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各省区CO2排放变化影响因素及减排成本研究成果简述

各省区CO2排放变化影响因素及减排成本研究成果简述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对各省区CO2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分解研究。四是对各省区CO2排放强度减排的边际减排成本、潜力及配额进行的研究。纵观上述研究,虽然在各省区CO2排放效率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远远不够,还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如对我国各省区CO2排放的推算中利用较多的IPCC的排放系数显得比较粗糙,能源消费部门和能源种类都显得比较少,这样会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各省区CO2排放变化影响因素及减排成本研究成果简述

近年来,对我国各省(以下视情况将我国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称为省、省份、省区和省市等,意思不加区别)CO2排放强度研究方面的成果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各省区CO2排放量的推算研究。因为我国缺乏公开发表的CO2排放数据,而要知道碳排放强度,首先就需要明确CO2排放量。为此,许多学者就根据能源消费资料并结合各类能源的CO2排放系数进行估算,其中最常见的是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方法进行的研究,如杨骞、刘华军(2012)[3]等。此外,还有利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如岳超等(2010)[4];利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有关数据[5]进行的研究,如杜官印等(2010)[6]

二是对各省区碳排放效率特征及差异的研究。如周健(2011)[7]运用OWA算子赋权方法对不同年份进行权重分配,并结合TOPSOS评估方法对各地低碳排放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的评价;肖黎姗等(2011)[8]运用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的方法,探讨了中国省际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和聚集程度,发现碳强度的极化现象比碳总量更加严重。

三是对各省区CO2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分解研究。研究中采用的分解模型多种多样,用得比较多的是基于DEA分解法的研究,如马军(2011)[9]应用DEA法的研究,段庆锋(2012)[10]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的研究,如仲云云、仲伟周(2012a)[11]利用BC2-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的研究等。此外,有基于STIRPAT模型的研究如陈志建、王铮(2012)[12],基于非意愿变量Ruggiero三阶段模型的研究,如李涛、傅强(2011)[13];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研究,如范定祥、刘会洪(2012)[14],仲云云、仲伟周(2012b)[15];基于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模型的研究,如虞义华等(2011)[16];基于回归分析的研究,如丘兆逸(2011)[17]、陈继勇等[18]。另外,还有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进行的分析,如刘红光等(2010)[19]

四是对各省区CO2排放强度减排的边际减排成本、潜力及配额进行的研究。刘明磊等(2011)[20]利用非参数距离函数方法,研究了我国省级地区碳排放绩效水平和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李陶等(2010)[21]估计了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成本曲线,基于碳强度建立了各省的减排成本估计模型,提出了基于非线性规划的减排配额分配方法;张亚雄等(2011)[22]基于实现目标的成本最小化原则建立模型,对我国2020年碳强度目标进行了省级分解;王群伟等(2011)[23]在全要素生产框架下,利用环境生产技术和有向距离函数,分析了我国主要工业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和减排潜力。(www.daowen.com)

上述研究,由于各自采用的方法不同,再加上作为变量的影响因素的选取也各不相同,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有所差别,但这都是从不同视角出发进行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纵观上述研究,虽然在各省区CO2排放效率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远远不够,还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如对我国各省区CO2排放的推算中利用较多的IPCC的排放系数显得比较粗糙,能源消费部门和能源种类都显得比较少,这样会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在分析方法上多采用现成的模型,尚有改进的余地。

基于此,本节拟在对我国各省CO2排放量进行分部门、分能源类别推算的基础上来探讨我国CO2排放效率的省际差异,并进一步采用改进的Divisia法分析模型来探讨形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从中探究我国碳强度减排的对策,为实现我国提出的单位GDP的CO2排放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