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完全政治权力与权利的整合

完全政治权力与权利的整合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政治的综合化发展,首先表现为权力与权利的整合,尤其是权利的地位得到不断的提升。因此,理论界一致主张限制权力,保障权利。现代社会权利的成长过程伴随着权力与权利的整合,政权与人权的统一,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全政治的要义所在。

完全政治权力与权利的整合

(一)完全政治权力与权利的整合

如果说在人类发展史上,农业发展阶段对应的国家权力特征是皇权政治,工业发展阶段对应的国家权力特征是政党政治的话,那么,现代化信息发展阶段对应的国家权力特征应该是一种完全政治,其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民主政治,即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权力与权利的整合,政权与人权的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政治的综合化发展,首先表现为权力与权利的整合,尤其是权利的地位得到不断的提升。依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解释:“权利,实际上就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获求一定的利益而采取的一定行为的资格和可能性。”权利是社会经济关系人格化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公民的利益和需要,而利益和需要的意志化就是权利,我们可以把权利理解为具有合法性、正当性的主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法定条件下的自由,还可以把权利理解为法律赋予权利主体的一种享有或维护特定利益的力量。公民权利的核心是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相应的还有政治权利、法律权利、自由权利、平等权利等。

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长期受到封建人治思想的束缚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导致了法治的缺席,社会政治生活中权力总是唯我独尊,而权利常常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联系在一起,权利面对权力只能扼腕叹息、束手无策。

权利之于权力总是处于劣势,尤其是公民权利更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理论界一致主张限制权力,保障权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将权利置于权力的前面,在社会政治现实中,对权利的成长加以精心呵护和哺育,打破权力社会,营造权利社会、公民社会。营造一个有利于权利成长的社会,一方面要靠政治改革、政治创新和政治实践逐步推进,另一方面要靠法律规范、法律支持和法律保护稳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和中国成功加入WTO后,中国公民思想的活跃,眼界的开阔,对权利的观念变化,以及实践的转型使中国公民的权利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透过法律的统治和镇压功能看到了法律对权利的保护和建设功能,并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权利。权利的健康成长,不断地改变着社会政治面貌,当代中国正走向权利时代。

现代社会权利的成长过程伴随着权力与权利的整合,政权与人权的统一,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全政治的要义所在。江泽民同志曾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这精辟地描绘了现代社会权利的美好蓝图。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中也明确提出“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人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助推器,是政治文明的出发点与归宿。

完全政治的综合化要求人才的复合型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公民和从政人员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修养,促进自身的发展。民主与社会参与不仅有一个主动性、广泛性和数量问题,而且有一个参与者对于重大政治决策能否充分有效地行使权力的民主质量问题。真正的民主应该既是广泛的又是高质量的。民主政治的参与者应当有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即要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较强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有共同协商与决断的态度,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对于问题正确理解以及科学决策、依法行事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全政治的社会背景一方面为人才的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呼唤着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复合型能力,以及具有创新性意志品质的政治复合型人才。因而,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正诠释着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正在成为完全政治、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坚。

(二)全球化经济与地域生产的联合

所谓联合,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就是通过合并、重组或交融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一体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地域生产的联合背景是全球化。全球化包含着以下一些最基本的质的规定性。首先就是全球一体化。全球各地区及其居民成为一个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部门都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同构性和关联性;其次是全球的多样化。各个社会个体、群体、部门乃至民族和国家,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社会生产生活各自领域的主导中心,并且在充分个性化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在全球范围内互补互依、共存共荣,形成高层次上的差异性、多中心性和无序性的全球社会;再次就是全球的市场化。全球成为一个共同的动态的多中心无边缘的大市场。全球社会成员都自觉能动地参与和享有世界社会的生产生活活动,充分实现和展示自身的价值,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承担责任和义务,真正成为全球市场主体。

现代社会,全球化经济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生产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正在向信息化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这一潮流,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又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我国的地域生产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也更多地融入了全球经济的因素。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进一步扩大开放,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竞争与合作,贸易的交流机会增加,就业的市场选择机会增多,为个人参与市场竞争和促进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知识结构越合理、创新能力越强,就越符合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成功机遇和发展机会也就越大。

全球化经济和地域生产相互联合的综合性为人才的复合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正处在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对适应全球化经济综合性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品质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各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也不断加速,这就需要造就一大批熟悉全球业务的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有全球的视野,熟悉国际化运作规则,掌握全球发展的最新信息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拓展国际业务的才能。不仅如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要求人才的基本素质逐渐国际化,如创新精神、高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复合的知识结构、较高的信息敏感性、较强的组织能力、有效的学习能力等已成为国际通行的人才标准。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急需大量既懂外语,又懂计算机,既懂WTO标准,又懂国际惯例,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具有国际眼光的复合型人才。国内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一批复合创新性的高科技人才;对外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经济相接轨,必须有一批精通国际贸易,既善于经营,又能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脉搏的复合创新性经济管理人才;科技的大发展需要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真正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更需要一批精通多门学科、能够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具有开拓创新意识、能将这些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流人才。

(三)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洗礼下,与世界资源跨国界流动相伴随的是不同观念、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我国在加入WTO以后,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在新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交流与碰撞,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力求繁荣与共生、借鉴与融合。

中华民族作为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家庭,她的文明传承不仅是民族性的使命,更是世界性的使命。如何既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可以采借世界文化之精华,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素质要求和历史责任。因而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和促进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具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因为具有中华民族复兴和继续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双重价值。

所谓文化融合是指不同的文化体系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文化体系,由于长期的接触和影响而融为一体的过程,即为文化融合。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是产生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种新的文化体系是原有文化在融合过程中不断扬弃的产物,其中既保留了原有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又包含着融合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因此,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既是两者相互吸收的过程,也是新文化体系的创造过程,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的进步。(www.daowen.com)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传承需要人才的推动和促进。人才是推动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因素。文化间的接触和相互影响、相互借鉴都要通过人才的作用得以实现。文化融合过程中,新文化元素的创新及选择,对外来文化的采借,各部分的相互适应、调整,文化体系内部各元素的协调,形成一个整体,一方面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文化环境,给予了新的文化营养;另一方面也要求人才的复合创新品质,具有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复合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思维,以吸收到异质文化,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新的创造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的融合。复合型人才及其所具有的创新品质正是在当今文化取向下的时代呼唤。

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消除文化的歧视与偏见,培养人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批判、反思、自省、合作、实践与传承。复合型人才有助于传播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认同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宣传一种开放的多元文化观和多元的文化价值体系,摒弃唯我独尊的单一文化观,引领人类努力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羁绊与束缚,共创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多元文化的世界愿景;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品质同样也有助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审视,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突破情感上与地域上的局限,在弘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充分吸取世界文明的成就,丰富、充实和促进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繁荣和发展。

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促进世界民族文化知识的传递。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的现代社会要求复合型人才在传递世界各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贯穿多元文化观的渗透,培养跨文化意识。因此,它不仅倡导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与珍视,具有民族自豪感,同时倡导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解与接纳,以一种尊重和宽容的心态,以一种多元和开放的文化观,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肩负起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播;通过多元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加深沟通与理解,培养积极的跨文化情感,培养主动参与社会民主决策的政治能力,在多元文化碰撞与冲突的局面下,能够敏锐把握时代的主旋律和文化发展的动向,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的观念与行为,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促进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世界和平。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开展了空前的交往与合作,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也日益突显。复合型人才能够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以完全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他民族、他文化展开持续而深入的交往,提高交流、分享与合作的能力;能够通过理性与战略的眼光来预防冲突,遏制战争,创造多民族的和平与幸福的未来;能够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民族文化应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击,促进民族文化的更新与进步;能够通过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昌盛;能够通过倡导对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促进世界各国和民族之间的宽容、理解与沟通,从而促进世界和人类的和平。

(四)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结合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个体的发展。人的发展主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包括人的需求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本身的天赋、创造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是最大的社会财富,是财富之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坚信,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会克服社会与个人之间、类与个体间的对抗而达到这样一种形态:生产力的最高发展和个人的最丰富的发展相一致。

在现代化社会的背景下,时代呼唤人的现代化要与社会的现代化相统一。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对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意义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式、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没有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他们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因而,社会的发展要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具有科学性的社会理想,而且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充分开发和发展,是人的需要的不断提高和满足,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多彩与和谐,是人的个性的丰富和完满,更是和谐社会的立足点。

不可否认,我国目前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虽不是一个人类已经实现了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但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统一程度较之过去任何时代都要高,这是一个在人类所经历的社会形态中最大程度实现社会与人统一发展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当家作主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和人与人关系的革命性转变,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获得了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保障,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环境和无限广阔的前景。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平等性、开放性,使每一位参与市场交换的人地位平等、机会均等,彼此之间建立起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了个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个人的独立自主性,推动了人的个性解放,丰富了人的个性思想内容,改变了个人的行为方式,提高了个人的素质;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显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深入人心,“科教兴国”策略的大力实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

时代呼唤着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在一个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五)人类主体能动性与时代要求的统合

人类主体能动性是主体活动的主体性、主动性、主导性和目的性。21世纪是崭新的创新世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类的综合创新性,创新品质是新世纪创新的重要前提,是人类主体能动性与时代要求的统合,更是人类主体能动性的时代风貌。

知识经济时代是发挥人们大脑创造潜能的伟大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将迅速实现经济的数字化,使网络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各种现代技术手段、设备的使用,如电脑等的广泛使用,使经济活动进一步快捷化,生产过程进一步自动化。这些都将是知识经济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内容及特征。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不仅把现代人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智慧文明进化层次,也彻底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竞争规则和思维方式。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影响其创新思维,局限了其创造活动。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新品质作为人的一种综合素质,是未来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的核心。

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历程。可以说,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创造生机,又协调有序的社会;是一个既全面发展,又合理公平的社会;是一个多因素多系统相统一的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其中的红线,社会和谐的立足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21世纪是人类具有巨大创造能力的世纪,创新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类主体能动性的最集中的体现。

创新需要大量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不仅能做出创造性的成就,更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格和精神,只有具备这样的创新品质才能够不仅创造外物,更能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能够过崭新的创造性的生活:幸福生活,健全美满,对平凡生活有新颖、丰富和独特的体验。

与此同时,主体性的弘扬、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应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因而,弘扬人的主体性,就是要发扬人的主动精神、创造精神、敢于超越的精神等创新品质,使个体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培养人的主体性基础上突破局限,超越自我,有所创新。总之,创新品质已成为人类主体能动性发展的时代风貌,是人类主体能动性与时代要求的统合。

人类的主体能动性集中体现在主体性上。所谓主体性,也即是能自觉认识、掌握、超越各种现实实体的限制和制约,能在与客体关系中取得支配地位,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能动地改变现实客体的一种人的特性。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主体性不是超经验的、非历史的、固定不变的、客观的地位、实体和状态,而是存在于关系之中的属性,是只有在关系中才具有意义的属性概念,脱离开“关系”所言的主体性就失去了意义。人通过自己处理各种关系的活动来实现、表现、确证自己的主体性,那么,人类的主体能动性就不再是待开发的内在潜能,不是作为个体发展固有和内在的最终结果,而是在时代背景的要求下的自我生成与自我确认。其中,人作为自由、自主的生命个体受到尊重,个人生活的价值得以实现,享有个人生命价值的尊严,作为独特个体的主体性得以承认和发展。

因而,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已不再是简单被动地迎合时代的要求,而要视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与现时代发展的要求相统合,其基本内核是在尊重规律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人的体验与独立性、创造性,体现人的个性特点,在时代历史激扬的舞台上,尽情彰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