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修身实际上是大学生德育养成工程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修身实际上是大学生德育养成工程的重要内容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是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社会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他们校内外不断的道德养成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出来的。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养成实践中,要不断培养公民意识,而且要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公共意识,自主、宽容、理解、正义、责任、义务、参与、奉献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

大学生修身实际上是大学生德育养成工程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修身实际上是大学生德育养成工程的重要内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重要的育人工程,必须制定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目标,规范教育的基本内容,才能把握道德养成教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明确了目标与内容,大学生在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才能认清目标、扎实学习与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一)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性现代化国家,受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私有观念长期影响着社会道德意识,民众的“公共精神”普遍缺乏。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实践,公民道德纲要的实施,使得人们对公共精神逐步认同,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展示了一个无比广阔的“公共生活空间”,它对于我国人民群众的最大好处就是自由度的扩展和个性的彰显。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公共关怀”以及普遍的公共精神的欠缺,概括地说,就是人们对于公共制度、公共空间、公共权力、公共舆论、公共意识诸如此类“公共问题”缺乏基本的关注。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具有文化知识的中国公民的先进代表。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是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社会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他们校内外不断的道德养成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出来的。只有通过道德养成教育唤起他们的公民意识,在与社会的交往中培养公共心、责任心、同情心,训练公共生活技能,养成公共生活习惯,公共精神才可能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一种价值目标。“公共精神”的养成有利于逐渐改变我国教育实践长期存在的工具理性教育,如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轻文等“非人文化”的教育价值倾向,提升大学教育的内在品质。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养成实践中,要不断培养公民意识,而且要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公共意识,自主、宽容、理解、正义、责任、义务、参与、奉献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

(二)培养大学生的优良道德行为习惯(www.daowen.com)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它的“利息”。所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

(三)提升大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

在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要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与思想感情的人。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因此,道德养成教育要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社会各种道德现象的表现与冲突,在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解决大学生的道德困惑,让大学生自己掌握批判的武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创造力和亲和力,让学生在道德养成教育实践中学会判断和选择,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养习成性,凝道成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