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深化工商融合的办学理念
工商融合办学理念的确立、巩固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应进一步加大对工商融合的宣传力度,通过多层面、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活动,使师生自觉认清工商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认识的高度一致,理念的深入人心,实现行动的高度统一。
(1)办学理念深化要坚持工商融合的原则 开展工商融合人才培养特色的系列研讨,突出宣传教师成功的工商融合教学经验,挖掘毕业生工商融合的成才典型,让师生在参与工商融合建设活动的过程中,理解工商融合的本质,深度确立工商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观。
(2)教学资源建设要贯彻工商融合的主线 在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中全方位渗透工商融合的基本理念,进一步在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凸显工商融合的办学特色,使学院多为社会培养适应能力强、能“工”会“商”、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3)师生教育活动要强调工商融合的主题 专题为新教师培训工商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专题向新生介绍工商融合的知识技能、学习目标和要求,营造工商融合的浓烈氛围,渗透工商融合的办学理念,融入工商融合的活动之中。
(二)进一步强化工商融合的内涵建设
优化和完善工商融合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彰显工商融合特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团队建设,努力提升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1)努力构筑工商融合的专业建设平台 注重对工商融合类专业的精心打造,支持工商融合类的专业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工商融合的专业建设,建立工商融合专业建设的新机制,形成工商融合专业建设的新亮点。
(2)着力形成工商融合的课程建设特色 在工科类专业中适度加大开设贸易、管理、财税、营销等商科课程力度,在商科专业中适度加大开设工程基础、电子入门、生产线管理等工科课程力度。扶持工商融合精品课程的建设,构建工商融合的精品课程体系,形成课程建设特色。
(3)全力打造工商融合的教材建设亮点 重点开展工商融合类校本教材的建设,积极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商融合实训教材,积极扶持工商融合类精品教材的申报,为工商融合内涵建设的深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进一步优化工商融合的师资结构
以具有工商融合特色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为引领,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加强具有工、商双科背景的师资的适度配置,优化工商兼备的师资队伍,为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保障和智力支撑。(www.daowen.com)
(四)进一步活化工商融合的校园氛围
通过专业的交叉、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讲座、科研、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营造工商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文理综合性素质的拓展,鼓励工科和商科学生共同参加有关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和社团活动,最终使学生实现工、商知识技能的自然对接、融通和延伸。
(五)进一步深化工商融合的校企合作
根据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1年10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结合苏州市《“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纲》,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将经贸职业学院发展纳入全市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2010年,苏州市已被列为国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在综合实验区实施过程中,苏州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办学机制体制改革新举措。2011年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被省教育厅列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高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子项目,同年7月该院正式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此背景下,高度重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培养工商融合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初步建立起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由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工商融合人才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对承担“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任务的各类专业,应规范办学方向和培养标准。各系部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实训方案,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导师制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对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结合,并对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系部和教师,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奖励。
企业应结合对工商融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与各专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学员参与技术攻关。企业应为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由学院适当奖励。
在校企合作培养工商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理解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如何发挥学校的育人优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企业的资源。校企双方应充分意识到,技能人才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所以,必须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发,从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去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特别是技能训练环境必须接近或等同企业的实际工作境,尽量利用生产现场和岗位进行实训,按照“工商融合”高素质人才的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培养人才,为此:
(1)联合培养人才 这是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进行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培养计划共谋是指培养计划需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谋划制定,它至少应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支柱。院校和企业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等形式,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在合作模式上,可以采取共同培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
(2)共享教学资源 这是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讲,常用的基本实验实训的设备是必需的。同时,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尽可能搬进企业,搬进校外实训基地,不但可以解决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兼职实训老师,大大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实训教学。院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商融合人才,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跟班生产实习,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当然,企业也可以利用院校师资,开展企业在职职工培训。
(3)细化培养模式 工商融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订单式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入口、培养过程、出口的有机统一,按订单要求培养的学生,由于其既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入角色迅速,企业非常欢迎。
(4)推行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方式也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它与“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是紧密联系的。所谓工学交替,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互动过程。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分段式教学,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文化、基础理论课模块的课程,第二、三学年学习专业模块课程时,实行工学交替制。
总之,工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不仅是影响学院今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需要整合校内外人才、物资集中建设的综合性配套工程,它涉及一系列人事、教学、后勤、就业、图书等管理制度的改革。
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是在坚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因校制宜,突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的复合性和多元化,让学生在复杂的就业选择和职业变迁环境下能够拥有一专多能、能“工”会“商”的真本领。学院需要进一步精心培育工商融合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克服工商融合师资力量短缺的瓶颈问题,突出实践教学是体现和实践人才培养特色主阵地的作用,切实把就业考核工作与实施效果密切挂钩,积极组织由工科和商科专业学生联合参加的校内技能大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应该根据社会宏观经济的变化,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炼和完善工商融合办学特色新内涵、新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