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民经济“软着陆”和跨世纪发展规划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国民经济“软着陆”和跨世纪发展规划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整顿金融秩序中,要贯彻“软着陆,点刹车”的方针,不能刹车过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国民经济“软着陆”和跨世纪发展规划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三、国民经济“软着陆”和跨世纪发展规划

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再次涌起,我国又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严重现象。高投资、高货币投放、高物价、高进口,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金融秩序混乱、市场秩序混乱的“四高四热两乱”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社会需求总量失衡,通货膨胀加剧。1992年10月物价开始大幅度上涨,通货膨胀加速,到1993年3月突破了两位数,1994年10月达到25%的最高峰值,严重破坏了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

1993年4月1日,中央召开经济情况通报会,江泽民要求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但由于各地区各部门认识不一和利益驱动,使得中央防止经济过热的指示难以落实。

6月初,国务院副总理朱基指示国家计委与财政、银行等部门就加强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进行研究,并上报中央讨论。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16条,决定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改革力度,主要采取经济手段,抑制通货膨胀,解决深层次问题。把改进和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经济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变成加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这一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全面展开。

为了落实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党中央、国务院在7月间连续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税收工作会议。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朱基指出:前进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通过加快和深化改革就可以解决,没有必要实行全面紧缩,今后也不会采取全面紧缩政策。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整顿金融秩序中,要贯彻“软着陆,点刹车”的方针,不能刹车过急。他向银行系统的干部约法三章:限期收回违章借款、不得擅自提高存贷款利率、银行要与自己兴办的经济实体脱钩。在全国财政税收工作会议上,朱基提出“整顿财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强化税收征管,加快财税改革”四句话,宣布从1994年元旦起,在全国推行财税体制改革;同时也向财税战线的职工约法三章:严格控制税收减免、严格控制财政赤字、财税部门不得涉足商业性金融业务并与所办公司脱钩。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严格要求下,1994年上半年,我国金融、外汇、财政、物价等一致趋向好转。再经过两年的努力,到1996年底,宏观调控取得重大成就:一是过度投资得到控制。1993年固定投资规模增长幅度为51%,1996年逐步降为18%,进入比较正常的幅度。二是金融秩序好转,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和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设。基本上建立了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三是物价涨幅降了下来。物价从1994年10月的25.2%的最高涨幅,降到1996年的6.1%,1997年上半年又回落到1.8%。四是经济增长保持较快速度。1993年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年平均为11.6%,年度经济增长率的幅度只有一两个百分点。

1996年11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经济工作会议,认为经过三年的努力,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又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避免了大起大落,而进入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时期。

“软着陆”不同于“硬着陆”。1989年至1991年的调控就是以“硬着陆”结束的。它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要措施,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现象,但却导致了经济增长率的急剧下降和市场的极度疲软。1996年的“软着陆”,带来的是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www.daowen.com)

“八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为12.1%,创历史新纪录。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600多亿元,已提前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95亿元人民币,在世界各国的排位已由1991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7位。全国每天创造的工业财富从5年前的30多亿元增加到90.8亿元,国家财政收入每天从近10亿元增加到20.2亿元。粮食产量1996年已超过4800亿公斤,钢产量也突破1亿吨。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37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91年增长了41.6%,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91年增长28.8%,年均增长5.2%。1992~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83665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增长11%。5年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29410亿元,到1996年末存款余额已达38520亿元。

宏观调控的成功,“软着陆”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克服困难的信心,为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两年多的调查研究、酝酿讨论的基础上,1995年9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召开十四届五中全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指出,经过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所以“九五”计划的奋斗目标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到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15年的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将再上一个大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将取得明显进展,为下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建议》指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关键是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这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9月28日全会闭幕时,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他集中论述了改革、发展、稳定,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第一、二、三产业,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个人,扩大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中央和地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12个重大关系。他特别指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贯穿于其他关系之中,处于统领全局的地位。其中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所以稳定压倒一切。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江泽民所论述的12个重大关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996年3月5日至17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提交了根据中共中央《建议》而拟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会议审议批准了这一《纲要》,并指出今后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纲要》的制定,为我国绘制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始向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