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清代全史》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多年来未有的出超。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www.daowen.com)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
试题没有回避当下中美贸易战的热点问题,三则材料时间跨度很大,从清朝前期到清末,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税率的对比,切入点却很小,仅考查对外贸易的关税税率变化。解答(1)题,只要抓住关键词句即可,如“不分进出口”“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降低,出口税率也比过去降低”“进口税率……长期低于出口税率”。解答(2)题则需要学生分析概括,“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提炼出“自主”“灵活”和“根据需要调整”。至于意义,学生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从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局面、保护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等角度概括即可。
这道题对对今后备考有哪些启示呢?
第一,紧扣课标要求,把握历史规律。高考命题,考查方式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考试内容,其依据就是课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史观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问题,分析、理解、认识、掌握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历史发展规律,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第二,注重唯物史观,强化理论指导。根据课标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观念和素养。
第三,加强双基础,构建知识体系。高考试题,从表面看突出了对历史时间的考查,而对时间的重视正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与否、知识体系构建程度的考查。特定的时间对应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又有相关的背景、与此历史事件前后联系的还有其他事件,这都需要学生牢固掌握。但纯知识性的考查很少,需要引导学生将主干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脉络、知识体系,并对其进行深刻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构建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就是很好的方法。
第四,关注热点,举一反三。高考对于热点问题一直都非常关注,必须要开阔眼界,绝不能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井底之蛙。诸如重大事件的周年纪念、时事热点等,都需要在日常备考中加以留意,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考哪些知识点、将要如何考,做到举一反三。
第五,解题方法指导。审清题目的主干意思、答题要求、题目的命题角度和方向是重中之重,之后运用适当的解题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对于选择题,能够直接从题干中定位的信息,不要对细枝末节做过多的纠结,保持清晰理性的解题思维。对于材料题,一定要用好材料,对于信息的提取要全面、精炼。原因、意义、影响等类的题目,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等方面对应解答,评价类的题目切不可片面,要辩证分析论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