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各地域类型CO2排放变化的因素解析

中国各地域类型CO2排放变化的因素解析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5-6各地域类型的CO2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资料来源:笔者作成。各地域类型在总体上都表现为CO2排放的削减因素,但在2001—2005年之间出现过反复,以后才又回复到减排驱动。(二)各地域类型分部门的CO2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这里也和对各省的分析一样,对各地域的分部门CO2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中国各地域类型CO2排放变化的因素解析

(一)各地域类型CO2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

1.研究对象期内初期和末期CO2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

各地域类型的CO2排放变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呢?用前述方法对1995—2012年的中国各类型地域的CO2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结果如图5-6所示。

图5-6 各地域类型的CO2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1995—2012)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各地域类型都是经济因素最大,而且全部都是CO2排放的增加因素;另一方面,全部能源效率因素都是CO2排放的削减因素,而且其驱动力都比经济因素小;全部地域类型的人口因素都是CO2増加的因素,除了东部沿海型的值稍微大一些外,其他都不是很大,尤其是西部地区和中部南方地区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力;能源转换因素总体上不是很大,除了煤炭产出较多的中部北方型的正向驱动力较大以外,其他地区都比较小,而且东部地区和中西部的南方地区为微弱的负向驱动力,说明能源转换多少取得了一些进展。

从各地域类型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大小来看,中部北方型和东部沿海型地域的数值较大,特别是经济因素对CO2排放増加有很大的驱动作用;其次是中部南方型地域;其他三个地域相对较小。

2.研究对象期内逐年CO2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

图5-7至图5-10表示了以1995年为基准的各影响因素来看的各个地域类型的分解结果。

图5-7 各地域类型的经济因素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图5-8 各地域类型的能源效率因素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图5-9 各地域类型的人口因素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图5-10 各地域类型的能源转换因素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1)经济因素

首先来看经济因素。各地域类型的CO2排放增加的驱动力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的,其大小是按照中部北方型、东部沿海型、中部南方型、西部南方型、西部北方型及东部都市型的顺序排列的。

(2)能源效率因素

其次来看能源效率因素。各地域类型在总体上都表现为CO2排放的削减因素,但在2001—2005年之间出现过反复,以后才又回复到减排驱动。从驱动力的大小来看,能源效率因素的减排驱动力最大的是中部北方型;其次是东部沿海型和中部南方型等中东部工业化正在盛行的地域,但这些地域在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一定的起伏,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起伏较大;其他的东部都市地区和西部南方地区的驱动力较小,西部北方型地域的驱动力最小。

(3)人口因素

再来看人口因素。各地域类型的大部分年份都作为缓慢的增加因素对CO2排放变化施加着影响,其中驱动力较大的是东部沿海型地域,其次是东部都市型和中部北方型地域,说明这些地区人口规模的变动仍然处在引起CO2排放增加的阶段;与此相对,中部南方型和西部地区驱动力较小,特别是西部南方型地域虽然经历过2001—2004年的反复,但此后回复到较低水准,只有大约增排200万t-CO2的水平。

(4)能源转换因素

最后来看能源转换因素。各个地域类型的驱动力变动的幅度虽然不是很大,但时而正向驱动,时而负向驱动,呈现相当大的差异。东部沿海型地域在最初阶段能源转换因素并没有多大作用,但进入2000年以后曾有一度使CO2排放消减的驱动力变得很强,2002年达到最低值,然后又转向增加,2005年驱动力达到最高值,其后转为下降,到2012年下降到微弱的负向驱动;另外,中部北方型地域也曾一度下降至负向驱动,但2009—2011年连续两年又猛增到最大,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状态。其他地域类型的驱动力相对变动较小。

总的来看,除了中、西部的北方型地域外,其他地域均为负向驱动。

(二)各地域类型分部门的CO2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

这里也和对各省的分析一样,对各地域的分部门CO2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工业部门

首先从工业部门开始分析(图5-11)。一方面,所有地域都呈现出经济因素为正向驱动、能源效率因素为负向驱动的基本构图。工业部门CO2排放量的増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驱动力较大;而能源效率因素则是一贯作为CO2排放消减驱动的主导因素,同样也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驱动力较大。(www.daowen.com)

图5-11 各地域类型工业部门的因素分解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因素也全部都是正向驱动,中部地域和西部南方型地域的驱动力较大,说明这三个地域的工业化劲头正盛;而东部沿海型和西部北方型驱动力稍小,但两者的原因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是因工业化的势头渐弱所致,而后者则是因工业化不够发达所致;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东部沿海型地域虽然也为正值,但驱动力最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东部都市型地域的工业化已经接近完成,因此造成产业结构变动导致的CO2排放几乎没有增加。整体而言,在中国工业化仍在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导致对CO2排放变动的影响不同,东部都市型的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的工业化有收束的苗头,东部都市型地域也已经越过峰值,中部地域和西部南方地域正在盛期,而西部北方型地域还处于上升时期。

此外,从能源转换因素来看,工业部门比其他部门的转换成效大,在所有六个地域类型中,有五个实现了负向驱动。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域均为负向驱动,说明在上述地区能源转换有一定程度的进展,而中部地域转换成果不佳,特别是中部北方型地域仍为正向驱动,还没有转型到脱化石能源的方向上。

2.转换部门

转换部门大体上也和工业部门相同,由经济因素的正向驱动和由能源效率因素的负向驱动构成了基本构图,其中东部沿海型和中部北方型的经济因素特别突出,比工业部门的值更大(见图5-12)。另外,在产业结构因素中,除了东部都市型地域为些微的负向驱动外,其余地域都为正向驱动。这意味着发电等能源转换部门除了东部都市型地域外,仍然都处在产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最后的能源转换因素则均为正向驱动,其中东部沿海型地域驱动力最大,其次是中部的两个类型区,而西部两个类型区的驱动力较小。

图5-12 各地域类型转换部门的因素分解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3.农业部门

这里要附带说明的一点是,上述两个部门是CO2排放变动的主要部门,其变动值规模在数亿吨到十几亿吨,而其他部门则变动幅度较小,除了运输业可达1亿~2亿吨外,其余均在0.6亿吨以下。

农业部门的经济因素与上述工业部门和转换部门的驱动方向相同,全部地域类型都为正向驱动,也是各类型地域中驱动力最大的因素,其中东部沿海型地域和中部两个地域的驱动力较大,而西部两个类型区稍小,东部都市型地域的农业规模因素的驱动力最小(见图5-13)。能源效率因素与上述两个部门稍有不同,一是其中的西部南方型地域与基本构图相反,为正向驱动;二是农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因素驱动力很小,除了东部沿海型地域较大、中部北方型地域稍大外,其他地域几乎微不足道。另外,农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因素与上述工业部门和转换部门有着很大的不同,即所有地域都是负向驱动,这意味着由于农业部门比重的缩小导致其CO2排放变动表现为减排。最后的能源转换因素在各个地域的驱动力都很小,而且驱动方向不尽相同,其中东部所有两个地域和中部北方型及西部南方型地域为负向驱动,中部南方型地域和西部北方型地域为正向驱动。

4.建筑部门

建筑部门的经济因素在所有地域都是正向驱动,能源效率因素除了西部南方型地域为正向驱动以外,其他均为负向驱动,产业结构因素则全部是正向驱动,而能源转换因素除了东部沿海型地域和中部南方型地域为稍大一点的负向驱动以外,其他地域的驱动力都很小(见图5-14)。

图5-13 各地域类型农业部门的因素分解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图5-14 各地域类型建筑部门的因素分解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5.运输部门

运输部门的经济因素全部为正向驱动,这与其他部门无异,但与其他部门最大的区别在于在所有因素中,只有经济规模因素的驱动力非常大,以致其他因素都显得微不足道;能源效率因素除了东部都市型地域为稍大一点的负向驱动外,其他地域都驱动力极小,且大多为正向驱动(只有西部南方型为负向驱动);能源转换因素虽多为负向驱动(只有中部北方型地域为正向驱动),但驱动力都很小(只有中部南方型地域最大,为-0.08万t-CO2);产业结构因素则在所有地域都没有看到较大的驱动力。

图5-15 各地域类型运输部门的因素分解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6.商业部门

商业部门的经济因素在所有地域都是正向驱动,而且驱动力最大;能源效率因素在东部两个地域都是负向驱动,而在中部两个地域都是正向驱动,而且驱动力最大,西部地区则是北方型地域负向驱动,南方型地域正向驱动;产业结构因素的驱动力数值虽然都不大,但多为负向驱动;能源转换因素在全部地域呈现负向驱动,其中的中部南方型和西部北方型地域的驱动力较大(见图5-16)。

7.服务业部门

服务业部门的经济规模因素均为正向驱动,这与所有部门相同,而且同样是经济规模因素的驱动力在所有因素中最大;能源效率因素除了中部南方型地域外均为负向驱动,其中中部北方型地域和东部的两个地域驱动力较大;能源转换因素在东部两个地域和西部两个地区是负向驱动,而在中部两个地域则为正向驱动;产业结构因素驱动力都很小(见图5-17)。

图5-16 各地域类型商业部门的因素分解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图5-17 各地域类型服务业部门的因素分解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