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同志认为,2019年稳定有效投资的难度极大,如果在资金方面没有大的举措,基础设施投资将大受影响。
影响投资最突出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大家普遍反映,近期出台的规范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等监管措施和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问责措施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着具体业务、项目、政策和责任边界不好把握等问题,银行放贷更趋谨慎,其他融资渠道急剧收窄,导致在建项目出现资金缺口、新建项目资本金严重不足,部分中西部省份陆续暂停政府投资类项目建设,一些地方甚至动用项目资金来偿还债务。
继续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投资增速持续下降与市场预期偏负面有很大关系。许多同志认为,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除了有保障重大项目作用外,还能释放积极信号,增强投资信心。
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2018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为1.35万亿元,占基础设施融资需求的20%左右。与会人士建议,2019年地方债“前门”开得应足够大。有同志建议,2019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应不低于1.5万亿元,还有专家提出不低于2万亿元。还有同志建议,要督促地方建立专项债券项目安排协调机制,确保专项债券早发行、早使用。有专家建议,在2018年第四季度就预先安排2019年专项债券,确保2019年一季度就能使用。有地方还建议,在分配专项债券额度时,除了考虑债务水平外,还要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在建项目资金需求。(www.daowen.com)
多渠道补充项目资本金。不少地方反映,新项目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最大瓶颈,能不能想办法“开口子”,把目前各类债券资金不能充当资本金的规定改一改。有同志建议,将地方政府新增发债规模的一定比例(如20%—30%)用于补充资本金。还有专家提出,对一些具有长期收益的项目,适当调低资本金比例甚至取消资本金。
保障项目合理融资需求。针对当前建设项目出现的融资困难,有同志建议,鼓励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转化为合规的PPP等市场化方式开展后续融资,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融资平台合理融资。有同志建议,探索土地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有效途径;尽快明确必要在建项目的范围和标准,保障后续融资需求,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地方和企业反映,有些重点项目开工率低、进展慢。有同志提出,要发挥好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协调机制作用,加快规划选址、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特别是聚焦工程设计管理体制和施工许可环节,大幅压减工程报建时间。地方、企业和专家建议,要健全滚动接续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在交通、油气等领域推介一批以民间投资为主、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