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积极引导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自始至终站在低碳转型的最前列,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和公众参与,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1.积极开展各种科普宣传活动
从1992年开始,连续举办18届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普及节能减排与气候变化知识。2007年,国家发布《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包括家庭社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等9个专项行动,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的工作机制。通过举办气候变化、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大型国际研讨会、论坛和展览等活动,加强与世界各国在低碳发展方面的经验交流,增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低碳的意识。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低碳的宣传教育。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3年起,将每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宣传引导。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制作宣传材料、举办论坛、组织活动等多种途径,倡导低碳发展理念。
组织气候变化进社区、进公交、进学校、进农村等宣传活动,开展了“社区千家家庭碳排放调查及公众教育项目”、“植树造林、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气候变化与健康”专项宣传、“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科普展览”等一系列大型宣传活动,引导居民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低碳生活。
从2008年开始,每年编写出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系统介绍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与进展。
中国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世界无车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日,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科普宣传活动。
各部委也都积极行动,紧密配合宣传活动。科技部组织编制《“十一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宣传手册》;环境保护部制作了《应对气候变化,就在开关之间》、《应对气候变化,始于足下》等4部环保公益广告片,设计制作了2万余套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挂图,举办了8期“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培训活动。在2012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地共发放各类科普书籍和宣传手册2 000余万册,举办各类防灾减灾讲座3 000余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以“节能低碳,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活动,举办了2012年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并通过发送节能公益短信、举办绿色驾驶知识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节能宣传。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以“绿色交通·城市未来”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交通运输部组织了公共自行车启动仪式、参观节能环保展、低碳体验日、公益讲座、第五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授牌仪式等宣传活动,推广交通运输节能低碳发展理念。国家林业局开展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媒体培训班、零碳音乐会、林业碳汇公益广告进公园等宣传活动。气象局制作完成了《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2011》多语种电视外宣片及画册,出版《气候变化的故事》、《寻找绿色低碳建筑》两本科普读物;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国管局组织开展了以“节能低碳新生活,公共机构做表率”为主题的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组织各级公共机构开展了停开电梯、空调,步行或骑车上下班等能源紧缺体验活动。
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截至2012年,承诺的城市已达152个。气象局组织完成多语种《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2012》电视宣传片及画册。
各地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杭州等地举办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公众低碳意识。2013年7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研讨,形成了广泛共识。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开展了2014年“全国低碳日”活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气候变化:气候政策的新环境”分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气候变化与未来地球”分论坛等,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国管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开展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共有879家公共机构成为示范单位。各地方政府举办了低碳知识科普大赛、主题展览、低碳案例征集、宣传低碳典型等活动,向全社会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宣传地方低碳政策与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联合国华沙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系列宣传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组织开展“环境与健康宣传周”等活动,提高公众环境与健康意识,增强公众应对极端天气的防护能力。海洋局建立了“中国海洋与气候变化信息网”,广泛宣传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国家认监委组织制作了公益广告和海报,推广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2.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
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将气候变化内容逐步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高等院校加强环境和气候变化教育,陆续建立环境和气候变化相关专业,加强气候变化教育科研基地建设,为培养气候变化领域专业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举办了多期中央及省级决策者气候变化培训班,召开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大型研讨会,开通了全方位提供气候变化信息的中英文双语政府网站“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加强对领导干部气候变化知识的培训。通过举办集体学习、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气候变化意识和科学管理水平。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举办了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管理培训班、应对气候变化省级决策者能力建设培训班、地方政府官员清洁发展机制管理能力建设培训班、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培训研讨班、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能力建设培训班等。地方政府也积极开展了气候变化相关培训。
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举办了5期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培训研讨会,来自24个省市区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领导及技术支撑机构的专业人员参加了培训;举办了5期中德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国管局先后举办了多期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干部和高校节能干部培训班。林业局编写出版了中学生校本课程教材《林业碳汇与气候变化》并进入课堂,制作播出了《森林之歌》《大地寻梦》《森林中国》等系列电视片,强化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培训;还组织开发了两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远程培训课件。气象局组织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宣讲会,并举办了第十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及多期气候预测培训班,拍摄了纪录片《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
(二)民间组织积极行动
仅有政府的积极领导而没有全民的共同参与是不够的。因此,在建立健全政府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要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其中。只有全社会上下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低碳转型的伟大使命。
1.各类学术团体及行业学会的活动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开展低碳国土实验区创建活动。中华环保联合会和中国旅游协会在48家旅游景区开展首批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试点。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全国重点大型耗能钢铁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活动。中国节能协会等举办“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中国煤炭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在行业节能规划、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节能技术推广、能源消费统计、节能宣传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组织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度、对气候变化应对的认知度、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支持度、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执行度,以及对气候变化传播效果的评价等6个方面的信息,供中国政府政策制定者参考。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等通过联合举办我国低碳照明、低碳建筑、节能环保建材、低碳交通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论坛、博览会,促进企业交流合作,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办以“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第四批大学生环保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公益活动实践,推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发起了“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活动。(www.daowen.com)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绿色出行基金等机构在全国11个城市开展了“酷中国——全民低碳行动计划”。在全国低碳日期间,中石油、万科、绿色出行基金等众多企业、民间组织成立了“中国低碳联盟”,共同发表《中国低碳联盟宣言》。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和国家部委开展了“足不出户,购买碳汇,低碳造林,履行义务植树”活动。中国低碳产业协会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主办了2013中国国际低碳产业博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机构共同组织了“低碳行动,骑行中国”2013美丽西部自行车幸福行活动。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开展了“全国绿色国土行”公益活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10个城市开展“中华家庭低碳环保行”公益活动。北京、上海、大连、香港、澳门等80多个城市的社区、企业、学校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的指导下,国家信息中心与中国民促会绿色出行基金在杭州、宁波、镇江、保定等地联合主办了“低碳中国·院士专家行”活动,开展了“2014年低碳中国行优秀低碳案例”评选活动,20家优秀园区、社区、企业入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联合举办了四期“应对气候变化媒体课堂”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组织发起了“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活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举办了第四届“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并组织了首届“中国绿色碳汇节·绿韵—竹乐器暨竹文化艺术展”活动,实施了第六届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等重要会议的碳中和项目。中国民促会编制出版了《低碳生活案例手册》,收录了城市和农村衣、食、住、行、工作等领域的低碳生活案例。世界自然基金会以“蓝天自造”为主题,举办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2.民间组织的活动
近年来,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活跃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各个方面,为宣传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参与意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行动援助等民间组织牵头组成的“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小组”,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面向公众、民间组织公开征集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讨论。2009年11月发布《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反映了中国民间机构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中国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北京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等7个成员单位发起组成了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致力组织中国青年开展有关全球变暖、能源问题的项目,推动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该组织向全国高校环保论坛发出1 000余份参与CYCAN试点项目的邀请,选拔了21个省(区、市)的23所高校代表赴京参加节能减排相关培训,并在各高校开展具体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全国300余所高校的青年团体及100多家企业响应其倡议,开展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办了第四批大学生环保公益活动资助项目,来自全国各地72所高校学生社团的75个公益项目得到资助。项目的主题是“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动了更多的高校学生社团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中。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举办了“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组织200余名中国企业家发布了《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
近40家中外民间组织共同发起了气候公民超越行动(C+)计划,倡导企业、学校、社区和个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继续组织“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绿色出行基金等在辽宁、北京、天津、杭州等15个省、市组织“酷中国——全民低碳行动计划”项目及低碳公众宣传教育巡展活动。
(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
中国媒体不断加大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低碳的宣传报道力度。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编写并出版了一系列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画册,先后制作了《面对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变暖——中国在行动》《变暖的地球》《关注气候变化》《环球同此凉热》等影视片,及时跟踪报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热点新闻,积极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和进展,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增进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和认识,展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2009年以来,中国媒体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明显升温,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和宣传活动,为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活动,实践绿色出行、低碳办公,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升,逐步形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和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天津会议期间,中国各大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向公众和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2009年7月,北京举办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2009气候变化中国声音”,为中国媒体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促进了其与国内气候变化领域的决策者和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加强了与国际媒体的交流,增进了国内外对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的了解。
中国媒体还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消费的理念。2010年3月,北京日报等单位主办了“绿色北京·低碳出行”大型环保倡议活动,推出了低碳出行专刊,宣传环保节能、低碳生活从你我做起的理念,倡导广大市民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发放《“绿色北京·低碳出行”市民互动问卷》60万份,收集广大市民建设绿色北京的意见和建议。2010年8月,中国新闻社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办了“低碳发展,低碳生活”公益影像展,通过180余幅精彩照片,展现了中国低碳发展的绿色画卷,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也向国际社会和社会公众展示了中国低碳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中国的互联网媒体也积极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新华网、人民网、搜狐、新浪等媒体都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题网页,及时追踪报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热点新闻,宣传低碳生活理念。中国能源网还每月发布一期“气候对话”视频节目,邀请政府官员、专家、企业家、公众人物到节目中对话讨论,呼吁全球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气候变化,参与到保护地球气候的行动中。
2012年,中国媒体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节能环保、低碳发展等主题进行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等新闻媒体及环境气候领域的专业媒体围绕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德班会议及有关重大文件发布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在2012年卡塔尔多哈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派出驻会记者进行了大量深入及时的报道,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新闻网站开辟专栏进行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全方位报道,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普及气候变化知识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制作完成了《面对气候变化》《变暖的地球》《关注气候变化》《环球同此凉热——气候文明之旅》等纪录片,在2013年全国低碳日期间制作播出了全国低碳日公益广告。中华环保联合会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录制了主题为“倡导低碳生活,宣传节能减排”的广播节目。中国媒体还通过多种多样方式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消费的理念。中国经济导报社等媒体举办了“201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北京日报等单位主办了“绿色北京·低碳出行”大型环保倡议活动等;中国新闻社举办了以“为了梦想的家园”为主题的“低碳发展·绿色生活”公益影像展暨“中国低碳榜样”发布会;中国经济导报社等媒体举办了“201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十大新闻”评选活动。
(四)公众广泛参与
中国公众以实际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广泛参与自备购物袋、双面使用纸张、控制空调温度、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购买节能产品、低碳出行、低碳饮食、低碳居住等节能低碳活动,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细微之处,实践低碳生活消费方式。各地公众积极响应“地球一小时”倡议,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晚熄灯一小时,共同表达保护全球气候的意愿。开展“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等活动,在机关、学校、社区、军营、企业、公园和广场等宣讲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生活,践行绿色消费。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低碳生活成为时尚,人们开始追求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上海、重庆、天津等城市开展“酷中国——全民低碳行动”,进行家庭碳排放调查和分析。哈尔滨等城市开展了节能减排社区行动,动员社区内的家庭、学校、商服、机关参与节能减排。中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积极宣传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一些高校提出建设“绿色大学”等目标,得到广泛响应。
中国公众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饮食、低碳居住、低碳出行、低碳旅游等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和适度消费、杜绝浪费等消费模式。广大市民选择公共交通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截至2011年,全国已有143个城市承诺开展无车日活动。中国各地开展以学校、机关、商场、军营、企业、社区为单位的节能减碳活动,号召人们树立“节能、节俭、节约”的工作、生活和消费理念,自觉抵制铺张浪费行为,崇尚简约的生活方式。各地大、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宣传低碳生活、保护环境,在加强青少年节能、低碳宣传教育方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通过气候变化教育培训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丰富活动,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更深入,行动更自觉,参与领域更广泛。更多公众开始选择低碳出行、低碳饮食、低碳居住、厉行节约的低碳生活及消费模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正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2013年1月,在网络微博发起的“光盘行动”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应对气候变化创新行动”在2013年积极开展行动,提升了青年使者的环境领导力。全国各城市普遍开展了节能减排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等专项活动,南京、深圳、济南等15个城市举办了“低碳·健康家生活”宣教活动,通过免费发放30万宣教手册等形式,在普通家庭中倡导节能减排的科学观念,提倡绿色低碳的行为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