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魅力课堂对历史教学语言的要求

魅力课堂对历史教学语言的要求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毋庸讳言,魅力课堂首先是教师语言的魅力。历史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首先要求讲述的史实是准确的,不能凭空想象和揣测,要生动形象,但不能脱离基本历史事实尽情渲染、肆意夸大或贬低。教学的科学性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确切、严谨,即使是形容词的使用也应力求恰如其分,不能言过其实。

魅力课堂对历史教学语言的要求

毋庸讳言,魅力课堂首先是教师语言的魅力。有魅力的课堂,一定是教师有感染力、有吸引力的语言。历史教师讲历史,必须修炼教学语言。

第一,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捷。

历史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首先要求讲述的史实是准确的,不能凭空想象和揣测,要生动形象,但不能脱离基本历史事实尽情渲染、肆意夸大或贬低。如果知识错误,不管讲述多么引人入胜,语言多么风趣诙谐,也不过是故弄玄虚、误人子弟。

比如,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称之;秦灭六国后,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时的嬴政,应以“秦始皇”称之。“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知识性的错误。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该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或者“封建君主制度”。而有的教师却说成“推翻了封建制度”。这里的“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制度”,虽然文字上相差无几,但概念却完全不同。教学的科学性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确切、严谨,即使是形容词的使用也应力求恰如其分,不能言过其实。

讲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就绝对不能漏掉“岛”字,因为我们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关于“赔款2100万银元”,学生往往把银元和银两混为一谈,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白银“一两”比银元“一元”昂贵,按当时的一般比价,一银元大约相当于白银七钱多,那么,2100万银元折算成白银,约为1500万两。

祖冲之推算圆周率,不能说成是祖冲之发明了圆周率,因为圆周率是客观存在的常数,它是不能“发明”的。由此可见,历史教学语言来不得半点虚饰和造作,特别是在讲叙历史事件、描述历史人物时,一词一句都应仔细斟酌,要言之有据,不可肆意渲染、夸大其词而损害历史的本来面目。

第二,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状态怎么激励人?没有勃勃的精神怎么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中来。”历史教师应以充沛的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历史知识进行阐述、描述和分析。简言之,要努力使历史在意识中复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绘声绘色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历史人物喜,为历史人物忧,仿佛进入了历史的殿堂,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推进教学。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学中,教师情感饱满的讲述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高尚的社会情感。教师心中无情,语言就会干瘪,语调僵硬,令人生厌;心中有情,语言就会丰富,语调抑扬顿挫,充满磁性,就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教得有劲,学生学得有趣,使课堂成为师生双方的享受。

例如,“巴黎和会”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也是大国博弈的场所。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说的话:

“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

“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这组对话分别是谁说的?反映了哪些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请你指出彼此间的矛盾所在。

(学生回答后)

不难发现,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战后力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世界霸权。英法则不愿看到美国取代自己的地位,仍要争夺世界霸权。法国企图通过严厉制裁德国确立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而德国不甘心失败,试图东山再起,冲破凡尔赛体系。

那么,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是制裁德国的结果如何呢?

德国作为战败国丧失了13%的领土,偿付了32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外加每年5亿美元的利息;出口产品将征收26%的额外费用,丧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海军主力战舰不得超过6艘,不得拥有潜艇、飞机、坦克或重炮等攻击性武器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但私下里,他承认:“我们所起草的文件(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当你们把这样的条件强加在德国人民的身上,这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争。”英国外相也持相同的看法,他说:“这不会带来和平,这只是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美国总统威尔逊看到这份协议后,也皱着眉说:“如果我是德国人,我想我绝不会签署这份协议。”

看了当时这些人的评价,你对凡尔赛和约有什么认识?

历史教学中,教师生动的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www.daowen.com)

在讲述“楚汉相争”时,教师信口吟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奈何,奈何,奈若何……”学生从中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悲壮,同时也会反思项羽为何失败。讲到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衣锦还乡时吟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却显示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学生的情感自然随事件的发展而跌宕起伏。

讲“唐文化”,教师可设计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我们讲唐朝的文化,里面有形象逼真的绘画、栩栩如生的雕塑、悦耳动听的音乐、优雅的舞蹈、动人的传奇小说、艳丽的唐三彩……”化单调为多彩,变枯燥为有趣。如此丰富的内容谁不愿看个究竟?如此形象的画卷谁不想去领略?

讲“圆明园”时,教师用控诉性的语言和悲愤的语调讲道:“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100多里,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长久不散。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和气愤,而强盗们却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伟’!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了。”教师运用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残暴行径的憎恨和对文化遗产毁灭的惋惜。

讲《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时,可提问2亿3千万两白银用今天的计量单位换算有多少?(7千多吨)若用5吨的卡车装运需多少辆车?(1500辆)排多长的“长龙”?(10多公里)日本要求以现款支付,清政府有这么多钱吗?没有,怎么办?借债,从此,中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生动的语言源于生动的历史记载,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体验历史。让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可以引用以下材料:

1917年10月,在作战双方短暂停战期间的西线,一个前往收尸的澳大利亚军官向上级报告:斜坡上……躺满了尸体,有他们的和我们的。……伤员不计其数,无人照看的和虚弱的,他们遍地呻吟着……有些在那儿已4天了……我转向一个被抛弃的机枪掩体。有24个伤员,地上有2个死去的德国佬,外侧有6个,都不同程度地腐烂了。恶臭味令人作呕……当这一天结束时,我看了看阵地。离我站的地方不到20码,40多具尸体躺着,而且整个山谷都是死尸。

这段材料渲染了战争的惨烈场景,强烈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共鸣。

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师充满激情地讲述屈原的忧国情怀,讲述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血洒疆场的悲壮……形象生动的语言定能使学生浮想联翩,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形成历史的情结。

第三,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原始社会的情况,教师也没有亲身经历过,不可能再现,抽象极了,就必须根据考古资料和原始部落的有关知识,借文学语言,创设出一个场景,变抽象为形象,在史境中漫游,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我在教“远古时代的人类”一节时,做了如下延伸:

那时的人类唯有团结一致,才能抵御猛兽的侵袭;唯有团结协作,才能猎取动物以充饥。到原始社会后期,唯有团结一致。才能打败其他部落,即使在阶级社会,修筑长城,开凿运河,修筑水利工程,乃至保卫国家,对外扩张,都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团结协作,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协作是人类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这里,我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以历史事实做依据,引导学生加深了对“团结就是力量”这个真理的认识。这并非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却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可谓是目标以外的收获。但是不好的做法是,教师直接把结论说出来。应该先讲事实,提出问题,从中你得出了什么认识?引起思考,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有一位教师开始讲授中国近代史时说:

中国,一个历经了五千多年沧桑,创造了辉煌灿烂文明的古国。从商代甲骨文的成熟到清代红楼梦》的出版,从汉武帝的称霸东方到郑和西洋这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伟大祖国的文治武功,在古代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比拟。可是,到了清朝后期,闭关锁国100多年的国门竟被英国的大炮轻易轰开,一支支骁勇善战的八旗兵、绿营兵却在英国洋枪队面前成了惊弓之鸟。一个以发明火药而称雄于世的中华民族,到近代在自己的国土上竟会出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招牌的污辱;一个曾产生过《孙子兵法》和成吉思汗的国家,在近百年时间里竟遭受被迫签订200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奇耻大辱……

教师运用丰富的语汇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如滔滔激流,有时如淅淅春雨,着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能把历史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深刻难忘的形象,同时又使思想受到熏陶,心灵受到震撼,感情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

第四,教学语言要有逻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历史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历史知识有内在的逻辑性。每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有前因后果。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因此,历史课堂语言表达特别要注意层次性、逻辑性。教师必须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力求科学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尤其是因果关系。逻辑严谨、结构完整的历史语言,能将零碎、分散的历史知识连贯起来,能将紊乱、庞杂的历史线索系统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历史的逻辑性表现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可按时间顺序向学生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我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讲授: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全盛、转折、失败。这就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才能准确地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又如揭示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关系,可以引用以下材料: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虽然不要求出口成章,但绝对不能前言不搭后语、有上句无下句、有前因无后果、有论点无论据,更不能出现语法上的错误,因为这不符合逻辑性的要求。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谈到太平天国领袖们对天京事变应负的责任时指出:“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横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坏,历史较久,祸国殃民的军令政令迫使太平军逐步削弱以至于溃灭。”这一段简短的话语,直截了当,朴实无华,很有逻辑性,把事情说得一清二楚。这种语言风格就很值得历史教师学习。

历史教师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能带领学生神游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千里,乐此不疲。这样,教师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五,教学语言要能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历史中。

历史教师要善于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准确有趣,可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体验和思考,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历史具有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电脑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于境,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首要的还是教学语言的设计和运用,讲好历史,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使学生受到感染,引发情感体验,能使学生迅速且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情感升华,健全心智,和谐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