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先生在给何平老师的《历史是怎样学好的》一书做的序中指出,历史教学理应强调价值观教育,但一定是超越民族性、阶级性或政治性的普世价值观。所谓方法,是指传授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经历历史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探索历史真相的途径以及阅读历史、撰写历史、感悟历史的方法。引领学生经历历史研究的一般过程,引进史料就成了必然选择。
历史材料本身是所学知识的延伸。在教学中引入史料,有利于学生亲近历史、走进历史,增进历史知识,如讲“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开国大典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典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这段材料既具有生动性,又具有思想性,通过生动叙述把学生带进了历史场景,很有感染力。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材料,必须讲究材料的典型性。典型性的第一个标准就是所选择的材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为帮助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可引入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羊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这段材料很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市场以工业发达的英国为中心,有利于学生理解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也描述了空前活跃的国际贸易活动,形象地揭示了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同时可以设置问题:材料中的地名与英国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建立起来的?
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为帮助学生理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可引入材料: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以上是唐太宗对宰相作用的认识。而朱元璋的认识则不同:
……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引导学生研读、分析这两段材料,概括出不同观点:唐太宗肯定了宰相制度,认为宰相的存在有利于克服决策失误。而朱元璋则认为没有宰相更好,可以防止宰相专权乱政,使各个执行部门之间相互制约。接下来引导学生运用唐朝政治制度的知识论证唐太宗的观点,运用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知识来说明朱元璋的观点。由此揭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www.daowen.com)
历史教学中材料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因为第一,选择典型材料能使教科书内容具体化、生动化、过程化,能展示历史的细节,创设学习情境,增加历史课程的历史味,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第二,选择典型材料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突破学习的难点和重点知识,建立广泛的历史联系。第三,选择典型材料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对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深化认识。第四,选择典型材料能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探究历史问题,形成对教科书学习内容的延伸和迁移,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五,运用反映本地区的历史面貌的典型材料,能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形成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促进学习内容运用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那么,什么样的历史材料才具有典型性呢?
我们首先应该把历史材料看作教学资源,选择典型历史材料,就是筛选教学资源。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师生人力资源、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文字材料而已。选择教科书以外的典型材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性原则。保证运用资源的准确性。所选材料必须有明确出处。最好是当事人亲身经历的叙述,或者是著名历史著作的记载。
第二,实效性原则。突出教学的目的性。充分考虑使用资源的效益。既有利于教师教,又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以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材料是历史浓缩,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变迁的感觉。
例如,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口号虽有变化,但反映了共同的愿望。
第三,辅助性原则。材料不能取代师生的交流,运用材料资源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如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比较抽象,引用一段材料,就可以化难为易。
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
比较近代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异同,可以引用以下材料:
革命派较立宪派更早地对专制制度进行了否定,主张必须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实现民主政体。立宪派对专制制度的否定不但较晚,而且主张以合法平和的手段争取实现君主立宪政体。在变革专制政体方面,二者显然存在着彻底与否、坚决与否之别。然而,二者间并非质的差异,而是对专制制度进行否定的量的差异。
通过讨论比较,不难得出,相同的是两派都主张否定君主制度,实行民主制度。不同的是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手段建立共和制度,立宪派主张用和平手段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第四,简约性原则。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要避免学习干扰,不要太繁琐。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引用材料不可过多,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