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DP及变化特征
如图5-47所示,本区域各省的GDP总量逐年增长,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河南,其次是湖北和湖南(几乎重叠),再次是安徽,而江西是最低的。
人均GDP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相对差距不大,最高的湖北为2.8万元,最低的江西为2.1万元。
图5-47 中部南方型地域GDP总量和人均的变化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资料作成,统一换算为2005年价格。
如图5-48所示,从2012年的产业结构状况来看,各省同样以第二产业为第一大产业,大约占全部产业的50%,最高的河南为56.3%,最低的湖南为47.5%;第三产业为第二大产业,占全部产业的30%~40%;农业比重相对于其他类型区较高,在12%~14%之间,各省差别不大。
2.能源利用及变化特征
单位GDP的能源消费(能源强度)的变化(图5-49)总体上是下降的,但多数省份于2001—2004年曾出现较大反复,以致多数省份2004年的能源利用强度又返回到了2001年的水平;之前和之后的时期内,单位能源消费的GDP产出都是逐步下降的。到末期的2012年,湖北、湖南与河南为1~1.1 tce/万元;安徽稍低,为0.9 tce/万元,江西最低,为0.8 tce/万元,各省之间差别不大。
图5-48 中部南方型地域产业结构比较(2012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统一换算为2012年价格。
图5-49 中部南方型地域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变化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年版资料作成,GDP统一换算为2005年价格。
在化石能源利用的结构(图5-50)中,各省区煤炭利用比重也比较大,都在80%~85%之间,而石油利用比重则在11%~18%之间。
图5-50 中部南方型地域化石能源利用结构比较(2012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年版计算。
(二)CO2排放特征比较
1.CO2排放总量和人均的变化及其比较(www.daowen.com)
如图5-51所示,CO2排放总量的变化从总体上与前述各类型区大致相同,都呈增长的趋势;但稍有不同的是,在本世纪初的“十一五”期间本区没有出现明显的起伏,而是从2003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11年以来多数省份出现总量下降或增速减缓的趋势,是否到达或接近峰值,还需后续观察。到2012年,本区CO2排放最多的是河南,在5亿t-CO2以上;其次是湖北、安徽和湖南,在3亿~4亿t-CO2上下;最低的是江西,在2亿t-CO2以下。
图5-51 中部南方型地域CO2排放量的变化及其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年版数据由笔者推算、作成。
从人均CO2排放量来看,总的情况与CO2排放总量相似,与其他类型区相比属于中等水平。2012年人均排放最高的是湖北,为6.6t-CO2/人;河南和安徽在5~6 t-CO2/人之间;湖南较低,为4.3 t-CO2/人;江西最低,为3.5 t-CO2/人。
2.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及变化特征
图5-52 中部南方型地域CO2排放效率的变化及其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年版资料作成,GDP统一换算为2005年价格。
如图5-52所示,各省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都在20世纪初期出现过起伏,只是起伏的程度和时期略有差别。起伏幅度最小的是安徽和江西,起伏时间短,也不太明显,基本上是平稳下降的;其次是湖北,起伏程度也比较小;再次是河南,起伏时间长,以致到2008年的CO2排放强度仍然高于1999年的水平;起伏程度最大的是湖南,2001年曾降到谷底的1.8 t-CO2/万元,但其后连续走高,2006年后虽又开始下降,但直到2012年才降到2001年以下的水平。到2012年,本类型区的CO2排放强度在2.5~1.7 t-CO2/万元之间,在整个类型区中居中下水平,各省的差别也比较小。
再从相对变化值来看,1995年以来,本类型区的CO2排放强度已经下降了40%~60%。
3.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及变化特征
从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图5-53上段)来看,各省的变化都很复杂,起伏多变,时高时低。如果以1995年为基准来看的话(图5-53下段),1995—2012年,除了安徽以外,其他省份都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湖南,下降了25%。
图5-53 中部南方型地域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变化及其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年版资料作成,GDP统一换算为2005年价格。
4.CO2排放部门结构及变化特征
从CO2排放的部门结构(图5-54)来看,第二产业和转换部门的排放量比较突出,分居各省的第一、第二位。湖北、湖南和江西的第二产业居第一位,比重都在50%以上,而转换部门的比重都在35%以下,最低的湖北只有21.6%;另一方面,河南和安徽的转换部门的排放比重居首,在50%上下,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在40%上下。第三产业的排放比重在5%~15%之间,相对较低;生活部门和第一产业的比重更低,都不超过6%。
图5-54 中部南方型地域CO2排放的部门结构比较(2012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年版数据由笔者推算、作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