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变革环境下,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女大学生与同龄的男大学生相比,面临的压力将更大。关于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研究,最近20年来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研究焦点集中在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造成的刻板印象及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个体自我发展意识的不断增强,拥有一份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且在个体的职业生涯中获得良好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职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个体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对大学生的分配政策也开始转向“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由此而来的是大学生初次择业成功的比率下降。在这一变革环境下,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参与社会生活,成为职业知识女性。我国高校每年招收的女大学生比例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普通本专科女大学生占学生总数比例达到52.12%,超过男生108.02万人。作为女性获得经济独立的重要渠道和争取男女平等的前提和基础,女大学生群体的择业和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女大学生与同龄的男大学生相比,面临的压力将更大。她们接受的是无性别差异教育,却要接受比男生更高要求、更不公平的竞争机会和不平等的竞争条件。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部分女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度降低,理想目标模糊,择业意识不清等,导致了她们在大学期间,不能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规划未来,不能从各方面充实和发展自己,不能为实现职业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二、研究综述

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关于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研究,最近20年来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

研究焦点集中在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造成的刻板印象及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男女两性历来被认为是有区别的,除了生理上的差别以外,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有一套模式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符合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社会就会予以赞扬、承认,否则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样男女两性就塑造出为社会所接受的人格特质。由此可见,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和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不同,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通常反映的是一种权力关系,是制度性和文化性问题。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因各种具体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例如,东西方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是男人要有男人气,女人要有女子气‘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两种互不相容的人格特点。具体表现在,一些地区或国家盛行“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鼓励女性温柔而男性要有阳刚之气等。最近几年来,因为全球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和国内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逐年严峻趋势,相比较之下,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与男生相比更加不容乐观。(www.daowen.com)

关于女大学生职业发展阻碍的成因,理论界有很多解释。从心理特征分析,魏文风(2013)认为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结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要素,即求职者的主观意愿和能力结构特征、用人单位的岗位特征和所期望的人才素质构成要件。女大学生职业结果的成败好坏取决于以上两个要素的匹配程度。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加突出“高稳定性”,择业心态更趋务实。并且在日常大学生活中,反映出更加强烈的职业选择危机感,这种职业选择危机感呈现出随年级升高而增强的趋势。而面对职业选择时,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表现出更低的自我效能感。黄爱玲(2003)在研究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焦虑情绪的关系时,通过汇总心理量表、心理问卷数据和访谈获得的材料,提出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存在以下三种心理障碍:职业认知障碍、职业情感情绪障碍和职业行为障碍。职业认知障碍具体表现在性别歧视导致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很多知识女性依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男强女弱的观念束缚着女子个性的发展,女性对职业的期望大多是以男朋友或丈夫事业的成功作为自我价值感的体现;并且对职业的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是女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从事一般最辛苦、最平凡、最琐碎的工作,与当前大学生面临就业市场理想工作“僧多粥少”的客观事实很不吻合。职业情感情绪障碍主要表现在与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较大的心理脆弱性和情绪的不稳定性。职业行为障碍是指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对女性职业行为趋向的制约程度,调查反映普遍女大学生害怕就职于条件艰苦的环境,追求一种舒适、安逸、高收入的工作环境来享受生活,以个人利益为先考虑择业。

为什么女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会出现以上心理特征,多数研究者认为与女性生理特质、身心健康情况、婚姻家庭、传统文化、教育背景、职业刻板印象等多种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保平(2009)通过建立社会性别排挤模型提出社会保障体制的缺失、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失效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造成了女大学生职业发展困境,而上述三重因素的运作,导致了女大学生多元资本的降低。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社会排挤进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为奈拉·卡比尔(Naila Kabeer,2000),其在探讨社会排挤和资源再分配问题时,认为性别可被看作是具有经济一政治特征的,在分配工作、财富和社会的其他资源时,这是一个关键的原则。它影响劳动力市场,男人被分配给高收入和正规工作以及管理职位,而女人被分配给低收入和临时工作,经常是各种形式的自我雇佣工作,而且与性别有关的排挤可能在市场或法律制度内加深对性别的歧视。多元资本主要包括物质资本、符号资本、人力资本等元素,女大学生发展过程中多元资本的降低,受影响最深的就是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外职业发展与内职业发展。在外职业方面,多元资本降低影响她们体制外职业地位的获得、体制内职业地位的升迁与职业报酬的获得。同时,外部职业生涯的不顺会对女大学生身心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降低,这种职业发展的内外交困最终把女性推向社会职业的边缘地带。

(二)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也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他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美国学者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共同构成资本的三种形态。他是从功能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概念界定的,“社会资本定义是由功能而来,它不是某种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实体。其共同特征有两个: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不同要素组成;它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他指出社会资本包括社会团体、社会网络和网络摄取三个方面。个人参加的社会团体越多,其社会资本越雄厚;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其社会资本越丰富;个人从社会网络摄取的资源越多,其社会资本越多。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不能离开人而存在。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社会组织等。

美国社会学会主席波特斯认为,现有的文献对社会资本的功能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关注社会规则的执行;关注家庭对子女的支持及内部的相互支持;较多地被用来解释就业、职业选择等。劳动就业是社会资本理论应用较早的一个领域,美国学者格拉诺维特在20世纪70年代就研究了社会网络关系在个人求职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个人的求职行动,如其他经济行为,是深深地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绝非经济学家们所假设的完全依赖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来实现的。在注重人际关系网的中国社会,无论运用人力资本获得职业地位多么成功,都不能掩盖社会资本在求职中的运作空间。目前,由于劳动力市场还不够完善,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用人单位与女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缺乏公开性和易得性,在这种情况下,正式的就业渠道往往是事倍功半,能否就业最有力的决定因素并不完全是大学毕业生个体本身,她们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在没有“非正式渠道”的安排下也往往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在中国,所谓的“非正式渠道”往往指的是“关系”“社会资本”。大学毕业生拥有的社会资本越来越成为他们获得职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上述对当前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社会支持的角度,对影响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外在社会因素和内在心理因素进行考察。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社会刻板印象、家庭生活学校环境、大众传媒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女性的成就动机、职业自我效能感等。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主要通过目前四川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现状来探讨女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