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三次产业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中国三次产业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分析结果利用上式,本研究根据1995—2012年这18年间三次产业部门的CO2排放量、能源消费量和GDP数据,对中国三次产业的CO2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逐年的分解。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经济规模因素是影响我国产业CO2排放增加的最大因素,而能源效率因素则是其最大的减排因素,其他两个因素虽然也是增排因素,但其驱动力较小。图3-5中国产业CO2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中国三次产业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一)分析方法

如果我们用C表示CO2排出量,用E表示能源消费量,用Y表示GDP,用下标i表示部门,则t年全产业的CO2排放量就可以用下式表示:

此时,

Cit/Eit:t年i产业的单位能源消费的污染排出量(称为能源转换因素);

Eit/Git:t年i产业的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称为能源效率因素);

Git/Gt:t年i产业的GDP在全国GDP中所占的比重(称为产业结构因素);

Gt:t年的全产业GDP(称为经济规模因素)。

如果我们将着眼点置于CO2排放量的变化(ΔC),就可以按下面的公式,将其影响因素分解为以下五项:

因此,我国三次产业化石能源起源的CO2排放量的变动,可以分解为能源转换因素、能源效率因素、产业结构因素、经济因素等四个驱动因素及由于误差而导致的残差部分。能源转换因素是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是表示能源种类结构变化的指标;能源效率因素是单位附加价值产出的能源消费量,是反映能源消费效率的指标;而产业结构因素表示的是各产业的生产比重变化在全部产业中对CO2排放量变化影响的指标;最后的经济因素表示则的是由于经济规模变化引起多大的CO2排放量增减的指标。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复合的影响因素的同时变化全部计入残差项,但这种方法经常被认为有一个问题,就是残差较大。为了缩小残差,学者们进行了一些改善,如B.W.Ang&S.Y.Lee(1994)对产业能源消费的因素进行了分解[1]。这里,我们参考其研究成果,并将其扩展到对CO2排放量变化的分析上,进行了以下的推导。

如果我们令

Pit=Cit/Eit,Iit=Eit/Git,Sit=Git/Gt

则(3-1)式可以改写为:

对上式进行微分,则

将(3-4)式在(0,T)区间积分,即可得下式:

此处

则可得下式:

将上式代入(3-5)式,即得

(3-9)式右边第一项的积分为:

此处与通常的Simple Average Divisia Methods不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将ln Pit函数、ln Iit函数和ln Sit函数再一次适用于Simple Average Divisia Methods。

则可得到:(www.daowen.com)

接着,对ln Iit和ln Sit也做同样的计算,则从(3-9)式可以得到下式:

这里,

结果可以得到分解结果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CO2排放量的变化可以分解为能源转换(ΔCtec)、能源效率(ΔCint)、产业结构(ΔCstr)以及经济规模(ΔCpdn)这四项因素。

(二)分析结果

利用上式,本研究根据1995—2012年这18年间三次产业部门的CO2排放量、能源消费量和GDP数据,对中国三次产业的CO2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逐年的分解。这里利用的数据情况是:CO2排放量来自笔者的推算,能源消费量取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年版),GDP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关于GDP数据,分别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2005年的可比价格进行了统一计算。

1.整个研究对象期的因素分解

图3-5表示的是1995—2012年中国三次产业CO2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情况(累积计算)。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经济规模因素是影响我国产业CO2排放增加的最大因素,而能源效率因素则是其最大的减排因素,其他两个因素虽然也是增排因素,但其驱动力较小。从具体数据来看,1995—2012年我国产业CO2排放增加49.4亿吨,其中由于经济规模增大增排了70.0亿吨,由于能源效率改善减排了27.9亿吨,由于能源转换增排了2.7亿吨,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增排了4.7亿吨。另有117.4万吨不能分解的复合影响,约占总增排量的0.2‰。

图3-5 中国产业CO2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2.分阶段来看的因素分解

分阶段来看,虽然各个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大体类似,但也可以看出一些相异之处。首先,2005—2010年的“十一五”期间是驱动力较大的时期,特别是经济规模因素,较之其他时期高出约一倍;其次,从能源效率因素来看,2000—2005年的“十五”时期驱动力最小,说明这一时期能源效率改善效果欠佳,这一点从图3-5中能源效率因素的走势中也可以得到证明;再次,能源转换因素总体上驱动力都不大,但似有增排驱动渐趋加大之势,1995—2000年的“九五”时期是唯一的一个减排期,之后逆转为增排,特别是最近2010—2012年的两年累加的增排量已经超过过去任何一个五年,说明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不仅没有改善,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最后,产业结构因素虽然较之经济规模因素驱动力较小,但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仍然是增排驱动在加大(图中最右侧的数值看起来较小,是因为这是两年累加的,而其他时期是五年累加的)。从具体数值来看,“九五”时期为1.18亿吨,“十五”时期为1.34亿吨,而“十一五”时期为1.69亿吨,说明我国的工业化还在继续。

图3-6 分阶段来看的产业CO2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3.分三次产业来看的因素分解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分三次产业来看的情况(图3-7)。与前述的全产业部门的因素分解相比,我们可以明确如下一些更加详细的信息。

首先,与全部产业部门相比,各产业的影响因素的驱动方向和驱动力也有大致相近的特点,特别是影响第二产业诸因素的走势与全部产业部门的相似度很高,这也可以说明第二产业在全部产业部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以致几乎概括了全部产业的特征。这一点也可以从左侧的坐标轴的数值得到证实:第二产业在70和-30(亿t-CO2)之间,非常接近全产业的80~-40(亿t-CO2),远高于第三产业的12~-4(亿t-CO2),更远高于第一产业的2.5~-1.5(亿t-CO2)。

其次,与全部产业部门相比,经济规模因素与能源效率因素的基本作用没有大的变化,都是前者为最大的增排因素,后者为最大的减排因素。但与经济规模因素一贯连续的作用相比,能源效率因素显示出一定的波动性,在“十五”后期至“十一五”前期的一段时间内发生了逆转的现象,由减排因素变为了增排因素;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波动幅度更大,波动持续期更长一些,以致第一产业的能源效率减排驱动力到2011年才与1996年持平,第三产业直到2007年以后减排驱动才开始有大的改善;而进入“十二五”以来又出现反弹,这提示我们不能对能源效率的改善掉以轻心,应时刻抓紧。

再次,就产业结构因素而言,只有第一产业是减排驱动,而且其驱动力一直在增大,1995—2012年,由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累计减排达1亿吨以上,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是增排驱动。

最后,能源转换因素在三次产业中都是诸因素中驱动力最小的,尤其是第一产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三产业也只有0.35亿吨。

图3-7 分三次产业来看的产业CO2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

资料来源:笔者作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