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年晏阳初及其青年工作的早期实践

青年晏阳初及其青年工作的早期实践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晏阳初22岁,正是与青年打成一片的大好时期。从此,晏阳初与青年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香港大学求学期间,是晏阳初从正反两方面认识青年工作对于国家责任感意义的开始。晏阳初自称“在港期间,我与基督教青年会时有接触,但没有参加它的工作。”1920年回国后,晏阳初再次与青年工作发生关系——余日章主持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专门在智育部内为晏阳初设置了一个平民教育科。

青年晏阳初及其青年工作的早期实践

晏阳初的青年时期,正是我国风起云涌的近代。青年的激情,在变革社会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当众多的同龄人都醉心于科举教育的时候,晏氏开明的父母将其送到300公里外保宁府(今阆中市)的一所西学堂[2]就学。因这层渊源,老师姚明哲在回英国前,将晏阳初推荐到成都华美高等学校[3]就学。

因华美学校校长毕启(Joseph Beech,1874—1954)此时正将全副精力用于筹办华西协合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故将校务交由他的助手打理。然因人手不够,学校管理颇为松散。晏阳初肄业,主动离开该校,“暑期里,在成都为同学补习英文,收点微费,作为零用”[4]。不久,他的西学启蒙恩师再次帮助了他——写信介绍晏阳初去见一位青年传教士史文轩[5],从此开始了他在成都的青年工作。晏阳初回忆说:

我初会史梯瓦特,大概是在1911年的夏秋之间。他那时在成都筹设一聚会所,类似基督教青年会,以文化娱乐活动辅导青年。意气相投,我们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邀我帮他计划,我一口答应了,而且建议名此会所为“辅仁学社”,取“以友辅仁、以仁辅友”之意。他是此学社的社长,其下有两位助手。一位是英国人,名O.St.M.Forrester,二十八九岁,剑桥大学毕业生,也属于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出身贵族,他的哥哥有爵位,英人称之为Lord。史梯瓦特和Forrester的年纪相若,也是贵族之后。另一助手就是我,年纪比他们小十岁左右。我敬他们如兄,他们待我如弟。史梯瓦特布道或讲学,我替他口译成四川话。[6]

实际上,辅仁学社之会址即成都顺城大街219号(原皮房街)之上翔堂(原名圣约翰堂)。当1912年春夏之间再回到成都与史梯瓦特合办辅仁学社时,晏为史梯瓦特取了一个带中国味的新名字——史文轩。晏阳初说,在创办辅仁学社日时,“文娱节目,大多由我组织,很受成都的知识青年的欢迎。看到学社的工作蓬蓬勃勃,我很高兴,真诚地与青年打成一片”[7]

此时,晏阳初22岁,正是与青年打成一片的大好时期。这些公益性的青年组织工作,锻炼和培养了青年晏阳初,直接对他未来的人生和事业产生了影响。从此,晏阳初与青年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后晏阳初在史文轩等的帮助下,辗转求学于史蒂芬孙学院香港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在晏阳初求学过程的中后期,他始终没有丢掉青年工作。尤其是在耶鲁大学毕业之后,晏阳初应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战场上为华工服务的经历,更成为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www.daowen.com)

在香港大学求学期间,是晏阳初从正反两方面认识青年工作对于国家责任感意义的开始。晏阳初回忆了他在香港的心路历程:“一位来自四川的牧师讲论信仰复兴,鼓励青年学习基督救世的榜样,担负改造中国社会的重任。这主题深得我心,鼓舞我,激励我。……在香港,我时有比较中西文化和社会的机会,更亲体国势衰微的种种悲哀。西人的优越感,及国人的自卑感,随处可见。我至今记得,一星期日,我步入一座堂皇的教堂,等待引座员领我入座。他看了我一眼,却去招呼站在我后面的一个衣着体面的白肤男士。我转身走出教堂,从此不再去。”[8]

虽然民族的意识,加深了晏阳初对国家的责任感,但是,他没有成为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更多的是以“天下一家”的观念扩展其青年的胸襟。晏阳初自称“在港期间,我与基督教青年会时有接触,但没有参加它的工作。”[9]不过,如穆德(John R.Mott)等青年会的重要人物在香港号召青年“培养完美人格、结合同志、建设完美的社会”的言论和活动,却也使得晏阳初深受感动。

对晏阳初一生有重要影响的一战战地服务工作,从根本上说是青年工作。不仅因为服务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华北地区优秀的青年农民——除了识字不多以外,至少身体十分健康,而且,晏阳初所在的组织战地服务工作的机构正是以青年为工作对象的基督教青年会。[10]另外,晏阳初于1919年1月15日主持创办的《华工周报》上,明确印有“基督教青年会诸法华工周报”这一全称。

鉴于在法国战场上为青年服务工作的突出实绩,晏阳初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20年回国后,晏阳初再次与青年工作发生关系——余日章主持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专门在智育部内为晏阳初设置了一个平民教育科。1922年,在平民识字运动实验阶段的第一站——湖南长沙,第一期平民学校“所招的1300学生,他们年龄最小的是6岁,最大的是41岁。但是自10岁至16岁的学生,占了全体的72%”[11]。而同期受聘担任义务教员的百多人中,青年毛泽东位列其中。[12]长沙平民学校并没有一期而终,后来所招的学生仍然以青年为主,“去年(1922年)9月,长沙又招2000学生,有1000毕业,现仍继续进行。这学生的年龄从19岁起到42岁,80%是15岁到20岁”[13]

从以上历程可知,晏阳初的早期社会实践即有意无意地将目标锁定在青年问题上,通过研究中国青年的实际情况,进而实现他的强国富民之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