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课程生活,必须全面关照认知、体验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历史运动的过程,因为教材对历史运动过程的阐述简明扼要,概括性强,而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抽象思维是获得对历史运动规律产生理性认识的思维方式,但必须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了解历史事实的过程是一个想象力发展的过程。历史事实是特定条件下人的具体活动,由具体的时间、地点、背景、人物、情节和方式等要素构成。学习历史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伴随着想象的过程。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述和阅读教材的同时,在大脑中产生具体的场景和人物活动。所以教师和教材是想象的资源,是引发想象的向导和触发器。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培养思维能力首先是发展想象力。
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万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体系。要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思考的过程,才能建构自己的思维方式,建构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对事物规律的把握。所以,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即采用以问题推进学习的策略。
《课程标准》要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为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精心设置问题,使学习逐步深化。如近代英国政治体制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君主的权力如何?立宪是什么意思?议会的权力是什么?首相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权力?首相和国王相比谁的权力更大?为什么还要保留国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次完成的,还是逐步完善?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将疑难问题分解后,学生就有了方向,指导学生逐个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www.daowen.com)
在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运动过程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历史的本质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德国和日本是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这两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与其重视教育、培养优质的劳动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才认识到这一点,进而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但是比日、德两国落后100多年。在学习“明治维新”一节时,我进行了拓展,引导学生注意日本的教育,并介绍了日本的教育状况,让学生思考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教育也是生产力,是否重视教育发展,关系到国运兴衰。历史课堂要成为使学生精神生活得以丰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获得理性认识的园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