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域类型的划分
以上我们对中国各省CO2排放的现状、特征及其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作了分析,但中国的省级数量达到30个以上,从分析的角度和政策的实行方面都比较复杂。如果能将性质类似的若干省份统筹合并,就能够简洁、明快地把握中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特征,在制定政策方面也会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这里将着眼于各省CO2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各省的共同特征进行探讨。
众所周知,CO2排放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在其他要素一定的前提下,GDP规模越大,CO2排放量也就越多;随着GDP规模的扩大,CO2排放量也会增加。不过,由于包括节能等在内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或者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例如由高耗能产业向低耗能产业变化,由工业向服务业变化等),即使GDP增加,CO2排放量也可以做到不增加甚至出现减少的现象。另外,如果再加上其他要素的变化(如能源消费结构从煤炭向石油转变,再向天然气转变,或者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变等),即使GDP增加,CO2排放量也会减少。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CO2排放将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出现减少,与倒U字形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相符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中国的情况而言,至今这一时期并未到来。从各省CO2排放量的变化来看,偶尔出现比上一年减少的情况,但从整个期间来看,CO2排放量稳定减少的省份一个也没有出现。从中国CO2排放量和GDP的关系来看,离CO2排放量减少趋势的出现仍然相距甚远。
在考虑某一区域的CO2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候,其地域所处的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工业化的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不仅工业部门是排放CO2最多的部门,而且工业部门也决定了CO2排放的许多特征。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原材料等重工业的发展必须先行,同时也成为CO2排放量最多的一个阶段;随着工业化的进行,CO2排放量的增加幅度可能会变小,但绝对量还是增加的;只有在实现了工业化,服务业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时,才有可能出现CO2排放总量减少的情况。这是CO2排放量变化的一般趋势。在中国的各个省份之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具有相当大的差别。根据学者关于中国工业化的研究[1],中国各省的工业化阶段可以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等(表5-1)。这项研究基于各省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出额的比例、工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就业结构指标来判断中国各省的综合工业化阶段。
表5-1 中国各省工业化阶段的综合评价(2005)
资料来源:根据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展报告:1995—2005年中国各省工业化水平的评价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整理简化。
将前述图4-8与表5-1比较可以看出,各省的组合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也就是说,从分类的观点来看,工业化阶段和CO2排放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在这里,我们综合考虑图4-8、图4-9及表4-1、表4-2、表5-1所反映的中国各省CO2排放和经济的关系,再将区域之间的联系也纳入考虑视野,尝试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地域类型作了以下的划分。
首先,在表达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时,经常使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说法。从图5-1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由高向低的变化。也就是说,在中国,东部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西部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中部位于两者中间。这里也反映了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于是将中国首先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
其次,在上述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中,反映CO2排放量及排放效率的实际状况,分别又呈现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即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类型。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中国低碳经济的地域类型分为六类(表5-2)。
表5-2 中国低碳经济类型区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下面我们对各个类型的范围和特征作简要归纳。
(1)都市型
这一类型是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在内的都市型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人均GDP从8.5万元到9.3万元不等。本类型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CO2排放效率较高,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北京为0.74 t-CO2/万元,在全国是最低的,只相当于宁夏(10.07 t-CO2/万元)的1/13;上海则为1.16 t-CO2/万元,在全国排第三位;天津达1.55 t-CO2/万元,居全国第六位,在本区中排放效率相对较差[1]。
本类型区的另一个特点是人均CO2排放量原先相对较高,近年来只有天津还在继续增加,2012年已超过10 t-CO2/人,位居全国第五位;而北京和上海从2007年以来都出现下降趋势,上海从2007年的最高值11.09 t-CO2/人降到8.91 t-CO2/人,位居全国第九位;北京从6.5 t-CO2/人降到2012年在5 t-CO2/人左右。
(2)东部沿海型
这一类型由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和福建等省组成,是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上述都市型地域的一个区域类型。这五省的人均GDP在5.2万元到6.8万元之间,人均CO2排放量除了广东和福建较低,在5~6 t-CO2/人以上外,其他省份都在7 t-CO2/人以上,最多的山东达9 t-CO2/人以上;单位GDP的CO2排放量除了山东稍高,超过2 t-CO2/万元以外,其他省都在2 t-CO2/万元以下。
(3)中部北方型
由位于北部地区的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组成。这里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加一点说明。近年来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十分显著,人均GDP大幅增加,2012年达到6.4万元,已超过浙江和辽宁,位居全国第五;但人均CO2排放量也成为全国最多的。从本类型区的人均GDP来看,除了内蒙古以外大体在3.4万~5.7万元之间。
本类型区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体现的排放效率极低性和人均CO2排放量极高性。从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来看,内蒙古和山西分别为6.12 t-CO2/万元和5.51 t-CO2/万元,分列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最低的黑龙江也在2.35 t-CO2/万元以上;再从人均CO2排放量来看,内蒙古列全国之首,山西列全国第三位,其中内蒙古和宁夏超过20 t-CO2/人,山西超过13 t-CO2/人,而辽宁和河北也都超过10 t-CO2/人,分别居全国第六和第七位。吉林和黑龙江在本类型区虽然较低,但也都高于全国平均数,在7 t-CO2/人以上。
(4)中部南方型
由位于中南部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省组成。人均GDP在全国属中下水平,在2.9万~3.9万元之间;从CO2排放的相关指标来看,与中部北方型相比,CO2排放效率较高,在1.66~2.48 t-CO2/万元之间,其中江西和湖南在1.8 t-CO2/万元以下;人均CO2排放量则较低,最高的湖北为6.6 t-CO2/人,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而江西为全国最低,仅为3.5 t-CO2/人,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另外,与西部地区相比,CO2排放效率较西部北方型高,但人均CO2排放量较西部南方型高(除江西外)。总体来看,CO2排放効率和排放量均处于中间水平。
(5)西部北方型
由位于西北部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组成。人均GDP以甘肃(2.2万元)最低,其他三省区介于3.3万~3.9万元之间,属全国中下水平;CO2排放效率陕西稍高(2.41 t-CO2/万元),宁夏最低(超过10 t-CO2/万元),其他省区则介于3.36~4.98 t-CO2/万元之间,总体上仅高于中部北方型地区;另外,人均CO2排放量以宁夏最高,超过20 t-CO2/人以上,新疆次之,在10 t-CO2/人以上,其他大体上在6.2~7.5 t-CO2/人之间,一般高于南方多数省份。
(6)西部南方型
由位于西南部的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海南和贵州等省区组成。人均GDP除了较高的重庆为3.9万元以外,其他省市均在2.0万~3.2万元之间,在全国居于较低位置;CO2排放效率除了贵州特别较低(4.76 t-CO2/万元)和云南稍微较低(2.63 t-CO2/万元)以外,其他都在2 t-CO2/万元以下,较西部北方型为高;人均CO2排放量差不多是全国最低的(如按排放由少到多排序则是海南、四川、广西为全国第二至第四位,云南为第六位),以上各省区都在4.4 t-CO2/人以下,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以下;重庆稍多,为5.6 t-CO2/人,相当于平均水平的76%,居全国第十位;只有贵州较多,达6.5 t-CO2/人,相当于平均水平的89%,居全国第14的中等位置。
这里想就贵州的归属作一解释。从CO2排放的特征来看,贵州的CO2排放效率较低,而人均CO2排放量较高,与西部北方型十分相近,而与西部南方型相去甚远,但因其位于西南部地区,故将其归入这一类型。
(二)各地域类型的特征比较
在作了以上的分类以后,下面将通过对各地域的比较,探讨一下各自的特征。
1.经济水平的比较
从各地区人均GDP数值及其变动可以很清楚地明确中国的区域经济水平及变动趋势。从图5-1可以明显看出,1995—2012年各地区的人均GDP都是增加的,但各地区的相对位置变化不是很大。到2012年,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东部都市地区,其次是东部沿海地区,然后是中部北方地区和中部南方地区,最后是西部北方地区和西部南方地区。
图5-1 各地区人均GDP的变化及其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整理作成,GDP数据按2005年价格作了调整。
如果以平均值1来看,人均GDP在平均值以上的是东部地区,其中水平最高的是东部都市地区,初期为平均值的3倍以上,但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已降为平均值的2.2倍左右;其次是东部沿海地区,约为平均值的1.4倍;其他各区除中部北方型几乎接近平均值外,其他区域都比平均值低,最低的是西部地区。(www.daowen.com)
2.能源效率比较
从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强度)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能源消费效率的差异。从图5-2可以看出,1995—2012年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虽在进入21世纪后的前五年(“十五”期间)有所反弹,但总的态势基本上都是逐渐下降的。到2012年,能源消费强度最低(可看作能源效率最高)的是东部都市地区,其次是东部沿海地区,再次是中部南方地区和西部南方地区,最后是中部北方地区和西部北方地区。这样看来,我国能源效率在全国范围内呈现由东部向中部再向西部递减的态势,也有自南方向北方递减的态势。能源效率最高的是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都市型地域,有了相当明显的改善;而能源效率较低的是中部北方型和西部北方型地区,特别是西部北方型地区,近年来能源效率改善不多,成为能源效率最差的区域。
图5-2 各地区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的变化及其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整理作成,GDP数据按2005年价格作了调整。
3.CO2排放指标比较
(1)人均CO2排放量
首先,从整个期间来看,人均CO2排放量比平均水平高的是东部都市型地域、中部北方型地域和西部北方型地域,但三者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东部都市型地区在初期是人均排放最多的,相当于平均水平的2.5倍,但进入本世纪以来,开始逐年下降,特别是2003年以后下降速率加快,到2009年已与中部北方地区发生逆转,人均CO2排放量由第一位下降为低于中部北方区域和西部北方地域的第三位,2012年已经下降到相当于平均水平的1.1倍;而中部北方地区和西部北方地区则呈现较快上升的趋势,在初期的人均CO2排放量只分别相当于平均水平的1.64倍和1.03倍,期间虽略有起伏,2006年曾分别下降到谷底相当于平均水平的1.53倍和0.92倍,但近年有所反弹,2012年分别上升到1.67倍和1.19倍。
其次,东部沿海型地域的人均CO2排放量一直在平均值上下波动,特别是2004—2006年曾反弹到最高峰,相当于平均值的1.1倍以上,其后有所下降,与初期相比,由1995年的0.94倍略升为2012年的0.99倍。
最后,人均CO2排放量低于平均值的是中部南方型地域和西部南方型地域,其中西部南方型地域最低,中部南方型次低。因此可以说,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均CO2排放量总体上比东、中部地区要低。
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部北方型的人均CO2排放量比人均GDP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还多。这可能是中部北方地域是中国最有名的煤炭产地,在产业结构中重工业的比重较大的缘故(图5-3)。
图5-3 各地区人均CO2排放量的变化及其比较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2)单位GDP的CO2排放量(CO2排放强度)
与前述单位GDP的能源消费(能源消费强度)指标十分相似,各地区CO2排放强度的基本趋势是下降的。从2012年的情况来看,CO2排放强度最低(可看作排放效率最高)的是东部都市地区,其次是东部沿海地区,再次是中部南方地区和西部南方地区,最后是西部北方地区和中部北方地区。从与平均水平的比较来看,东部地区大大低于平均值,特别是东部都市地区,2002年以来持续改善,已经低于平均值的一半以下;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西部的北方型地域不仅大大高于平均值,而且近年来呈现与平均值持续拉大的趋势;而中西部的南方型地域略高于平均值,特别是中部南方型地域更加接近于平均值(图5-4)。
图5-4 各地区单位GDP的CO2排放量的变化及其比较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3)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能源排放强度)
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是反映能源结构转换的指标。首先,从纵轴的刻度可以发现,各地域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可见与上述各指标相比,各地能源排放强度的差异是比较小的(图5-5)。
图5-5 各地区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的变化及其比较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其次,从各年的变化情况来看,各地区的起伏都比较大,有升有降,但改善状况不佳。如果以1995年为1来看其变动的话(图5-5中段),变动幅度在0.8~1.2之间,改善较大的是东部都市型地域,比1995年下降了约18%;其次是西部南方、中部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域,大约下降了6%~8%;而中部北方型地域和西部北方地域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有所上扬,前者大约上升了13%,后者则上升了约4%。
大致而言,一方面,中部地域比平均水平高,特别是中部北方型地域不仅最高,而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而中部南方型地域近年来有所降低,2012年已经降到平均值以下。
另一方面,东部和西部地域虽然都比平均水平低,但也有差别,其中东部都市型地域不仅最低,而且下降最明显,其次较低而且稳定地低于平均值的是西部南方型地域;而西部北方型地域和东部沿海地域则有所反复,前者近三年来一直高于平均值,但后者近五年来一直低于平均值。
4.各地域类型的特征概括
表5-3是将各地域的指标进行排序后的结果。排序的原则是将我们所希望的指标作为第一,依次类推。这里拟将程度分为五级,除了人均CO2排放量刚好相反外,排位第一的定为高级别,排位第二的称为中高级别,排位第三和第四位的称为中级别,排位第五的称为中低级别,排位第六的称低级别。据此我们可以对各地域的特征进行如下的归纳。
表5-3 各地域的诸指标比较(2012年)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东部都市型: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效率都最高,CO2排放强度最低,能源排放强度最低,人均CO2排放量也已经从峰值后开始下降,可以说是我国低碳经济的领头羊和样板;但人均CO2排放量仍然较高,居各区倒数第三位,也超过全国平均排放水平,今后仍然有改善的余地。据此,东部都市型可以称为高发展高效率中排放类型。
东部沿海型: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效率和CO2排放强度都是仅低于东部都市型地域,居各区第二位;但人均CO2排放量低于东部都市型和中、西部北方型,居第三位;能源排放强度也居第三位。综合来看,东部沿海型地域是仅次于东部都市型地域的低碳经济区,可称为中高发展中高效率中排放类型区。
中部北方型:经济发展水平次于东部两区,居各区第三位;但CO2排放强度和能源排放强度都是最差的,人均CO2排放量与能源消费效率仅好于西部北方型地域,是中发展低效率中高排放型区。
中部南方型:各个指标大体上都居于中间位置,是中发展中效率中低排放型。
西部北方型:经济发展居中下水平,CO2排放强度与能源排放强度也属中下水平;而能源消费效率和人均CO2排放都是最差的,是中低发展中低效率高排放型。
西部南方型:经济发展水平在各区中最低,但CO2排放量也最低;能源排放强度仅次于东部都市型地域,也属较好水平;但能源效率和CO2排放强度都属中下水平,可定位为低发展中效率低排放型地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