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科技节简介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训练非常重要,这已是当今社会建设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常熟理工学院以大学生科协为抓手,以大学生科技节为平台,落实科技创新培养工程。自2006年以来,学校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大学生科技节,组织校级活动200余项,院级活动850余项,参与学生达十万多人次。科技节活动通常安排在每年度的11月至12月,基本包含专业竞技类、科技创意类、科普宣传类、学术风采类、创业创新类等五大类百余项活动,初步形成了电子电工大赛、计算机维修与服务、市场营销大赛、十大科技之星评选、手工作品设计大赛等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
2.参加科技节的活动
每年的10月左右,校团委会发布通知,征集校内各类科技活动方案,从中选择15个左右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列为校级项目。各二级学院会针对专业特色开展一系列有助于智力开发、发明创造意识培养或专业知识学习的活动。活动项目将在青年荟网站、校科协官方微信(微信号:cslgxkx2013)发布,同时也会以班级通知的形式发布相关信息。新同学们先期可以参加一些科普类活动,了解学校、学院相关的科技实践团队,为加入一些创新实践团队奠定基础。
(二)大学生发明与专利申报
1.大学生与发明和专利
大学生年富力强,思维活络,抓好大学生的专利发明工作,激发青年人发明创造的热情,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以及推动国家专利事业的发展、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专利法规定,可以获得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有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其申请的审批程序通常分为受理、初审、公布、实质审查和授权五个阶段。
2.学校大学生发明和专利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高等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鼓励在校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资助学生从事课外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团委整合校内资源为大学生创新营造氛围。(1)以科技节为平台,以大学生科协、科技类社团为抓手,大力进行专利知识宣传,开展科普类活动和普及专利知识活动。(2)组织校内懂创造、会发明、深入理解专利知识的教师开设专利类讲座,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播专利基础知识,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专利的内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3)以“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为平台组建创新团队,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4)制定大学生专利申请资助政策,鼓励教师加强指导在校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给予学生申请专利资金支持。校团委每逢双月集中受理在校学生专利立项资助申请。
(三)大学生“挑战杯”赛事
1.大学生“挑战杯”赛事简介(www.daowen.com)
“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业类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另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俗称“小挑”)。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注重学术科技发明创作带来的实际意义与特点,参赛作品一般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本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参赛。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更注重市场与技术服务的完美结合,商业性更强,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自2014年起,在原有创业计划竞赛的基础上增加了创业实践挑战赛和公益创业赛。
2.学校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概况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挑战杯”活动,建立了完善的项目培育体系,畅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实训项目之间的联系,选拔一批比较符合“挑战杯”比赛特点的项目进行培育。根据项目特色组建团队,并聘请校内外专家跟踪指导,不断提高参赛作品质量,在师生中已经形成“关注挑战杯,参与挑战杯,支持挑战杯”的良好氛围。截至2015年,学校总计获得“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及铜奖六项,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及银奖十多项,省级三等奖及铜奖二十余项。
成长小故事
“科研小王子”练成记
大学四年时间里,一个大学生,一共发表了12篇SCI论文。这是很难做到的,可是,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科研小王子”做到了,他就是邹天天。
大一刚入学,邹天天跟大多数同学一样,还没有明确的目标。直到第二学期加入学院老师的科研团队,他才开始逐渐对科研产生兴趣。进实验室初期,他没有做出什么出色的成果,这使他很受打击。直到大二下学期,他才慢慢有了体会,意识到科学研究也要有一定的学术方法。为了转变自己的思路,他让自己专心于学术文献以及往届学长学姐所做的实验记录,从他们的记载中寻找灵感。慢慢地,他的实验思路越来越清晰,于是他便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实验中,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贡献”给了实验室,甚至有时做实验做到晚上十点多。就这样,他逐渐步入科学实验的正轨,开始有了自己的科研想法。老师的一句“光会做还不行,会做不会写是很亏的”开启了他的论文写作之路。他从大二暑假开始阅读英语文献,当时文献中很多词的专业解释在一般字典里都查不到,为了弄懂一段200字的资料需要花两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那时他特别期盼着快点开学,快点请教老师。他上网查找专业软件教程学习画图,读英、美、德研究者发表的论文,学习纯正的英文,整天只见他忙碌的身影。2014年5月,他在德国Wiley旗下的老牌杂志《德国无机化学与核化学》上发表了第一篇第一作者文章。从此,他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他不断搞科研、写文章,在校期间先后发表了12篇SCI篇论文,其中9篇为第一作者。
成长过程让他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进步是远远不够的,要带动实验室的成员一同进步。”平时在实验室中,他能够与学弟学妹们打成一片,当个“好学长”;同时,他用心地指导学弟学妹进行实验,当个“小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