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师德理论的重要内容。大教育家孔子对自己的三千弟子就极其热爱和关心,无论从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学业才能,甚至日常生活等细微方面也无不关怀备至,提出了“仁者爱人”这一教育理念。亚圣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6]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其人生一大乐事、幸事,并躬身力行,为得到“天下英才”而孜孜以求。除此之外,孟子还特别强调“仁者爱人,有礼者恒敬人;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恒敬之”的思想。后来,荀子在孔子、孟子上述思想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调教师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严格要求。正如《三字经》所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如果教师出于对学生的真诚关心而严格要求,学生就会感到教师的严格要求恰恰是对自己高度负责的表现,特别是当学生功成名就,在后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所建树的时候,就会由衷地感激曾经严于约束自己的老师。荀子还着重指出:“水深而回,树落而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17]可见,对于“严是爱,宽是害”的说法荀子是深有体会的。朱熹则对学校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提出了尖锐批评:“师生相见,漠然如行路之人。”他发扬孔子以来热爱学生的精神,对学生充满深厚的感情,一日不讲学一日不快乐,“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辩,则脱染沉荷之去体”。活生生一个可敬的教师形象。在他晚年被贬时,仍讲学不息。(www.daowen.com)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教育家热爱学生,关爱学生的优良传统,是建立在高度的自觉性之上的。他们深深懂得这是搞好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所以能做到对学生热爱有加,形成了中国古代师德历史发展上的一个优良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