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一词从最一般的字面意义上理解,即指: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或者是两个以上相对单元的合成。例如,复合材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相的物质以物理方式结合而成,撷取各组成成分的优点,以构成需要之结构材料。该类材料不仅性能优于组成中的任意一个单独的材料,而且还具有单独组成成分所不具有的独特性能。科学家把复合材料这种扬长避短的作用称为复合效应,复合材料也把材料科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一)复合型人才的定义
复合型人才犹如自然科学中的复合材料,是人才主体层次上的一种高级的复合,可谓“师法自然”。那么何谓复合型人才?不同学者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对复合型人才的概念大致有如下不同的界定:
(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指高等学校在一定时间和学历层次条件下,将有一定跨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的交叉渗透,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达到优化组合,成为专业迁移能力较强、一专多能人才的过程。具备这种知识、能力、技能的人即为复合型人才。
(2)复合型人才指基础宽厚、适应性强、一专多能的人才。
(3)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自然、社会两大学科综合知识和业务知识能力的新型人才。
(4)复合型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且知识较为广泛,基础较为扎实,在广泛领域具有较强适应性和较高水平,并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方面做出某种贡献的人。
(5)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较高素质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三者组合而成的人才。
(6)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复合型知识、复合型能力,并且具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人才。
(7)复合型人才是指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较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专业迁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
(8)复合型人才是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9)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0)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复合型知识、复合型思维的创新人才。
(11)促进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重人格品质的和谐养成,拓宽基础,培养创造性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大学教育的方向。
综合上述复合型人才的概念,可以看到,复合型人才的复合因素是专业、学科和知识,复合的目标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综合创新的能力,因而,对于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界定:复合型人才首先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能从事本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的邻近专业和边缘学科工作的人。其相关专业(或学科)的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更不会自动生成,而是对两者进行必要的调和、选择与沟通,交叉、渗透与融合,是人才综合素质的交融,即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创新品质等多种因素的交融。
(二)复合型人才的分类
根据复合的因素、性质和数量的不同,以知识对象和应用岗位能力的分类为特征,可以把复合型人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文理复合型
文理复合是注重文理互补,加强文、理、工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主要反映在人才本身的知识、人格与角色结构方面,就教育的学科专业教学而言,是知识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的相互融合、渗透,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文理复合型人才具有依据现代科学高度融合所形成的文理交叉的边缘学科知识背景,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2.跨学科复合型
提倡各学科联合,实现跨学科复合是以人们对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为背景的。在学科不断分化的同时,科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也在日益加强,在分化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经过综合又分化出新的学科,这主要表现在不同学科门类的综合化趋势。许多研究对象,仅凭单一的或少数几个学科的研究难以取得成效,而需要具有多学科知识体系,即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进行联合研究。在学科设置方面,应淡化学科划分,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应加强各学科学缘关系的分析,模糊学科界限,挖掘共性,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多学科多学派持不同学术观点的研究人员的思想相互碰撞,往往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产生创新性科学理论与方法;催生富有生命力的新兴边缘学科。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使学科与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以发生有机的柔性的结合,是跨学科复合的关键。
3.跨专业复合型
为适应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专业的划分总是在不断调整,而且往往是专业越分越细,专业数量不断增多。专业之间的知识渗透和联系也越为紧密。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与本学科领域相邻或相近的专业知识背景,拓宽了专业面,是岗位本位的专业复合,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和融合性,能够更好地体现专业的优势,因而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类型。
(三)复合型人才的特性
几千年,谈人才问题的著作很多,都对人才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但对人才未下确切定义。1986年,中国人才学专家王通讯在他的《宏观人才学》一书中对人才概念做了如下界定:社会上一般将德才兼备的人或有一定专长学问的人叫做人才。本文理解的人才是广义的人才,人才的内涵相当丰富,总的来说主要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是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意即“有用即人才”。复合型人才除了具备一般人才的共同特点之外,其主要特性具体表现为整合性、知能性、开放性、迁移性、适应性和灵感性。
1.整合性
我们这里所言及的整合性主要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方面。从现代人的素质构成看,素质已扩展到人的品质和人的社会品格领域。我们可以把复合型人才的素质理解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审美等方面的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全面的综合素质是整合了人格素质、能力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审美素质的综合统一体。复合型人才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3个层面的素质以及上述多种素质方面的表现都比较突出,智商、情商两者的综合指数也较高,尤其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善于及时而有效地把社会文化科技知识、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实践经验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www.daowen.com)
复合型人才具备把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整合为一体的人格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团结,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复合型人才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类型,应该具备全面整合的综合素质和多维性。不仅具有基础性、复合型的基本特征,而且在知识的把握方面,还应朝多个方向延伸,力求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此外,在学习途径上,复合型人才能够整合多种知识和能力的资源,建构“立交桥”模式,使课内与课外、辅导与自学、产学研相结合,达到立体交叉,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2.知能性
知能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的总和,是人才进行创新活动所必备的条件。认识能力又称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因素;实践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复合型人才的知能结构是人才整体中不同知能因素的配合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其知能结构主要包括正确的世界观、博深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高层次协调。这种知能结构以特定专业任务为依据,是由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协调发展的智力和能力以及个人素质有机结合的立体式、开放式的结构,是由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就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言,具有多重整合的特点,这种整合不是多种知识和能力机械地简单相加,而是知识之间和能力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形成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融合并发挥综合作用。这种整体性的知识、能力结构,既避免了专才的过窄,又避免了通才的过宽;既有较宽的基础和相关知识又有较深的专业才能,因而更具创造性和适应性,这是一种优化的知能结构。
3.开放性
复合型人才的开放性主要指其思维方面。复合型人才一般具有广泛的思维辐射,这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和核心内容,是人类创新活动的主要源泉,是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它更适合创新品质的培养。
复合型人才具有广泛的思维辐射,能够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象辐射一样多向发散展开。它能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往往能为开拓提供新的机遇。因此,我们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必须重视辐射思维,努力提高思维辐射的能力。复合型人才的思维方式主要呈发散型、多维型、非线性型,而且学习兴趣广,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探索,敏感地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
4.迁移性
认识迁移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已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地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另外,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迁移的过程。解决问题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面临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的一个关键就是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具体运用到当前问题情境中,这种问题的类化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具体化的过程也就是迁移的过程。因此,复合型人才复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复合型人才在认识活动中善于联想和迁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向周围搜寻和辐射开去,迅速认识和把握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关系。
5.适应性
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指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在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他人关系良好。总之,较高的知能、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以及愉快和谐的情绪是复合型人才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复合型人才在良好的处事能力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在多种社会实践或某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实践中,都能游刃有余。特别是在学科交叉、专业交叉的职业领域。
6.灵感性
复合型人才的灵感性主要表现为敏感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一方面,由于创新意味着革新,意味着同陈腐的传统观念决裂,因而富于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他们就能敏感地接受,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不仅如此,即使在新的事物还没出现的时候,只要认识到传统观念的局限,他们就敢于坚决地向传统观念及其权威挑战,从批判传统的观念中,促进新事物的出现。另一方面,复合型人才的灵感性表现在对机遇的把握上。机遇对每个创新者来说都有可能遇到,所不同的是,有人善于抓住机遇并进行深入研究,有人却与机遇无缘,与之擦肩而过。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复合型人才的综合复合优势使其在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下,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在条件成熟时注意机遇、捕捉机遇、利用机遇。
(四)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特征
由于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多重整合的特点,这种整合不是多种知识和能力机械地简单相加,而是知识之间和能力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形成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融合并发挥综合作用。这就决定了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1.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特征
(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知识的相关度适宜。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是跨学科但又具有一定的相关度的。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是知识能否相互融合的关键。相关性越大,其融合的程度也越大。但另一方面,相关性超过一定限度,知识面很窄,就不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因此,复合型人才一定是具有跨二级学科以上知识的人才。知识之间的相关性,一方面取决于两个学科、专业之间的兼容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科技的发展程度,科学越发展,其综合性越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也越大。
(3)知识的交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2.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特征
(1)能力的综合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又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
(2)能力的探索性。复合型人才通常涉足两个或多个专业、学科,而不同专业、学科有其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在对这些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和比较中,人们不仅扩大了视野,而且发展了个人能力的探索性,这种探索性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难题。
(3)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人的创造力的迸发,是人的智能的飞跃。因此,许多新知识、新发明、新创造正是产生于各学科知识的碰撞、交融合整合之中。而交叉学科的出现,也是得益于创立者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及融会了各学科精华的能力的创新性。
3.复合型人才与专才、通才之比较
复合型人才、专才、通才是相对而言的,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特定的含义。专才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精通某个专业的专门人才,其知识面比较窄,能力比较单一,但知识程度比较深,某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强。通才则是打破传统意义的专业模式,具有宽广的多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专才、复合型人才、通才,就其知识的广度而言,是递进关系,就其知识的深度而言,则是递减关系。复合型人才与专才、通才相比,有其特点和优势,表现在:
(1)复合型人才与专才比较。专才的专业知识比较精深,可以在对口的专业岗位中做出成绩,但过趋窄的知识面容易限制其视野和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在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增强以及人才流动性大的现代社会中易显后劲不足,并难以创新。与专才相比,复合型人才的专业造诣可能没有专才深,但其知识面较宽,从而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力较强,迁移性也比较好,在现代社会里,其适应性更强,后劲更足,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也比较强。
(2)复合型人才与通才比较。从字面意义上说,通才应该是最理想的人才,通才的高度发展,则是更高意义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高等教育大多只有四年,兼顾了知识的广度,就会影响其知识的深度。因此,本科层次的通才虽然知识面较宽,发散性思维好,但由于知识太泛而缺乏一定深度,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深化学习则难以有较大发展。与这种意义的通才相比,复合型人才虽然没有通才的知识面广,但知识的有机联系密切,有较高的相关度,更有利于发挥知识、能力的综合效果;而知识、能力又有一定深度,也容易有所作为。
总而言之,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在于它的适度,它既避免了专才的过窄,又避免了通才的过宽;它既有较宽的基础和相关知识,又有较深的专业才能,从而使它更具创造性和适应性。可以说,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过渡的人才类型,是在克服专才缺陷的基础上的现实选择,是从培养专业化人才向养成全面发展人才的过渡和超越。专才因其在学业基础、学术视野和适应能力方面的狭窄,实际也难以向专业的纵深发展,更缺乏创造性。社会的整体综合发展要求赋予复合型人才鲜明的时代风貌——创新。创新如同人类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人类的特质人才的标志。复合型人才作为一种创新人才是人类社会不断创新的主体,其创新理性、创新需要与创新能力是复合型人才创新品质的核心,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品质又使其应对社会变化的主体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和表现。在科学知识和社会实践日益综合化的今天,创新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吸纳、综合、渗透、交叉和嫁接,突出复合型人才创新品质的涌现和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