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学完“唐朝的盛衰”一节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了以下题目:
有人在互联网上发表题为《贞观之治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的文章,其中说:“令人骄傲的贞观之治局面的取得,不是现在我们多少年来多少人鼓吹的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东西……他们唯一做的就是总结与摒弃前一个王朝一切腐朽的东西。由此可见,我国近代以来,要以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为手段,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显然还有痴人说梦的嫌疑。”
试结合所学知识评论上述观点。
首先,老师指导学生读懂题目,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抓住要害,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
《贞观之治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一文的主要论点概括起来是什么呢?显然,作者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中得出了一个启示,即中华民族的复兴靠什么?是靠总结本国历史经验教训,还是靠引进外国先进的经验?这就留给我们广阔的思考空间,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各抒己见:
唐朝时期,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那时不必要也没有多少外国的东西可供学习。而自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屡遭侵略,要复兴中华民族,就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唐朝的强盛和今天复兴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在唐朝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国家强盛,主要是靠总结本国历史的经验教训,摒弃腐朽,勇于创新,调整政策,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妥善处理国内民族关系,达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得到充分发展。今天不可与唐朝所处的历史条件相比。今天国际竞争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果不把发挥自身优势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就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也不能再创辉煌。
唐朝处于封建社会,今天处在全球一体化、国际联系十分密切的时期。那时交通不便,各国间联系很少,对外国情况不了解,也缺乏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意识。今天实现民族复兴,必须靠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才能加快发展速度。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
师:以上三位同学的阐述很有见地。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唐朝走向强盛的过程中,有没有同外国交往、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情况?
生:有。
师:好,举些史实说明之。
生:向印度学习熬糖法,学习高丽、中亚等国的音乐、舞蹈。
师:既然有,那我们如何看待发挥自身优势同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关系呢?
生:当然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师:对,是辩证的统一。那么唐朝的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特征呢?
生:开放、积极发展对外交往,吸收外国先进文化。
师:不错。那么,交往情况如何?哪位同学起来讲讲?
生:与朝鲜、波斯、印度、大食有频繁的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外国留学生来唐学习,还互通使节,唐文化对各国产生积极影响。
师:外国文化传入唐朝,对唐文化有没有影响?
生:有,丰富了唐文化。
师:既如此,本题目作者认为唐朝强盛与对外交往,学习外国没有关系,是否符合史实?
生:不符合。(www.daowen.com)
师:对唐朝强盛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唐朝的强盛既是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调整政策,摒弃传统中不合理因素,励精图治的结果,又与主动对外交往,学习外国先进文化有密切关系,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师:总结得很精炼。那么,现在看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什么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生:因为清朝以来,我国在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逐步落后,不学不行。
师:对,可是本题作者认为今天谈学习外国以实现民族复兴有痴人说梦的嫌疑,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生:不正确。
师:那么作者错在哪里呢?
(学生思考)
生:作者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没有看到唐朝和今天所处时代不同,实际情况不同,历史条件不同。
生:作者没有注意到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与引进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之间的联系。
生:作者只强调内因,不承认外因的作用。
师:很正确,上升到了哲学高度。通过分析这道题目,我们学到了什么方法呢?
生:反复读题,弄清作者的意图。
生: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观点的要害进行分析批驳。
生:要以史实为依据,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要注意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培养综合意识。
师:很好,解决历史问题就是要有综合思想,站在一定高度透视历史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另外,作比较时一定要关注同类现象产生的不同历史条件,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样产生的观点看法才有深度,有创意。
师:好,经过这样讨论,深化了大家对问题的认识,现在就可以系统全面地写出对这一观点的看法了,不过,大家应注意表达看法时,观点要鲜明,史实依据要充分,做到言之有理。
石嘴山市教研室陈慧英老师看了以上教学片段后,评价如下:
我们看到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结合所学内容,教师从互联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开发了课外资源,使历史学习真正做到了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整合。
第二,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师不再以知识的权威出现,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围绕问题逐步深入,得出结论。
第三,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可以点燃的“火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空间,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发表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思维得到训练,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