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这一中国古代私学的最高形式以自由的姿态和鲜明的个性问诸于世,它海纳百川,包容万千。它所倡导的独立和创新精神恰恰是现代教育最缺乏的,它灵活的教学管理和醇厚的师生感情都值得现代教育借鉴与学习。它所特有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组织管理形式在现代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学校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书院多提倡自学精神,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朱熹指出,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这就要学生除了必须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富有开拓创新的思维。书院教师的教学,课程简而研讨周,提举纲领,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体会。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学内容各有差异,不强求一致,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决定学习进度。学生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老师更是随学生钻研体会的程度,令其各有所思,而不要求所有人都达到一样的程度。在这种富有弹性的教育中,老师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书院教学安排宽松,一般由山长本人或其他教师十天半月讲一次课,其他时间以自学为主,在自学中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教师询问,或者学生间互相讨论。这样乍一看以为容易放任自流,实际上有明确的学规,课程安排清晰有序,每月有几次严格的考核。此外,学生还必须把自己每日读书的情况记录在“功课程簿”上,由山长定期亲自抽查。
这种以学生自我钻研、体悟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最欠缺的就是师生间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探讨。“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依然是当今中小学乃至大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学生很少有与教师“辩难”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它不利于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也不利于各种思想的相互交流与碰撞,说到底,它不利于学术的繁荣。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推行这种师生间的“辩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或一些相关案例来组织课堂讨论,适时加以引导,并要求学生把讨论后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文作为作业上交,借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效率,培养独立自学能力,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这是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巨大启示,对当前的教育意义重大。
(二)学校要营造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氛围。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历史上一些影响较大的书院都有关于讲会制度的规定。如“白鹿洞书院续规”规定了明确的会讲之期,且规定即使非公讲之日也可随时研讨。讲会以学问为重,推崇辩论争鸣、取长补短的学风。书院讲会实行开放式,不同地区、不同学派的学者都可以来听讲、求教。常常是一位名师讲学,四面八方的学子都会前来听讲。书院允许不同学派自由讲学,各派思想可以在此自由争辩,这种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思想是书院的精髓所在。正因为有各家理论的争鸣,才有文化学术的繁荣进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融汇成就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第一个春天,而唐代以其开放的文教政策,多元创新的宽松氛围和“外域撷英”的博大胸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隆盛时代。可以说,书院的“讲会制度”为不同学派争鸣论辩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体现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自由精神和兼容并蓄精神。这种思想和教育的包容性给我们在今天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如何更大程度地追求学术的“兼容并蓄”和开放办学以有益的启示。无数史实证明只有这种有容乃大的气度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方能传承历史精华,吸取八方有利资源,从而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凡是高品质大学,无一不走开放之路,占得开放先机越早,发展就越快越好,办学水平也就越高,开放已成为现代大学科学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开放办学体现的是办学理念的开放和办学实践的开放,它不仅仅是现代大学科学发展的手段,而且是办学的内在理想或应然追求。现代教育已不局限于一次性的学校传统教育,它强调的是劳动者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反映的是个性化、终身化、大众化和国际化。在教育方法上有别于传统教育中的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中心及教师、学生课堂上的面对面教育,而强调受教育者自主学习为中心,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互动式教育。在教育技术上也改传统教育中的单一面授教育为多媒体教育,将信息时代的信息传输与反馈技术变为现代教育技术。这种开放式教育的开放程度越高,代表学校发展越有活力、越有动力、越有潜力。在开放的社会中,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开放既是现代大学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应然选择。
(三)学校要推行通识教育,完善人格培养。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人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它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各学科之间彼此交融,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和改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对立的,只是在学识的范围与程度上有一定差别,两者是相对而言的,通识教育并不是完全没有专业教育,而专业教育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通识教育,可谓“通”中有“专”,“专”中有“通”,两者是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认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是必要的,因为一个人不仅要为工作作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换作好准备,普通教育(即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即专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www.daowen.com)
古代书院的教书育人、以培养经世致用“通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与当代广受推崇的“通识教育”一脉相承。书院教育的通识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书院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书院教授的课程内容广泛而多样,一般包括诸子百家等儒学著作、历史著作、实用技术等,具体课程往往是由创办者的思想倾向来决定,其教育主旨不同,教育内容就不同。古代书院十分重视礼仪教育,这种礼仪教育将学生融入礼仪的秩序世界中,使他们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而且书院中的师生都是身体力行来履践。书院的教学方式也是极具特色,包括升堂讲学、自我钻研、分斋教学、优游山水间等方式。书院的教育管理包括考试和人才选拔,从考试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德行考核与学业考核两大类,前者对学生的道德品性日常行为举止进行检查,后者则测试学业水平。考试之后,要评定优劣,确定升降,给予奖惩,奖励形式多样,有精神奖励,也有物质刺激,而最好的办法是将优秀之作刊刻成书公开发表,这对追求学问的青年学子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养成了书院浓厚的问学之风与学术氛围,将学生引入治学成才之路。书院不拘一格的人才选拔制度也与当时官场上讲究举荐按资排辈的做法大相径庭,显示了书院思想自由、先进的特点。
现在已有多所大学设立书院或者儒学院,吸收书院自由讲学的传统,打破现在高校的刻板僵化、过于理性的通病,采用书院自由活泼且充满人性的管理方式,推行包含历史、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人文学科在内的通识教育,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贯彻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培养学生完全的人格。
(四)学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代书院的师生往往有着纯粹而真挚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是书院的一贯传统。往往一日为师,终身不忘。一方面,由于生徒是择师而从的,他们未入门时已对老师的学问和人格十分仰慕,加上入门后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及人格感召,故对老师更加尊崇。另一方面,老师教导学生,并不重在传授知识,而着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重以身作则的人格感召,因此,往往对学生十分爱护和关怀。这样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时间长了自然感情深厚、关系融洽。
考察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现在的大幅度扩大招生,促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中师生之间的数量比例严重失调,教师负担严重超出负荷。加上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的管理模式、学生的学习和评价模式、人才的选拔和就业模式与社会的快速转型不相适应,这势必影响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从另一个角度讲,现代教育注重技能与知识的传授,师生缺乏交流,相对来讲疏忽人的情感,因此,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求理性的了解,许多时候不能有互相的关怀和沟通,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疏离和隔膜。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模式、价值取向、互动平台等都与治教治学所期待的境界有一定差距,这种师生关系势必会影响教育效果。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说过:“要办教育便须与学生成为极亲近的朋友而后始能有一种了解,始能对他有一些指导。”这就是强调教育要重视和学生心灵相通,方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书院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丰富而积极向上的氛围是当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汲取的经验,这也是书院教学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启示。
总之,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近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平台,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它的自由独立、兼容并包的人文情怀会继续在华夏大地延续下去。作为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教育方式,书院制度虽然不能够取代现代教学制度,但它所特有的人文精神会为现代教育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