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做好大学时间管理有以下几条建议

如何做好大学时间管理有以下几条建议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做好大学时间管理呢?在此给出以下建议:第一,高度重视学习计划的重要性。但是娱乐是为了放松身心,是为了更好更投入地学习成长,所以,要做好时间管理,就要专注于感受当下。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对这种心理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塞里格曼认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之后,会产生一种叫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状态,这种无助感会使动物表现出反应性降低的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

如何做好大学时间管理有以下几条建议

进入大学之后,你的生活不再被安排得满满的,时间似乎一下子变得“富有”起来,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支配。这些时间就是每个大学生身边的重要资源,也许人生中,只有这美好的四年供大家自由支配,不用应试,也不用考虑家庭以及工作压力等,完整的四年完全用来充实自己,壮大自己。如果利用得好,那么四年就收获满满;如果用得不好,四年恍惚间就过去了。

一位大三学生深有感触地说,高中生活虽然是辛苦的,自由很少,但是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安排得满满的,只要按照安排去做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大学才发现,时间都需要自己用自制力去安排,稍不留神就浪费掉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比高中真心累啊。

如何做好大学时间管理呢?在此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高度重视学习计划的重要性。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老师不再施加压力,特别是文科生,课业一般比较轻松,成绩的好坏就全看个人平时的学习态度了。这个时候制订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在每一个学期开学之初,确定所学课程后,要为自己制订一个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定一个确切的学习目标,探索最佳的学习时段,并坚持按照计划学习。

第二,学会分清生活中的轻重缓急事件。

从大一到大四,每一年都有不同的锻炼重点,比如大一大二加入学生组织,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大三大四加入科研团队,提升专业素养等。同时,在同一个学年,同一个学期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重点,要学会分清轻重缓急。比如,刚开学的时候,可以多花一些心思在锻炼能力上,到了学期快要结束时,要放弃一切活动,全身心投入考试复习中。在同一天里,也要学会分清主次,按照一定的规律按序完成。确定优先次序,从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做起,重要紧急的事马上做;其次是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要学会放弃,能放就放;对于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尽量不去做。

第三,无论是学习还是娱乐,都要“专注”,努力感受当下。

在大学校园里,总有一些人,看上去忙忙碌碌,如总是看到他在学习的身影,活动很少参加,娱乐也很少参与,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好。这部分学生往往还没有学会如何管理时间,只是在通过学习的形式给自己的焦虑找一个发泄口,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安慰,这种人往往是效率比较低的人。与此相反,也有一些人,在各个领域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无论是学生组织还是班团活动,或是教师科研课题、课堂互动中,他都是活跃分子,看上去轻松而充实,这种人往往就是比较专注的人。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鼓励与同龄人多交流、多交往,也鼓励适当娱乐。但是娱乐是为了放松身心,是为了更好更投入地学习成长,所以,要做好时间管理,就要专注于感受当下。学习累了,完全放空自己去调节身心,娱乐之后,要完全投入地专注于学习,专注于成长。只有专注于当下的事情,才能做到高效、充实,收获满满。(www.daowen.com)

知识链接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率先提出,它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种主观判断由两种期待——结果期待与效能期待所构成。结果期待是指对自己行为与行为结果关系的推测。如果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会被激活、被选择。比如说,某学生认为上课注意听讲就能得到好成绩,那么他就会去认真听讲。效能期待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判断,也就是说,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一预期行为,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便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由此可知,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一活动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的判断,也就是人对自身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请注意,这是一种主观推测,它不一定与自己客观上所拥有的能力完全相匹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好这件事,那么这件事会做得圆满的可能性便不会很大。

虽然我们没有清晰意识到,但实际上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是:当我们在接受一个任务或者遇到困难时我们常常会问自己:“我能否胜任这项工作?”“以我的能力能应付眼前的困难吗?”对于这种自我判断的问题的回答即体现了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而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着其对成功难易程度的看法。

自我效能感低下的极致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感。它是指个体在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的情况下,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对这种心理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

他们在实验中先是将狗固定在架子上进行电击,狗既不能预料也不能控制这些电击。在这之后,他们把狗放在一个中间用矮板墙隔开的实验室里,让它们学习回避电击。电击前10秒室内亮灯,狗只要跳过板墙就可以回避电击。对于一般的狗来讲,这是非常容易学会的,可是,实验中的狗绝大部分没有学会回避电击,它们先是乱抓乱叫,后来干脆趴在地板上甘心忍受电击,不进行任何反应。塞里格曼认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之后,会产生一种叫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状态,这种无助感会使动物表现出反应性降低的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后来,以人为被试的许多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这个实验说明,原来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自己不行的原因,并不是来自于我们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以及失败,而是经历了这些事件之后我们所产生的心理暗示、心理压力,影响了我们的自我认知,于是对自己的能力、意志力等个性品质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往往会使我们尽量回避与外界接触,企图减缓自卑的压力,时间长了,这种逃避心理会使我们遇到事情不敢积极面对,而只是消极退缩,而这种退缩正好验证了自己一开始的“预言”——我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