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节能成果与CO2排放

中国节能成果与CO2排放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的节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因为如果能源效率的改善是可能的话,即使经济不断增长,能源消费也有可能不再增加甚至是减少,与能源消费密切相关的CO2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也有可能减轻。

中国节能成果与CO2排放

(一)中国节能的现状及动态特征

如前所述,中国的能源消费数量巨大,且增速较快。尽管如此,如果按照人均能源消费量来看,我国还不及美国的1/3;从经济规模来看,201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82 270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52.5%,占世界总量的11.4%;人均GDP为6 076美元,离发达国家的数万美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2]如果考虑到拥有大量人口的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的这一现实,今后经济规模扩大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随之而来的是能源需求的巨大增加。曾有学者估计,按照当前的消费能力,如果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水平,意味着中国将消耗全球124%的原煤、120%的铁矿石、108%的钢材、160%的水泥、108%的钢材和100%的氧化铝。也许这样的类比不是很恰当,但如果不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将成为世界资源、能源的“黑洞”,会严重影响到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23]我国已经确定在本世纪头20年GDP要翻两番的目标,但从能源的实际供给能力来看,能源消费只能翻一番。[24]如果我们不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我国的能源供需问题将成为世界性的大问题。再加上能源利用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这样就使得能源问题更加复杂。

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途径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开源,包括加大对现有能源资源的开发强度、进口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等;二是节流,包括节约使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其中第二方面的途径有着十分巨大的意义。因为第一种途径仍然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前提的,而只有第二种途径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把握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的关系,首先,必须对现阶段中国能源的效率水平有准确的了解。其次,要对改善中国能源效率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施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本节以探讨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CO2排放的关系为主线,试图阐明以能源效率为中心的能源消费与CO2排放关系的现状及成因,进而探讨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减少CO2排放的途径。

1.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变化

能源利用效率可以用能源消费强度这一指标来衡量。能源消费强度就是指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也就是指要得到1单位的GDP产出平均的能源消费量是多少。这个数值越低,说明能源效率越高。降低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消费量就是节约能源,因此这个指标往往被作为宏观的节能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提高能源效率是中国政府能源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能源供给不足的时候,政府通过积极的行政政策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从而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推进系统的节能措施。从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节能主要目标是弥补能源供给和需要之间的差额。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消费大增,由于开发和输送方面的问题,造成能源供给不足,作为需要方的对应策略,非常积极地推进了节能措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有所缓和,节能的目的就转为强调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减少环境污染、有效利用资源的方面,即演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图6-16表示了1990年以来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的变化情况。从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的节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1990—2012年,中国的GDP年增长率为10.3%,而同期年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仅为6.2%,平均的能源消费弹性值为0.59。这个时期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从2.29 tce/万元下降为0.98 tce/万元,下降了58.4%。也就是说,由于能源效率的提高,用比较少的能源消费支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的增长。

图6-16 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强度的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GDP数据换算为2005年价格。

2.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在世界的地位

虽然说中国的节能卓有成效,但包括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系统效率在内的中国的能源效率依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在世界范围内究竟居于什么位置呢?图6-17表示了我国和世界部分国家单位GDP的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较情况。从图中可以明确看出,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明显地高于日本德国、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2012年相当于日本的4.1倍,德国的3.6倍,美国的2.4倍,韩国的1.4倍),与印度、俄罗斯等国不相上下。因此我们不得不说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比较低的,中国经济是能源浪费型的经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好说明中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图中的数据虽然与外汇牌价、能源结构、气候条件等难以比较的因素有关,但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强度下降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另外,考虑到中国国内能源消费强度的地区差别非常大,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发展经济,并减轻大气污染的空间是很大的。今后通过技术开发、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措施,能源消费强度的继续下降是有可能的。

图6-17 能源消费强度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3和2012版,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EO数据库,转引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按可比价格计算。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由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正在从工业化的初期向工业化转换,进一步实现后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工业将从规模扩张型向重视经济效率转化,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将会大幅度地下降。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落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是否可以得到改善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又有多大的改善空间呢?若能清楚回答这些问题,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能源效率的改善是可能的话,即使经济不断增长,能源消费也有可能不再增加甚至是减少,与能源消费密切相关的CO2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也有可能减轻。由于大气污染物质的排出量依赖于能源的消费量,所以要抑制污染物的排出,首先应该实现能源利用的高效率,即有必要推进节能措施。

(二)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CO2排放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和CO2排放大国,我国正面临着能源供给和CO2减排的双重压力。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已经进入能源消费微量增长阶段,但中国的能源消费还在以每年5%~6%的速度增长,而且其增长势头还难以遏制。虽然“十二五”期间的能源消费总量已经明确,但实际消费量仍有可能超过预期。有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预期是30亿吨(标准煤,下同),但最终的消费量达32.5亿吨,超过预期8.3%。实际上,各省上报的2015年能源消费预期总量已超过50亿吨标煤,远大于国家能源局期望的41亿吨目标。[25]而即使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可以控制在41亿吨标煤以内,碳排放将达到84.6亿吨[26],也会超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规定的78.9亿吨;但如果能源消费总量突破41亿吨,减排压力势必更大。

为此,中国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基本达成目标的前提下,又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的节能目标[27];与此同时,国务院还制定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28]政府还将节能与碳减排指标逐一分解,将其纳入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可见中央政府对节能与CO2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节能与CO2减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其中节能是关键,只要抓住了节能这个重要抓手,就有可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缓解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双重压力。另外,由于我国各省区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节能与碳排放的效率也不尽相同,如果要在全国一盘棋的框架下,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就需要明确各省区的省情,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节能和CO2减排的对策。(www.daowen.com)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拟首先对中国节能与CO2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中国节能与CO2排放效率的省际差异进行探讨,最后对影响CO2排放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和相应的启示。

1.中国节能与CO2排放的关系

图6-18表示的是1990—2012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和CO2排放的相对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强度与CO2排放呈现反向的相关关系,即CO2排放是增加的,而能源强度是下降的。以1990年为基准,我国的能源强度下降了57.4%,而CO2排放量则增加了2.66倍。这说明能源强度的下降,或者说能源效率的提高对CO2排放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图6-18 中国能源强度与CO2排放的比较

资料来源:能源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3),CO2排放数据系作者推算而得。

2.中国节能与CO2排放效率的省际差异

(1)中国能源效率的省际比较

由于中国各省的情况千差万别,下面对中国能源效率的省际差异进行比较。这里主要以其中的2005—2010年的情况为例来加以说明。文中所涉及的资料数据主要包括:经济数据(各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各产业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数和可比指数等)、能源消费量(各省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及其各部门的能源消费量等)以及CO2排放量(各省区及其各部门的最终排放量以及转换部门的排放量、各类能源起源的排放量等)。其中经济数据可以通过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得到,能源消费数据可以通过历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得到,但CO2排放量没有现成的统计数据可用。因此,这里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所载各省的能源平衡表中的各类能源消费数据和日本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1992)提出的CO2排放系数[1]进行推算[具体方法参照张宏武、时临云(2010)[2]]。

图6-19表示的是2005年和2010年各省区能源效率的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区的单位GDP能耗都是下降的,但各省下降的幅度有所不同。从2010年的现状来看,各省区平均的GDP能耗为1.06吨/万元(标准煤换算,下同),能耗在1吨以下的省区有10个,按照效率高低依次为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海南、天津、江西和安徽等,属于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区,这些省区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或南方地区;而能耗在1.3吨以上的10个省区分别是宁夏、青海、山西、贵州新疆、内蒙古、甘肃、河北、云南和辽宁,属于能源效率较低的省区,这些省区多位于中西部内陆地区或北方地区;其他省区的能源效率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属于效率中等省区。

图6-19 “十一五”期各省区GDP能耗比较

资料来源: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GDP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版和2011年版,并按2005年价格进行了换算。

(2)中国CO2排放效率的省际比较

从“十一五”时期的变化情况来看(图6-20),除了极个别省区外,绝大多数省区的单位GDP的CO2排放也都是下降的,只是下降幅度各不相同。从2010年的现状来看,各省区平均的GDP碳排放为2.36吨/万元(CO2换算,下同),碳排放在2吨/万元以下的依次为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福建、海南、江苏、天津、江西和重庆,属于排放效率较高的省区;碳排放在3吨/万元以上的分别是宁夏、山西、内蒙古、贵州、新疆、甘肃、河北、云南、青海和辽宁,属于排放效率较低的省区;其他省区介于二者之间,属于排放效率中等省区。

由上述可以看出,中国能源效率的省区分布与CO2排放效率的省区分布有高度的相关性,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

图6-20 “十一五”期各省区GDP碳排放比较

资料来源:CO2排放量数据系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费数据,结合日本科学技术厅所列的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推算而得,GDP数据来源同图6-19。

(3)各省区节能与碳减排效率的比较及类型

图6-21表示的是2010年各省区节能与CO2排放效率的相关比较。横轴表示CO2排放效率,数值越大表示效率越差;纵轴表示能源效率,数值越大表示效率越差。在图中,越往右说明碳排放效率越差,越往上说明能源效率越差,越往右上方表示能源效率和CO2排放效率相对都差;相反地,越往左下方表示能源效率和CO2排放效率相对较佳。由此可以看出,宁夏的两者都最差的,北京两者都是最好的。除了这两个极端以外,其余省区可以大致分为三组:能源效率和CO2排放效率均相对较高的有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海南、天津和江西等省市,效率均相对较低的有青海、山西、贵州、新疆、内蒙古、甘肃、河北、云南和辽宁等省区,其余省区介于其中,属于效率中等省区。

图6-21 各省区节能与CO2排放效率的相关比较及类型

资料来源:能源消费、CO2排放数据和GDP数据来源均同图6-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