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现实基础

“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现实基础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目前苏州引进外资规模总量居全国第一,苏州GDP增速位列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首,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基地。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急需一大批的既懂得先进制造业知识,又熟悉现代服务业的“工商融合”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现实基础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高质量、职业素养高品位、教育管理高标准、校企合作高平台”的办学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校企合作为灵魂,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和“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职业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展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立足苏州,面向江苏,辐射全国,重点面向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多层次、全方位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0余年来,学院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了4万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座重要城市,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目前苏州引进外资规模总量居全国第一,苏州GDP增速位列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首,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基地。

由于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省对外依存度极高的开放型经济受到了严重挑战,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全省民营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大幅下滑,多数企业盈利状况不太理想,成本上升、资金紧张、产能过剩和缺乏人才逐渐成为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6月江苏省省委决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的三大计划,这是江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行动纲领。根据计划,今后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每年高于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三年提高5个百分点,这对服务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紧迫,迫切需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发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加快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创业创新创优人才。

苏州作为江苏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200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和《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2009~2012年)》。根据文件精神,苏州市今后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任务,积极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提升、由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提升。按照做强做专制造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的要求,苏州将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科技研发业、现代物流业、贸易营销业、专业配套业、设计策划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企业等。同时促进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以物流、金融、商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基本构建起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的服务业发展体系。通过几年努力,分离融合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和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2010年3月苏州市政府决定,计划在2010年分离企业达到100家以上,2011年分离企业新增200家左右,到2012年,全市分离企业力争达到500家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市服务业中的比重提高到58%左右,这对能“工”会“商”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苏州市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加速推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主要靠高素质技能人才、靠现代高新技术装备,而不是主要依赖于占用大量土地、消耗大量能源资源、使用大量一般劳动力。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先进制造业大量采用电子信息、计算机,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先进制造业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更注重于研发设计,注重于新品开发,注重于打造名牌产品,注重于产品营销和市场占有率。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电子信息和其他高新技术,以及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而发展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本身具有信息化程度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

十一五”以来,苏州市服务业增加值稳步上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从2005年的33%上升到2012年的44.5%左右。到“十二五”末,苏州将形成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苏州在政府介入和强力推动下,已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具有相当实力的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创建的综合保税区,目前已入驻生产企业93家、物流企业26家、贸易公司29家。这个综合保税区具有虚拟空港、虚拟海港和环保物流的特点,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许多重要功能。它不仅为区内、为全市生产企业开展保税物流服务,而且已经为全国25个省、市的近2 000家生产企业提供保税物流服务。苏州发达的各类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对促进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带动金融、保险、运输、餐饮、旅游、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提供创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急需一大批的既懂得先进制造业知识,又熟悉现代服务业的“工商融合”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近年来,苏州市主动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和扩大内需的要求,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纺织深加工、服装服饰业等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把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积极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大力发展金融贸易、保险证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动漫设计、旅游会展业,推进各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对“工商融合”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市场人才需求的真实呼唤

20世纪以来,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经历了由福特制到丰田制再到温特制的演变过程。生产组织方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人才需要,进而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根据国家要求,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仍需要根据行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调整并细化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具体要求。

(1)面向福特制企业,高职院校应培养专门型技能人才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了现代大工业,此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实行了福特制生产方式,将世界经济推向了新的增长阶段。福特制生产方式是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建立在流水线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方式,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产业技术的专门化,即每个产业均有自身专门的、独特的技术,且技术的使用者是独特的,技术的更新较慢;二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绝对明确,设计人员负责设计,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工人只需要完成简单动作;三是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利用泰罗制,将流水线上的分工专业化到最细微的地步,保证每个工人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完成工作;四是一切都是标准化的,不论是生产技术、产品和服务还是员工的岗位技能与工作规范都是标准化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种产品极度溃泛,急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为此,福特制生产组织方式以其高效率性受到企业的普遍青睐。因此,我国的许多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普遍采用的是福特制生产组织方式。为适应这种企业对一线人才的需要,职业院校普遍强调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旨在培养生产流水线上的岗位技能能手(可以称为专门型技能人才)。如为达此目标,20世纪90年代,能力本位的CBE模块课程受到我国职业院校的追捧,即根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选修课程模块,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这种生产流水线上的专门型技能人才的基本特点包括:一是从事的工作较单一,仅能从事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流动性较差,缺乏岗位变动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从事的工作多数是简单重复的劳动,缺乏挑战性,有些甚至是体力劳动,技能要求较低;三是单独作业,一般不需要与团队协作;四是工作内容与技术、技能要求标准化,不需要甚至不允许自由发挥和创新;五是工作的可替代性强。(www.daowen.com)

(2)面向丰田制企业,高职院校应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福特制越来越不能适应技术更新与市场多样化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以丰田公司为首的日本制造业根据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日本企业的特点,将福特模式与弹性生产方式有机结合,改组为丰田生产方式(也称为精益生产方式)。20世纪80年代丰田制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生产运行模式。丰田制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打破了福特制的生产流水线和金字塔式的分层管理模式和绝对分工,把参与一件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所有步骤的员工融合在一些合作基本单元中,负责某些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从而消除机构臃肿脱节、市场反应迟钝、严重束缚人的创造力和分配不公的弊端;二是以小组合作生产的办法替代生产流水线,把传统的大批量小批次的生产变成小批量大批次的生产,使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可以快速调整,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极大灵活性;三是为节约劳动成本,将大量的低技能的简单重复工作交由自动化机器设备处理,将人从这些工作中解放出来并从事更高技术与知识含量的工作。可见,相比福特制企业,丰田制企业对于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具有更高要求:一是因低技能、简单的重复劳动大多数由机器取代,人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一些复杂劳动,要求员工了解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的所有环节的知识与技能;二是要求每一名员工,不论是高级员工,还是一线的普通员工都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三是因采用小组合作生产模式,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受此影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应由传统适应某一岗位要求的专门型技能人才转向复合型技能人才。为此,20世纪90年代,德国开始探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克服CBE模式的缺陷,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造就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工人。这种适应丰田制企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特点包括:一是一专多能,即不仅具备一技之长,而且对整个生产环节均有所了解,可以胜任多个岗位的任务要求;二是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助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面向温特制企业,高职院校应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

温特制作为美国新经济与全球产业重组的微观基础,它最初是在计算机领域出现的。微软和英特尔共同构筑的温特制(wintelism)平台,即以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和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互相咬合搭配,凭借实力和快速的创新不断抛开对手,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也赚取了大量利润,并引导整个产业不断升级,而掌握标准和引导升级的企业则成为行业的金字塔顶端企业。在个人电脑、硬盘与监视器等有明确标准的硬件方面,通过日益消费品化的竞争,大大降低成本和价格,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实际上,1990年代初期温特平台出现(代表性产品是1991年微软的视窗3X与英特尔的486结合,导致个人电脑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和销量暴涨),使得温特制盛行,并逐渐取代了福特制,使美国公司扭转了对日本的竞争劣势。温特制与新型跨国生产体系的形成是20世纪后半叶在世界经济尤其是国际生产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物。从理论上讲,传统的福特制以分工和效率为基础,强调生产的内部化过程,形成了大而全、强而有力的单一生产体系。日本的丰田模式重视了生产的社会化,在社会中形成自己零部件生产体系,以高效廉价创建了丰田王国。与福特制内部化生产体系不同,丰田模式注重的是在社会化、产业化过程中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丰田公司与其合作者的关系是单赢式的垂直控制;温特制强调以建立和发展产品的标准为主线,在经济全球化中将产品分解为不同的模块,在资源能够最佳组合的地方从事生产和组合,这一过程体现了标准和模块生产者之间的双赢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标准对于模块生产者的全方位控制。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开始采用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温特制企业以高新科技为基础,利用自己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整合了全球的资源,使得产品在其最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生产,并以模块方式进行组合。这一生产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中,而大多数生产者则以模块生产的形式,实现和落实着这些标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全球经济中,仍然扮演着“代工”角色,即为标准与游戏规则制定企业“代工”,承担部分生产模块任务,如在个人电脑业务中,承担鼠标、机箱、键盘等生产任务,而核心技术如芯片操作系统则分别由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控制。所以,在整个产业中,中国的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只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微薄的利润。为打破发达国家对技术标准与游戏规则的垄断,我国提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并加大了技术研发力度。一些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发展壮大,并开始采用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围绕自身的核心技术建立产业链,以模块化、大规模定制的方式组织生产,将产品中的一些零部件生产环节外包,并集中精力做研发、做技术。对于地方来说,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开始实施总部经济战略。总部经济战略与温特制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将低附加值、高污染的生产环节从本地转移出去,进而集中精力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与游戏规则,以标准和游戏规则控制整个产业链,锁定顾客,并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温特制的兴起与发展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应高新技术产业的专业,如信息技术类专业。一是技术的更新将越来越快,相对滞后的学校教育根本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单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培养技能型人才,将不能真正满足企业要求,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岗位工作任务也将发生变化。因此,作为学校,一方面应让学生掌握“元”技术,即技术开发平台,从而为学习运用新技术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加强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如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我国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就必须重视创新,必须有强大的人才支持,不仅包括专门的研发人才,也包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一线技能型人才不仅可以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运用的重要保证。因此,旨在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适应我国技术进步与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具体来说,为满足温特制企业人才需要,高职院校应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这种知识型技能人才可以理解为彼得·克拉克眼中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培养目标。在彼得·克拉克看来,社区学院培养的技术人员是“美国经济能有强大生产力,拥有独特能力,能迅速地创造新的、不同的产业的真正秘诀。”并认为,“始于19世纪30年代德国的学徒制度是德国成为世界领先制造重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它一向,并且仍然着重操作技巧,而相对轻视了理论方面的知识,因此它很有可能很快会过时了。”彼得·克拉克得出上述结论正是基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迁作出的。根据彼得·克拉克的研究,这类人才的特点包括:一是作为知识工作者,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贡献负责,必须自己管理自己的生产率并具有自主性,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二是他们被企业视为资本而不是成本,他们出卖的是知识,而不是体力,知识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三是他们不仅掌握了生产需要的技术,而且了解技术背后的理论,因此可以适应岗位与技术更新要求。

综合以上,现代社会企业的竞争,要求员工具备突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作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力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或知识型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既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要考虑专业对应的产业特点,适当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多跨专业、通识性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复合技能。

苏州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的新思路,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专多能、能“工”会“商”的复合型素质和技能,才能在日后的就业竞争和职业变迁环境中迎接各种变化和挑战。2010年对苏州高新区人才市场招聘企业的调查结果见表5-1。

表5-1 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注重的因素统计

注:用人单位参与所注重的因素统计的单位总数为1 202。

在参与调查的1 202个单位认为,外语、计算机水平及学习成绩等专业业务素质的指标占招聘因素的44%;而团队合作精神、表达能力、个人形象、社会工作经历等基本素质的指标占51%。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最受企业欢迎,如生产厂长、生产技术总监、品管课长、采购经理、市场经理、高级技术经理、样品制造经理、成型/开料组长等管理类职位需求强劲。在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人才需求背景下,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胆探索,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方向,积极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依托自身特有的商科和工科两大专业群办学优势,逐步设置了一批具有工商融合特点的复合性专业或专业方向,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同时具有商科和工科两大专业或行业背景的师资力量,科学编排工商融合的综合实训项目,逐步开发一系列具有工商融合特色的教材。力求使工科类学生掌握一定的商务谈判、市场营销、管理类基本技能,商科类学生掌握一定的工艺流程、产品性能、维修保养、信息处理类基本技能。在学院的大力实践和探索基础上,目前我院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具有鲜明工商融合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学生就业形势的加速推动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性人才,其目标主要是针对具体的职业或职业岗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结构调整与技术革新的速度也在加速。由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周期长于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周期,这就导致了招生时的热门专业,毕业时就可能变成冷门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比如,会计、计算机等专业前几年都是热门专业,毕业生很好就业,但近几年,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就变得很滞销,而机电、模具、市场营销等以往的冷门专业,目前的就业却相对好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有限,往往只是具备部门理论知识而非常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即使遇到了与本专业相适合的社会工作,也经常因为不满足实际的工作要求而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造成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和缺陷,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一般都是侧重于理论研究而缺少社会实践能力,因此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对人才所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了。根据对金融市场调查发现,一个合适的金融人才应该文科和理科结合、理论和实践都懂,只有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用。2011年上半年,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场国际金融公司面试中,一批大专生被要求解释Black-Sholes模型的含义,但面试主考官却发现文科生基本能说出该模型的含义,但是理科生却讲不清。所以高职院校必须积极进行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教学改革,只有有目的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苏州经贸学院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效果看,具备了工商融合素质和技能的学生,实际上是掌握了能“工”会“商”、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这样不仅会在眼前激烈的就业招聘竞争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满足学校毕业生纯粹的初次就业需求,而且在日后复杂的职业生涯和岗位变迁中,能满足劳动者的自我转岗、换岗、跨行业就业的多元化需求,使职业发展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目前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最稀缺的人才资源,是企业争夺人才的焦点,随着社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拥有复合型的人才技能的人群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工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持续的时空延展度,也适应了未来复杂就业形势下劳动者职业流动、职业变迁的新特点、新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