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平衡点每当美国权利与私发生大事

平衡点每当美国权利与私发生大事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公权力与私权利、网络私权利与私权利冲突加剧致使网络媒体法律监管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但是,这次,一向对美国政府保持警觉的美国人民却一反常态,没有一边倒地对政府破口大骂。“每当美国发生大事,比如珍珠港遇袭,或遭遇“9·11”恐怖袭击,政府决策的钟摆就剧烈摆向右边,倾向于为了公共安全牺牲个人隐私;而随着时间推进,公共安全环境好转,钟摆又会摆向左边,以尊重个人利益为主。”

平衡点每当美国权利与私发生大事

网络公权力与私权利、网络私权利与私权利冲突加剧致使网络媒体法律监管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诚如第四章即将展示的一样,技术的更新在赋予普通互联网用户以更多的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同时,也使得其他的组织团体,诸如政府、媒体、商业企业组织和个人能够在新技术的武装之下对他人的隐私权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知情权、新闻自由、交易及市场自由、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在新技术环境下更加凸显,在这些都为人类所珍视,但存在天然冲突的权利当中如何维持一种适当的平衡变得更加困难。拿中国为例,言论自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每个中国公民的权利。由于网络媒体上博客、QQ 空间、论坛、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极低的准入门槛,各种收入水平、各种受教育程度的草根民众都通过这些自媒体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践行言论自由这一宪法权利。正是网络媒体言论的空前活跃,才使人相信言论自由不是一纸空文。但是,就像中国首个人肉搜索案件“王菲诉大旗网案”展示的那样,在网民的表达自由和他人的隐私权之间是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的,过多保护他人隐私将会限制言论自由的实现,而对言论自由保障到不必要的程度也可能会以出卖他人的隐私利益为代价。这种情况下,如何维持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之间的动态平衡有时候不是靠一刀切就能解决的。在严格的法律条文的规定框架内,考虑其他的基于案情本身的事实和价值标准,才能将这二者维持在双方当事人都认可的界限之内。

再比如,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引起国际各界对美国政府的一派指责之声,强大的监视监听技术使得看到、听到每一个人的动作、声音成为可能。人们担心这样一来人们将会生活在一个完全透明、公开化的环境中。而在这样一个“玻璃世界”,何谈隐私。但是,这次,一向对美国政府保持警觉的美国人民却一反常态,没有一边倒地对政府破口大骂。美国独立数据机构皮尤中心2013 年6 月10 日公布的民调结果多少出人意料:56%的美国公民表示,可以接受国安局为反恐跟踪对百万美国人进行电话记录监控,41%的人表示反对;45%的受访者表示,若政府的数据秘密收集项目真能阻止另一次类似“9·11”的恐怖袭击,那政府就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民众网络活动的监控。[211]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表示愿意让渡部分个人隐私,以维护国家安全,重建被“9·11”恐怖袭击摧毁的安全感。尤其是安全部长说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义正言辞地说,“棱镜计划”救过美国不止50 次了。从实行“棱镜计划”开始后,阻止的恐怖袭击案件从2 起一直增加到50 多起。这样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禁使人唏嘘,在国家和社会安全与隐私中,当然是安全最重要。(www.daowen.com)

这样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调查结果表明,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的界限从来不是泾渭分明,倒像是一只左右晃动的钟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寻找平衡点。“每当美国发生大事,比如珍珠港遇袭,或遭遇“9·11”恐怖袭击,政府决策的钟摆就剧烈摆向右边,倾向于为了公共安全牺牲个人隐私;而随着时间推进,公共安全环境好转,钟摆又会摆向左边,以尊重个人利益为主。”[212]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情势的变更,在一些具体事件中,人们的某些固有价值,包括对政府、对隐私的看法可能会发生改变,而法律规则的相对固定性,使它不能针对这些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就不能很好地协调各个权利之间的冲突。

随着互联网、数据库、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的保护无疑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新挑战,而法律还未对此挑战做好充足的应对。[213]也正是由于法律规制互联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所以才导致在新技术环境下,各种源头对隐私权的侵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权力以及权利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在这样的语境下,隐私权的边界一直处于不确定的流动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