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二十世纪中国史》的整体架构和侧重点是什么

《二十世纪中国史》的整体架构和侧重点是什么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卷为中国现代史。《二十世纪中国史》在章节结构和内涵上也做了新的探索,体现了新的角度。

《二十世纪中国史》的整体架构和侧重点是什么

二、《二十世纪中国史》的整体架构和侧重点

(1)《二十世纪中国史》,诚如“引论”所说,是将20世纪作为一个大的“断代”,作为一种时空框架,从具体与整体的结合上分析、研究和记述这个世纪中国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卷:上卷起自1901年,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逼签《辛丑条约》,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勃兴,迄于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以1901年为分水岭断代,不只是一个年份的“巧合”,更重要的是因为在此前后,国际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另一半为半独立半资本主义,但比重较小)社会最终形成并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八国联军协力侵华和逼签《辛丑条约》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突出,而义和团运动的旋兴旋灭又意味着旧式农民革命的终结;随之,清政府在人心丧尽后被迫进行自掘坟墓式的“新政”改革,民族民主革命思潮终于取代了改良主义思潮在思想界的主导地位,等等。这样,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包括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和中共领导的新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华民国(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就会是一个整体,而不致被人为割裂。这一卷为中国现代史。下卷起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迄于20世纪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两卷大体各占50年,既独立设章,又合为一个整体。

(2)从本质上看,时间是一个“连续流”,历史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基于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密切联系,为了辨明和展示20世纪中国的来龙去脉,本书在时限上或向前或向后都有一定的延伸。譬如上卷中除了“引论”部分涉及到中世纪中西社会结构之不同、专门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世界如何走向中国、中国如何走向世界之外,第一章还概括地比较了日本明治维新晚清的“洋务运动”,评述了甲午战争的结局和影响,戊戍变法与旧式农民运动的命运等问题。下卷的第八章则扼要论及2001年中共中央举行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中美中俄等双边或多边关系的新变化、新发展,北京赢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等重要史实。(www.daowen.com)

(3)如果说19世纪是中国“最屈辱、最羞愤、最痛苦”的世纪,那么20世纪则是中国人民为改变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而觉醒、抗争、奋斗、变革的世纪。正是从这种认识以及时代的要求和现实需要出发,《二十世纪中国史》在全方位观照、反思和论述历史的同时,侧重选取了中外互动、改革开放、两种变革方式(革命与改良)、现代化进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生活变迁、中西文化关系和论争等新视角,着力展现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追求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包括前半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与后半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辛与欢乐、坎坷与成就,以及不断革故鼎新的壮观历程。

(4)《二十世纪中国史》在章节结构和内涵上也做了新的探索,体现了新的角度。譬如,关于1927~1937年的历史,过去的著作一般用“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来概括,后又采用“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中共的土地革命”做标题。凡此种种,不是只强调中共的革命斗争,就是把着重点放在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敌对上,或多或少削弱了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抗日斗争。本书则从14年(1931~1945)抗日战争(包括6年局部抗战和8年全国抗战)立论,不仅为上卷第五章确定了“国共对垒与局部抗战”的醒目标题,而且在第三、四节的具体叙述中加大了局部抗战的份量,还会得出与过去不同的新结论。如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毛泽东语),“抗日救亡”在客观上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历史主题,然而国共两党的认识都与这个历史实际有差距。过去因从“十年内战”和“土地革命”的角度看问题,势必只看到国民党“安内攘外”的罪责,而忽视了中共“反蒋抗日”(即以反蒋的阶级战争作为抗日战争的前提)和“武装保卫苏联”的偏差。事实上,若从14年抗日战争的角度考察,作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国共两大政党虽然对日本的侵略有过不同程度的反应,但都背离或偏离过“抗日救亡”的历史主题,导致了综合国力的严重内耗(当然,责任主要在执政的国民党方面);正因为如此,华北事变后才有各自政策的大改变、大调整。再如,与一般的“国史”体例不同,本书下卷将“建国初期”(1949~1952)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分为两章,旨在凸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如经济上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政治上的民主联合政府)与中国现实的适应性、和谐性以及过早放弃新民主主义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将“文革十年”分为两章,有助于说明两大阶段的各自特点;最后专列“隔海相望的台湾”一章,则是为了集中论述作为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地区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台湾问题”的由来和祖国必将实现统一的大趋势。此外,针对以往史书中见“物”不见“人”以及“脸谱化”的偏向,本书力求突出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物的履历和个性描述;尤其对一些具有重大影响或代表性的人物,书中都穿插有小传,着意如实描摹,客观评述,以增强可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