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1516年英国托马斯·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书中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实行按需分配。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于1602年在监狱里写出了《太阳城》,进一步描绘了一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了18世纪,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法律的原则》中,论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圣西门提出“实业制度”,并奔走呼吁,希望法国统治者能接受自己的改革方案。傅立叶提出以“和谐社会”代替资本主义,并在一个农场里进行组建“法郎吉”(和谐社会基本单位)的试验。欧文是一个工厂主,他曾在自己领导的苏格兰新拉纳克大棉纺厂进行慈善试验。他缩短工时,设立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把一个愚昧黑暗的新拉纳克变成了完善的模范移民区。1824年,他到美洲从事共产主义试验,在印第安纳州建立了“新和谐公社”,实行财产公有,成年人享有平等的权利。欧文的共产主义试验最终失败了,他也因此变得一贫如洗,但是他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坚定信念。

2.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之处与局限性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第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刻揭露,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第二,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合理的预测。

第三,他们提出了一些具有唯物史观思想萌芽的观点,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在总体上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他们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他们以唯心主义的人类理性、永恒正义为理论基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局限于道德谴责,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多出于价值上的判断。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始终没有找到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这在根本上决定了他们学说的空想性质。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谈论社会主义。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他们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拒绝一切革命行动,幻想通过思想宣传、社会示范等方式实现他们的社会改革方案。

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确立,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激化。

第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更加激烈。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并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从自发走向自觉,表现出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巨大力量。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得历史规律的根本缺陷。

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从而科学论证了无产阶级肩负的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使人们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力量和通向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理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5.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起义胜利后,巴黎人民立即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他们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资产阶级议会制,成立了新的国家机关——巴黎公社。公社取消征兵制和常备军,以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军作为唯一的武装力量。公社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建立革命秩序,恢复生产,实行政教分离和男女平等。公社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用以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一是规定所有公职人员无论职位高低,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和撤换制;二是取消高薪制,规定任何工作人员年薪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薪水平。

2.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巴黎公社经验

巴黎公社仅存在了72天,就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并对巴黎公社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主要有:

无产阶级必须有革命的武装才能取得革命成功并保持胜利果实;

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新型国家;

无产阶级政权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

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和普选权具有重要意义。

3.“共同胜利论”和“一国胜利论”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共同胜利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

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提出“一国胜利论”。他在1915年《论欧洲联邦口号》、1916年《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文章中明确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并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2]“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4.“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首先,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实现了千百年来先进思想家和劳动人民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

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在它的影响下,欧洲出现了革命高潮,德国爆发了1918年11月革命,匈牙利爆发了1919年无产阶级革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的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再次,它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www.daowen.com)

最后,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许多国家纷纷成立共产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

在列宁领导下,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巩固苏维埃政权:

第一,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第二,1918年3月,苏俄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战争暂时停止,从而获得了不到半年的极为短暂的喘息时机;

第三,列宁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时机,立即着手拟定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等措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惧、仇视和反抗。从1918年下半年起,帝国主义纠合14个国家发动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同时俄国爆发了国内战争。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捍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从1918年夏天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有:实行余粮收集制;消费品定额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制等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局限性。列宁承认,“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3]

3.新经济政策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击退外国武装干涉者,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1921年初转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这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列宁深感如不改变政策将会失去广大群众,丢掉阶级基础。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用粮食税制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采取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发展生产,及其他一系列措施。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了苏维埃的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大加强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改善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一决定,表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又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4.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

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

5.列宁晚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

列宁晚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主要包括: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这些构想具有重要意义。

6.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最终争论的结果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这个时期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工作中虽然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但终究在广大农村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7.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

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包括全民(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其中全民(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并被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高级形式,集体所有制被看作是低级形式,所有制形式单一,而且明显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经济缺乏活力和效率

在经济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一切经济过程和活动都被纳入计划,忽视甚至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追求外延式的粗放增长,追求高速度,不讲求质量、效益;

在政治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终身制、家长制、个人崇拜等。

苏联模式的弊端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8.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但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9.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贡献

在世界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曾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面积达世界陆地面积的1/4。

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社会主义国家的蓬勃发展也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它们在改善工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让步。

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形成呼应的是,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组织在世界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它逐步改变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鼓舞着世界人民争取进步事业的意志和信心,赋予当代世界的发展以新的内容,因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0.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在西方国家开始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僵化的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则因为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了经济社会危机。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改革,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苏共领导人推动的所谓改革背离了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向资本主义的“改向”,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导致了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东欧各国的改革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尽管各个国家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当时大背景下相继发生剧变,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