车幸福行活动。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开展了“全国绿色国土行”公益活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10个城市开展“中华家庭低碳环保行”公益活动。北京、上海、大连、香港、澳门等80多个城市的社区、企业、学校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的指导下,国家信息中心与中国民促会绿色出行基金在杭州、宁波、镇江、保定等地联合主办了“低碳中国·院士专家行”活动,开展了“2014年低碳中国行优秀低碳案例”评选活动,20家优秀园区、社区、企业入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联合举办了四期“应对气候变化媒体课堂”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组织发起了“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活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举办了第四届“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并组织了首届“中国绿色碳汇节·绿韵——竹乐器暨竹文化艺术展”活动,实施了第六届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等重要会议的碳中和项目。中国民促会编制出版了《低碳生活案例手册》,收录了城市和农村衣、食、住、行、工作等领域的低碳生活案例。世界自然基金会以“蓝天自造”为主题,举办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

2009年以来,中国媒体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明显升温,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和宣传活动,为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新闻媒体加大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报道力度。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先后制作了《面对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变暖——中国在行动》等一系列专题报道节目,拍摄了《关注气候变化》系列宣传片。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和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天津会议期间,中国各大媒体都进行了大量报道,向公众和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2009年7月,在北京举办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2009气候变化中国声音”,为中国媒体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促进了其与国内气候变化领域的决策者和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加强了与国际媒体的交流,增进了国内外对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的了解。

中国媒体还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消费的理念。2010年3月,北京日报等单位主办了“绿色北京·低碳出行”大型环保倡议活动,推出了低碳出行专刊,宣传“环保节能、低碳生活,从你我做起”的理念,倡导广大市民朋友少开车、多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并发放《“绿色北京·低碳出行”市民互动问卷》60万份,收集广大市民建设绿色北京的意见建议。2010年8月,中国新闻社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办了“低碳发展,低碳生活”公益影像展,通过180余幅精彩照片,展现了中国低碳发展的绿色画卷,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不懈努力,也向国际社会和社会公众展示了中国低碳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中国的互联网媒体也积极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新华网、人民网、搜狐、新浪等媒体都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专题网页,及时追踪报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热点新闻,宣传低碳生活理念。中国能源网还每月发布一期“气候对话”视频节目,邀请政府官员、专家、企业家、公众人物到节目中对话讨论,呼吁全球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气候变化,参与到保护地球气候的行动中来。

中国媒体不断加大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低碳宣传报道力度。编写并出版了一系列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画册,制作了《面对气候变化》、《变暖的地球》、《关注气候变化》、《环球同此凉热》等影视片,及时跟踪报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热点新闻,积极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和进展,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增进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和认识,展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及环境气候领域的专业媒体围绕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德班会议及有关重大文件发布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相关媒体通过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和制作喜闻乐见的宣传材料,提高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质量和效果。中国新闻社举行“低碳发展·绿色生活”公益影像展,中国经济导报社等媒体举办了“201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十大新闻”评选活动。

(四)公众广泛参与

中国公众也以实际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践绿色出行、低碳办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升,逐步形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2009年4月22日,“酷中国COOL CHINA——全民低碳行动试点项目”在北京启动,主题为“全民齐行动,减缓碳排放”,通过开展讲座、社区低碳生活方式宣传展览,组织社区闲置物品交换或捐赠活动,在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居民中评选低碳之星,提高全民节能减碳意识。2009年5月,“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正式启动,在机关、学校、社区、军营、企业、公园和广场等开展环保宣讲活动,倡导低碳生活,践行绿色消费。各界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倡议,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晚熄灯一小时,共同表达了保护全球气候的意愿。

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提出了“低碳世博”理念,确定以“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主题,将大量新能源、节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世博会,使世博会成为广泛宣传低碳、环保生活理念的重要活动场所。世博园区内的各种建筑都按照节能、生态建筑的要求进行设计与建设,充分利用自然风场、自然透光、屋顶与墙面绿化等,减少建筑能源消耗。世博园内运行着太阳能设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LED照明工程等一系列示范应用项目,在节能减排方面创下多项世博历史纪录和国内纪录。世博自愿减排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首批两万张“世博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一个月内全部认购完毕。世博会期间,来自香港、北京、杭州、重庆、宁波等8个地区的150位青少年气候大使在世博园中与公众互动,宣传“气候变化,我们共同应对”,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此外,世博绿色出行活动从2009年5月启动以来,穿越了“长三角”6个城市,78家行业协会和企业承诺员工绿色出行上下班,172所学校的近两万名学生和家长填写了“绿色出行承诺书”,124个社区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绿色出行倡导活动,已认建“世博绿色出行林”5 000平方米。2010年7月,上海世博会展馆内召开了“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以“低碳理想·青年起航”为主题,为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青年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清洁能源的发展、探讨国际气候新制度的平台,通过开展青年与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媒体之间的对话,传递了青年人共同建设低碳未来的理念和梦想,鼓励青年人展示自己及其组织在能源与气候变化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培养未来应对能源及气候变化领域的青年领袖。

中国公众以实际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广泛参与自备购物袋、双面使用纸张、控制空调温度、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购买节能产品、低碳出行、低碳饮食、低碳居住等节能低碳活动,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细微之处,实践低碳生活消费方式。各地公众积极参与“地球一小时”倡议,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晚熄灯一小时,共同表达保护全球气候的意愿。开展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等活动,在机关、学校、社区、军营、企业、公园和广场等宣讲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生活,践行绿色消费。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低碳生活成为时尚,人们开始追求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上海、重庆、天津等城市开展“酷中国——全民低碳行动”,进行家庭碳排放调查和分析。哈尔滨等城市开展了节能减排社区行动,动员社区内的家庭、学校、商服、机关参与节能减排。中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积极宣传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一些高校提出建设“绿色大学”等目标,并得到广泛响应。

中国公众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饮食、低碳居住、低碳出行、低碳旅游等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和适度消费、杜绝浪费等消费模式。广大市民选择公共交通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截止到2011年,全国已有143个城市承诺开展无车日活动。中国各地开展以学校、机关、商场、军营、企业、社区为单位的节能减碳活动,号召人们树立“节能、节俭、节约”的工作、生活和消费理念,自觉抵制铺张浪费行为,崇尚简约的生活方式。各地大、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宣传低碳生活、保护环境,在加强青少年节能、低碳宣传教育方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通过气候变化教育培训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丰富活动,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更深入,行动更自觉,参与领域更广泛。更多公众开始选择低碳出行、低碳饮食、低碳居住、厉行节约的低碳生活及消费模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正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2013年1月,在网络微博发起的“光盘行动”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应对气候变化创新行动”在2013年积极开展行动,提升青年使者的环境领导力。全国各城市普遍开展了节能减排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等专项活动,南京、深圳、济南等15个城市举办了“低碳·健康家生活”宣教活动,通过免费发放30万宣教手册等形式,在普通家庭中倡导节能减排的科学观念,提倡绿色低碳的行为方式。

随着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培训及宣传工作的持续开展,公众更积极地参与低碳出行、低碳饮食、低碳居住、购买节能低碳产品等活动。各地广泛开展了以学校、机关、商场、军营、企业、社区为单位的节能减碳活动,号召人们树立“节能、节俭、节约”的工作、生活和消费理念。民政部举办了2014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各地采取发放各类宣传材料、举办培训及讲座、举行不同规模的演练、发送公益短信等形式,组织公众广泛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