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互联网这一虚拟技术入侵人类生活以后对现实世界的改变

互联网这一虚拟技术入侵人类生活以后对现实世界的改变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互联网这一虚拟技术入侵人类生活以后,对现实世界的改变”。互联网使得人们更喜欢面对电脑屏幕而非现实生活中朋友的笑脸。但是,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革新,以及网络广泛、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国研究者对网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加具体、深入和多元的研究。Valenzuela等人据此进行的研究表明,Facebook的使用频次与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公民参与、政治参与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互联网这一虚拟技术入侵人类生活以后对现实世界的改变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个人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与此同时,网民即时通讯的使用率近年一直在各类应用中保持最高。目前,即时通讯用户占网民总体的90.7%,其中手机即时通讯用户占手机网民的89.9%。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生活形态的结合愈加紧密,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借助LBS、兴趣、通讯录等功能,以QQ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发展尤为迅速,用户黏性显著提升。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互联网这一虚拟技术入侵人类生活以后,对现实世界的改变”。其中“社交媒体对使用者社会资本的影响”近年来逐渐成为最热门的研究议题之一。作为城乡二元结构中的进城务工者的社交媒体使用及其与社会资本之间的交互影响,是其中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次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了一个更为细分的群体进行观察分析,拟对新生代女性进城务工者的社交媒体使用状况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期望能对社会资本视角下新生代女性进城务工者社交媒体使用中的信息传播、行为交往、情绪感知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清晰认知,进而深入探讨社交媒体对新生代女性进城务工者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影响。

二、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会资本关系的文献回顾

Putnam(1995)认为,在20世纪的美国,电视是社会资本消减的罪魁祸首。此观点引发了传播学者对社会资本的密切关注,之后每次新媒介出现,都会引起学者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它们的兴趣,从电视到互联网再到社交媒体都不例外

(一)西方较早的研究认为社交媒体使用削弱社会资本

依据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关于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的阐释,受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不少网络和社交媒体的研究者也认为,人们花在媒介上的时间越多,在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就越少,从而可能无暇“经营”现实中的社会资本。例如,Tim Richardson(2000)就认为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互联网使得人们更喜欢面对电脑屏幕而非现实生活中朋友的笑脸。1/4的网络使用者表示使用互联网使他们减少了花在家人、朋友身上的时间,也降低了他们对外界发生的事件的关注度。卡内基梅隆大学Robert Kraut教授团队(1998)的研究显示,更多的互联网使用预测了更低的本地和远程社会关系网络,互联网用户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减少,其个人关系网络缩小,压抑和孤独感增加。

因而,无论是由于网络信息娱乐化还是由于网络过度占用使用者的时间,早期的研究者对网上社交活动会降低使用者个人社会资本的观点几乎是达成了共识。但是,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革新,以及网络广泛、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国研究者对网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加具体、深入和多元的研究。

(二)西方近期的研究认为社交媒体使用增加社会资本

2002年,基于P2P技术[2]的一种网络信息共享技术Bit Torrent(简称BT)投入应用。表面上看,这种技术只是提高了信息下载的速度和效率;但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它有效解决了信息共享瓶颈,使互联网的内容生产从中心走向边缘,即逐渐从各大网络内容提供商的服务器上转移到每个用户的电脑上。P2P技术为个体对个体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供了方便,也因此使得人际传播活动发生了很多质的改变,人际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也随之提高。2003年8月1日,全球第一个新型网络互动社区Myspace成立,随后各种类型的社交网站大量出现,使用者借助社交媒体来交流信息和知识、沟通情感、维持社会关系。随之的研究纷纷指出,网络不但不会令使用者失去与社会的连结,还可增加使用者与朋友、家人、同学的沟通互动,甚至还可结交新朋友。

Putnam(2000)将社会资本分为连结社会资本和黏合社会资本两种类型,前者是以弱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后者是以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Steinfield、Ellison和Lampe(2008)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保持型社会资本,即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保持那些已经建立的宝贵联系的能力。对三种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显示,Facebook的使用有助于连结社会资本的形成,人们可以通过Facebook很简单地建立并维持自己的弱关系,广泛的弱关系让人们可以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获取有用的信息或是不同的观点。较强的自尊心、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以及较高的使用频率,共同作用于黏合社会资本的积累。Facebook的使用频率与保持社会资本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例如,相当比例的人上大学后虽然和中学同学不在一起,但一直通过Facebook保持联系。

Scheufele和Shah(2000)主张从个体层面、人际层面和行为层面等三个层面对社会资本进行衡量。个体层面社会资本主要指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人际层面社会资本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行为层面社会资本主要指公民的社会活动参与。Valenzuela等人据此进行的研究表明,Facebook的使用频次与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公民参与、政治参与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国内对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会资本关系的研究观点尚不统一

国外的研究似乎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无论对构建新的社会资本,还是对强化已有社会资本都具有正向作用,然而国内的研究却呈现出一些差异。

曙光(2014)的研究显示,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与个人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的相关性不显著,只与行为层面的社会资本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他从连结社会资本、黏合社会资本和维持社会资本角度进行研究的结果与国外基本相同,三者与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黄含韵(2015)的研究也指出,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程度并不一定有助于其社会资本,青少年的社会资本更取决于个人本身的社交特质。吴文汐、王卿(2015)分析了微信对企业青年职工社会资本的影响,他们认为:通过微信经常了解朋友动态,能够促进人际信任,然而经常通过微信与陌生人交流,则对人际信任有负面影响;经常在微信上与熟人交流对企业青年职工的社会参与有显著积极影响;经常通过微信了解朋友动态会降低生活满意度。(www.daowen.com)

比较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对于社会资本影响的相关研究,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社交媒体会降低使用者个人生活的满意度。对于新生代女性进城务工者,其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及其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三、相关概念

(一)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1980年提出的概念,它指“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3]。“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主张就是:关系网络创造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价值的资源,并向成员提供集体所有的资本,即,使成员相互信任的可信度。”[4]Putnam(2000)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中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特点,它们可以通过促进合作的行动而提高社会的效率”。对于个人来说,社会资本有助于其从社会网络中获取资源,例如有用的信息、个人关系的发展以及组织小组的号召力。而相对来说,Scheufele和Shah(2000)的研究比较具体,他们认为应从个体层面、人际层面和行为层面对社会资本进行衡量。其中,个体层面社会资本主要指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人际层面社会资本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行为层面社会资本主要指公民的社会活动参与。本课题借用Scheufele和Shah的视角,从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范畴研究新生代女性务工者社交媒体的使用效度。

(二)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研究起源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我国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国内外学者对生活满意度的概念并未达成一致。Shin和Johnson认为,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主观评价。[5]生活满意度可以分为一般生活满意度和特殊生活满意度,前者是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后者是对不同生活领域的具体评价,如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社区满意度等。而王俊秀则认为,生活满意度作为社会指标应该要与社会发展相关联,分析个体生活的满意度与个体对政府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的关系,找出对个体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各项因素。总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看法:有人从客观角度,选择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客观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有人从主观角度,选择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主观感受作为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还有人将主客观指标结合起来构建指标体系。

虽然生活满意度既涉及客观条件,也涉及主观感受,但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生代进城务工女性,她们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等客观指标几乎都处于同一阶层,因此,本文侧重于从主观感受考察她们的生活满意度。按照Scheufele和Shah的研究,笔者将其具体分为:

(1)物质生活方面:对收入、居住状况的满意度。这是她们在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对生存性社会资本的基本感知,是影响她们社会资本构建和运用的内在基础。

(2)精神生活方面:同事关系、社会交往压力感知。这是她们从心理层面上所形成的对交往性社会资本的基本感知,是影响她们社会资本构建和运用的内在关键

(3)社会环境感知:贪腐、食品安全交通社会风气。这是她们对公共生活空间中形成的递延性社会资本的基本感知,是影响她们社会资本构建和运用的外围环境。

(三)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本课题选用其中使用率较高的微信、QQ作为社交媒体代表进行研究。

(四)新生代女性进城务工者

新生代女性进城务工者是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龄在16岁以上,大学学历以下,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异地就业的女性人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