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对于人的发展和成长有什么影响

文化对于人的发展和成长有什么影响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承担社会责任,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利益。对国家,强调忠于祖国,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并愿意为之牺牲个人利益。孔子和庄子,讲的都是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培育和完善作用。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完全不受一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影响的人,是不存在的。

文化对于人的发展和成长有什么影响

课堂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把学生当作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当师生的参与、互动、协商成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课堂才生机勃发、诗意交融、生命流动;课堂才使学生张扬个性、促进发展、体验成功;课堂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生气、欢乐和幸福。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呼唤魅力课堂,让我们走出历史教学的荒漠,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构建历史的生命课堂。因此,给学生搭建平台,充分开发和利用“生生互动”的资源,鼓励学生就历史问题展开辩论、互相交流,可以点燃智慧的火花,绽放思想的光辉,研究存在的问题,构建和谐互动、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张扬个性而又深邃隽永的历史课堂,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历史教育不仅让人们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眼界和胸襟的开阔,精神境界的提高,提升人们的生命质量。从历史经验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从前人的价值理性中汲取今天所需要的养分,这是历史的人文教育所特有和不可替代的。

在历史教学中需要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设计学生讨论的步骤,内容包括分几步推进,每一步重点讨论的什么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总结。

比如讲授“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可以预设教学步骤:

第一步,教师引导: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包括仁爱、孝敬、诚信、义气、礼让、谦恭、责任感、气节等一系列道德准则,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人道德修养生活方式。那么,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人现实生活的有那些影响?大家可以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二步,学生讨论发言。

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在日常生活中,儒家思想影响的表现有,在人际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待人接物,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究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团结合作。对朋友,讲究诚信、礼让等。对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承担社会责任,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利益。对家庭,强调责任和义务,讲究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主动帮助亲友,分担家庭义务。对国家,强调忠于祖国,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并愿意为之牺牲个人利益。对个人,强调个人反思、修养、内心自省,提高道德自我约束力。

第四步,延伸拓展:以上这些必须归纳起来,最重要的特点是侧重于哪些方面?侧重于道德修养。通过调节个人内心认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来调节社会关系

关于文化与人的关系,孔子在讲儒家经典时讲过一段话。他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庄子也说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孔子和庄子,讲的都是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培育和完善作用。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完全不受一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影响的人,是不存在的。

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引导: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同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比较,都毫不逊色,而且有着自己无与伦比的独特风采。这一点西方早就有所认识,欧洲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时写道:“让我们首先注意到一个民族,她在我们还没有发明文字时,就已拥有一部以固定的语言连续记载的历史了。”“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

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数典忘祖;但也不能照搬照抄,拜倒在古人脚下。尊重历史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历史。尊重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文化。我们要用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认识中华文化的伟大价值。我们要从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中建立起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新的历史文化,创造新的历史文化高峰。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有何理论依据?

高中阶段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建立的重要时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自主独立的意识极其强烈,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关心自己的个性发展与未来设计,自尊心和道德感大大增强。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视野局限于学校和功课,开始有意识地关心、关注和思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观念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世界观还不够坚定和成熟,但情感日益深厚稳定。果断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盲目性减少,独立思考意识正在形成,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性以及批判性显著增强。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有利于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体现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同时,讨论时相互交流,这会使新知识生成和创新思维火花闪现,达到思想和资源共享的目的。最后整理讨论的结果。讨论也是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做法。当然,讨论题目的设计和引导方法要符合学生年龄心理、思维的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组织讨论的方法上,首先要做知识的铺垫;其次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通过相互关联、逐步深化的问题来层层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活动,都有所收获;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讨论,得出结论,以培养概括能力。(www.daowen.com)

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节的教学:

在介绍了洪秀全四次参加科举都不能中举后,教师发表议论:“像洪秀全这样有才能的人都考不上,可见不是人不行,是制度有毛病,什么制度呢?”

学生答:“科举制度!”

“它有什么毛病呢?为什么八股取士选不出真正的人才呢?”

学生甲答:“八股取士,扼杀个性。”

学生乙答:“因为考八股文使考生不能发挥才能,无法表现创新精神,又禁锢了思想。”

学生丙答:“只考文科,不考理科,重文轻理,阻碍科学发展”

学生丁答:“引导学生读四书五经,不学科学技术,恪守三纲五常,做皇帝的奴仆”。

教师问:“明末清初,还有那些著名人物不是科举出身?”

学生不清楚,教师介绍:“徐光启李时珍、宋应星、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都不是科举出身,但是他们在科学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或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

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些人有的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中,有的是拒绝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了另一条成才路,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了答案:第一,说明科举考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不利于选拔人才为国效力;第二,说明成才道路不止科举一条,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展,同样可以成才,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继续延伸:“科举制度曾经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进行改革,而是变成加强封建专制的工具。科举制度的弊端暴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封建专制不满,走上了反封建道路,洪秀全就是其中的代表……”使学生理解了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斗争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也表明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障碍。

聂幼犁教授认为:“寻求真理的辩论以弄清事实、理解对方、求同存异、继续探究为目的,既不强加于人,更不怕否定自己……以对方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正的赢家。”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轻易放过一个开拓思维空间、建立历史联系的机会,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延伸,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复杂的历史现象之间建立了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