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储蓄率下降视为居民储蓄存款下降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属于误解。近年来我国储蓄率确呈稳步下降趋势,但居民储蓄率基本保持稳定。住户存款下降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居民储蓄下降。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扣除最终消费后的部分,为投资提供资金来源。住户存款只是居民储蓄的一部分,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理财等也是居民储蓄的存在形式。部分住户存款转换成理财、基金等,是资金脱离银行进入金融市场的所谓“脱媒”现象,是居民储蓄在金融体系内部的结构调整,并不是真正的居民储蓄减少。
企业和政府储蓄下降导致我国总储蓄率趋势降低。我国储蓄率一向较高,居主要经济体首位。横向比较,我国储蓄率水平和走势与东亚发展中国家组极其相似,与后期人口红利国家组、中等收入尤其是中高等收入国家组基本相同。1992年相关统计建立以来,我国储蓄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轨迹。2008年达到历史峰值52.3%,之后逐步下降。储蓄是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最终消费后的余数,消费率上升必然带来储蓄率下降。2008—2016年,我国消费率上升4.4个百分点,同期储蓄率下降6.5个百分点。尽管如此,2016年我国储蓄率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分部门看,企业和政府储蓄率下降较快,导致总储蓄率降低。2008—2016年,企业储蓄率由25.5%下降到20.8%,下降4.7个百分点,占总储蓄率降幅的71%。主要是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不断提高,减少了企业可支配收入和储蓄。2016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为52%,比2008年提高3.5个百分点。同一时期,政府部门储蓄率由5.3%下降到2.8%,下降2.5个百分点,占总储蓄率降幅的38%。主要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保障力度加大,政府部门对居民部门的转移支付越来越多,减少了政府部门储蓄。在此期间,居民部门储蓄率不降反升,2016年为22.1%,比2008年上升0.6个百分点。事实上,居民部门储蓄率近年来一直比较平稳,基本在22%和23%之间小幅波动。将住户存款下降归因于居民储蓄率下降的观点,得不到统计数据的支撑。(www.daowen.com)
未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大幅下降可能性不大。总储蓄率与居民储蓄率受不同因素影响,下一步可能呈不同变化轨迹。对46个经济体1991年以来的计量分析表明,储蓄率与人口年龄结构、实际利率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而与GDP增速、人均GDP水平等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并不高,与存款占GDP比重等金融发展指标的相关性也不高。从我国情况看,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与总储蓄率同向变化、实际利率与总储蓄率反向变化。未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红利呈下降趋势,实际利率波动不会太大,因此总储蓄率将持续下降。计量分析表明,我国居民储蓄率主要受老龄人口占比和存款利率影响,老龄人口占比、存款利率与居民储蓄率均同向变化。未来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将进一步提高,伴随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存款利率也将呈上升趋势,短期内居民储蓄率明显下降可能性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