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黄守宏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各级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调查研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身体力行的实干家,更是善于总结、与时俱进的理论家。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为全党作出了表率,同时就调查研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调查研究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着眼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富于时代性、规律性和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调查研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我们做好新时代调查研究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下面,我就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谈几点初步体会。
一、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作为认识和了解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调查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具有重经验、重现实的实用理性思维特征,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有不少调查研究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感悟。孔子周游列国、虚心好问,“入太庙,每事问”。墨子强调“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王安石则“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管仲在《管子•问》中提出了国情调查要点,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指标。孙武在《孙子》中主张调查“五事”,研究“七计”,从而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商鞅提出“强国知十三数”思想,对全国的粮食、人口、官兵等数量进行调查,其中特别强调人口调查,他对西周时期的人口调查登记制度予以改进并在秦国实行。唐代刘晏为及时掌握各地商情动态,推动朝廷在各道设置巡院官,安排专人报告商情。明代张居正为解决当时国家的财政危机,上奏疏对财政收支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量入为出”原则实现财政平衡。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和根本路径,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亲自深入工人之中,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他们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而使他们的理论成为工人阶级斗争的武器。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过1500多部书籍和档案文件,并深入到工厂、农村进行考察,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理论研究方法的概括。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历史。党的领袖在调查研究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调查研究的开创者和开拓者,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等著名论断,其调查研究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题”,他在作决策之前,都要问问数字、算算细账。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的重要论断。胡锦涛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工作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把调查研究置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予以看待,强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并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这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两个论断一道,逻辑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使党的调查研究理论全面涵盖了发言权、决策权、落实权的全部链条。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记载:在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到任浙江后,他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仅7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迹遍及31个省区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军队,察民情、访民意、问良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他在不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二、调查研究的根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的“求”就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真相及其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客观、真实是调查研究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但“有些干部,不是不了解情况,也不是看不到问题,而是不愿正视现实,不敢讲真话,报喜不报忧。这些现象都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实事求是,不只是认识水平问题,而且是党性问题。只有公而忘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攻坚克难,我们党才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启示我们,要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实效。
三、调查研究的科学内涵或要旨:把握好“六个过程”
习近平同志2004年4月在富阳市调研时的讲话中提出了调查研究的“五个过程”,2011年1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又提出“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这“六个过程”简明而深刻地概括了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
调查研究是一个了解情况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可以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我们党委、政府干什么。从而,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做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他强调,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真正搞清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真正搞清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真正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
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刚刚当选总书记后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强调“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他认为重视调查研究就是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意志、学习群众智慧,把调查研究提升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高度来看待。调查研究也是实现决策权力和人民权利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调查研究,“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在《之江新语》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写道:“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同真正明了实情的各方面人士沟通讨论,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取得真实可信、扎实有效的调研成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他强调,调查研究要“身入”更要“心到”,“真心实意地交朋友、拉家常,通过面对面交流,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只有通过这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调查研究,才能使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
调查研究是一个推动工作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项决策作出后,光靠从会议到会议、从文件到文件,是不行的,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政策实施后要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真实情况了然于胸,使工作有抓手、破题有办法。
调查研究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调查研究本身就是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的过程,是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是加强党性锻炼、强化理想信念宗旨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常调研“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调查研究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就深刻指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处于关键期,社会诉求多元、利益关系复杂,多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摸清具体情况,把准改革、发展、稳定脉搏,发现症结点、抓住结合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情况搞清楚了,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
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领导工作,说到底是一个“决策—落实”的过程;领导者的职责,概括地说,就是作决策与抓落实。作决策需要调查研究,抓落实同样也需要调查研究。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都应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领导干部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因为直接与基层干部群众接触,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和商讨问题,对领导干部在认识上和感受上所起的作用和间接听汇报、看材料是不同的。”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增强全球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做到厚积薄发”。而“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这本身就是领导干部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的重要反映,也是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反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虽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业比重和农村人口比例不断下降,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去,多到贫困地区去,了解真实情况,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四、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www.daowen.com)
2003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深、实、细、准、效”,短短五个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方法论意义。
“深”,就是“到基层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头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实”,就是作风要实,轻车简从,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调查研究必须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效”,就是“调研形成的建议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调研务求“深、实、细、准、效”,这既是确保调查研究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我们立足新时代、开拓新局面、开辟新境界的前提条件。坚持“深、实、细、准、效”的调研要求,就是要求我们从正在做和将要做的实际工作出发,把情况摸清楚,把群众所思所盼摸清楚,坚决摒弃“蜻蜓点水”式调研、“钦差”式调研、“被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真正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五、调查研究的选题方向:做到“四个紧扣”
选题是调查研究的起点,选题方向是否正确、切入点是否恰当,往往决定调查研究的成败。要正确选题,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怎么才能选准调研方向和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要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现实问题,紧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四个紧扣”为我们指明了调查研究选题的基本方向。具体来说,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选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领导同志近期比较关心的问题,各方面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带苗头性、倾向性和趋势性的问题,重大部署、重大政策出台前各方面的反映、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出台后的落实情况等。以上这些,一般都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从中选择和确定调研的具体题目,就比较容易引起决策层的重视并予以采纳,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六、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用好唯物辩证法
辩证思维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之中。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搞调查研究也应如此。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调查研究需要强化辩证思维,善于辩证分析,避免陷入形而上学,防止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社会现象是复杂多变的,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调研者不要为一时一地的表象所惑,要善于抓住本质真相,“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其次,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善于在“危”中看到“机”、在“困”中找到“路”、在“难”中找到“解”。第三,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调研者要善于从林林总总的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第四,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调研者应该具有开放的胸怀和宽广的眼界,在全面把握不同领域、区域、要素的普遍联系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在继承与创造的有机统一中提高调查研究的前瞻性。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方法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说到底就是一切为了群众;调查研究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将收集起来的各种意见建议,“经过研究,化为系统的意见”,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再回到群众中去,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交给群众,使之转化为群众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问题产生在基层,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办法也在基层、在群众中。只有基层群众最了解实情、最知道应该怎么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做调查研究“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方针政策都应该来自人民、顺应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所思所想”,“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七、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注重“三性”、新老结合
工作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能否掌握实际情况。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教给我们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有着丰富的调查研究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我们要在新时期加以继承和完善”。他强调:“要注重调查研究的广泛性,避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注重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围绕中心、贴近实际,忙在点子上、谋到关键处;要注重调查研究的有效性,不仅要重调查,更要重分析研究,能够综合提炼、见微知著、管窥全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比如,我国互联网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民数量大量增加。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含量高的调研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要根据调研任务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研方法,大胆创新,多管齐下,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
八、对政策研究部门调研的特别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决策
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助手,政策研究部门承担着调查研究的重要职责。要履行好这些职责,必须准确把握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般的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基层的实情,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但政策研究部门要求要更高一点,不仅要重调查,更要重研究,我曾经说过‘关键是调查后要善于研究,抓点时要善于管窥全豹,跑面中要能够见微知著,综合提炼’。”他强调,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决策,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富有成效”。“政策研究部门的同志就是要有抓住重点、找准典型的敏感性,发扬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同时,政策研究部门的调查研究,既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也有别于具体的工作部署,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对策性应用研究,必须强调‘研以致用’。正所谓‘文可载道,以用为贵’。具体来说,调研的选题必须‘围绕中心工作’紧扣现实工作需要,出发点是为党委、政府工作提供所需的对策建议,落脚点是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调研的视野必须宽广开阔,既要预见潮流所在和大势所趋,又能看到‘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调研的过程必须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心分析和研究的过程,要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特征,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切忌浮光掠影,主观臆断,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观察事物、研究问题;调研形成的建议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些对策建议看似正确,却因难以实际操作,只能束之高阁”。
国务院研究室承担着综合性政策研究、决策咨询和《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稿起草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特别是对政策研究部门提出的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正确履行好职责,以笔杆子报效党和人民。
(作者系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