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何成刚教授指出:“高中阶段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建立的重要时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独立和思考的意识极其强烈,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关心自己的个性发展与毕业设计。自尊心和道德感大大增强。他们或者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或者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视野束缚于学校,已经有意识地开始关心、关注和思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过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世界观还不够坚定和成熟,情感日益深厚稳定。果断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盲目性减少,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所以,历史教学一定要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上着力。
培养思维能力,核心是提高思维品质。历史思维,是指历史学科特有的学科思想和思维方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就是特点之一。“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也是特点之一。(www.daowen.com)
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独创性、敏捷性和逻辑性等反映思维水平的一系列特征。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主要途径。由于个性思维在角度、广度、深度、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不同,结论各异,这实质是思维品质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要遵循思维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重视个性思维的差异,因材施教。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当前的思维水平,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释疑,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功能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