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对工商融合人才培养特色理解的现状分析工商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已经得到专家的肯定,当前应该花大力气进行工商融合人才培养特色的培育和实施,不断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对工商融合类教材的编写和选修课的开设,必须预先审核,确保质量。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工”会“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四)对工商融合教材开发的现状分析首先,要深入企业,确定教材大纲。

“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对工商融合人才培养特色理解的现状分析

工商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已经得到专家的肯定,当前应该花大力气进行工商融合人才培养特色的培育和实施,不断提高学院社会影响力。一方面应该投入专项财力和人力,继续对工商融合的内涵、本质、界定标准、检验指标、核心难题、制约因素等问题集中进行理论挖掘和研讨,组织教师不同层面的学习,在提升广大教师的认同度同时,提高教师对工商融合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应完善与优化工商融合人才培养特色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探索实践高职院校工商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种渠道和通道。

(二)对工商融合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

目前应该科学合理的设置“工商融合”类专业,积极聘请一部分具有工、商双科专业知识和企业行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扩充进入学院“专顾委”和系部“专指委”队伍行列,根据市场岗位需求和生源招生情况,制定工商融合专业的具体设置标准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工商融合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论证工商融合类专业规划的科学性,突出工商融合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大力做好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工艺与贸易、商品检验与营销、机电产品与营销等具有工商融合特色的专业建设工作,加强对工商融合类专业的建设指导,特别要支持工商融合类的专业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形成工商融合专业建设的新亮点。

(三)对工商融合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根据学院“工”、“商”两大专业群布局和不同生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对三年制专科生与五年制高职生、文管财艺专业生与理工专业生,制定不同的工商融合教学目标和要求。在课程目标上,应以人的发展为基点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质量规格和人才标准。以人的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与职业相联系的人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目标定位。不仅要注重工商科的特定职业或岗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活动中的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尤其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应在保证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性的同时,增强工科或商科课程的开放性,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课程实施的和谐性。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既要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互沟通与衔接,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又要体现人文精神、社会科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有机整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

应该根据各系部的专业特点,为机电系、轻纺系、信息系等工科类专业提供《市场营销》、《劳动法规与社会保险》、《现代企业管理》和《财税与金融》等商科课程,为贸经系、工商系、旅游系等商科类专业提供《工程技术基础》、《办公自动化设备与维护》、《工程识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电工电子基础》和《机电一体化概论》等工科课程。

另外,针对工科和商科两大专业群的不同教育对象,分类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和方法。即把学生按知识层面分成不同层次,确定适宜的难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按不同具体目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群体性差异,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可造就之材,学会“工商融合”的复合技能,都成为有用之才。

应该尽快建立工科或商科教师跨系交流学习研讨的工作机制,各系大类专业在开设2~3门工商融合类课程的探索基础上,应该集中进行课程教学的规律总结,制定具体的课程标准。还应尽快滚动建设一批院级工商融合课程和教材。对工商融合类教材的编写和选修课的开设,必须预先审核,确保质量。适当调整人事分配制度规定,鼓励工科或商科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从事体现工商融合特色的项目任务。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思路如下:

①课程体系改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近年来,苏州市主动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和扩大内需的要求,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纺织深加工等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把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积极发展金融贸易、保险证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推进各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工”会“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此,在设置的工商融合复合专业中,开发出一系列如电子商务与计算机信息管理、商品检验与营销、家电市场与经营等工商融合类课程,为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急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促进了苏州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②课程体系改革主动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在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前提下,主动顺应当今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新课改趋势,灵活调整工科类和商科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方向,逐步设置了一批具有工商融合特点的复合性专业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力求使工科类学生掌握一定的商务谈判、市场营销、管理类基本技能,商科类学生掌握一定的工艺流程、产品性能、维修保养类基本技能,培育学生跨专业的创新思维和理念。职业拓展课程中,增设了一大批工商融合课程,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工商融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拓宽了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③课程体系改革主动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数却达到了历史上人数最高的45.9万人。大专生就业面临更具压力的形势。但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通过强化工商融合课程体系的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就能在一定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掌握能“工”会“商”、一专多能的复合课程知识技能,这样不仅会在眼前激烈的就业招聘竞争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且在日后复杂的职业生涯和岗位变迁中,也能满足自我转岗、换岗、跨行业就业的多元化需求。(www.daowen.com)

(四)对工商融合教材开发的现状分析

首先,要深入企业,确定教材大纲。需要组织工科和商科的教师深入到关联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中去,针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和生产实际需要,就工商融合教材内容、实训项目等,与现场长期从事培训的人员进行研讨,组织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确定教材大纲。其次,合理确定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工商融合教材内容的确定,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把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分成基本知识、技能操作、能力测试几部分。其中的知识要点和技能操作都是围绕着工科和商科交融的复合性岗位技能要求编写的。最后,保证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工商融合教材开发应该由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及各系跨专业教师共同完成。高职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要共同研究教材内容,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搜集资料,教师执笔,这样就保证了教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避免闭门造车、照抄照搬,改头换面等问题出现。

(五)对“工商融合”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需要注重学生工商融合实训项目的技能训练,组织由工科类学生和商科类学生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小组,积极举办学生综合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工商融合性实践技能素质。学院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获取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技能,保证85%以上的工科(商科)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本专业技能证书的基础上可以再选考商科(工科)专业技能证书,提高工、商科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岗位适应性。

同时,应该鼓励各系部共享实践教学资源,使工商融合的实践教学能够得到有效保障。联合校外专家,重点攻关和开发一批基于工作任务过程导向的综合实训项目。积极与企业联系沟通,让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时也能够得到工商融合的综合技能训练。定期组织由工科和商科专业学生联合参加的校内技能大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六)对工商融合师资建设的现状分析

师资团队的形成,是开设工商融合核心课程的关键。在培养师资时充分考虑让工科类的教师通过培训考取商贸类的双师技能证书,在引进师资时也考虑具有工、商学历背景的师资。设置了跨系部的、专兼合理的师资教学团队,为探索工商融合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可靠的师资队伍保障。

教师是实践工商融合课程改革的主导者,所以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合理的工商融合的知识经验。必须有计划、有组织的加强校内工商融合师资的专项培养力度,同时适当引进或特聘一些来自企业行业一线的、真正兼备“工”和“商”专业技能,熟悉不同专业生产工艺衔接和项目流程的师资力量。同时灵活调整人事分配激励制度,鼓励工科或商科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从事能够锻炼工商融合实践教学技能的项目任务。

(七)对工商融合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任务的核心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所以工商融合的办学特色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学生复合技能的培养上。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工商融合知识技能重要性的宣传和指导力度,认真解决商科的学生学习工科知识比较吃力的问题。开设专门校内培训班,为一些工科专业的学生考取商科类的技能证书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

为了提高具有工商融合素质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应该完善在校大学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具体讲:①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教师就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工商融合专业;②在学生入学后。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职业择业教育,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工商融合就业指导模式;③工商融合专业设置要紧跟市场需求,与行业、企业相结合,采用逆向思维,先找出口即用人单位,实行“订单式培养”;④把好出口关,做好具有工商融合复合技能素质毕业生的各种证书考试、考核与审核工作。就业指导工作要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择业技巧,扩大就业机会和选择机会,从容参与就业竞争,实现高质量就业。

通过学生讲座、技能竞赛、阅读征文社会实践等活动,营造出浓郁的工商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工商融合多媒体图书信息资源库方式,加强工、商科师生的跨专业交流学习的力度,鼓励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参与社团活动、企业调研实习和创业创意训练,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实现工商融合技能素质的融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