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视教育的公平、有教无类

重视教育的公平、有教无类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使广大平民有了接受教育、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是巨大的社会进步。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借鉴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对本是人格平等的学生施以同样的爱心,对遗传素质、个性特征存在差异的学生施以有差异的教育。

重视教育的公平、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使广大平民有了接受教育、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是巨大的社会进步。这一思想体现了平等教育观,对当今教育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一)社会应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机会均等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又是区域发展的需要。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当前,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收费教育重于义务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支出不断增长,但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致使教育产业化思潮抬头,民办学校大量涌现,义务教育受到强烈冲击。一方面,财政投入的不足,使学校不得不以收费的方式或采取公办民助的方式将负担转移到学生和家长身上。另一方面,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不平等地位使民办学校很难得到国家财政的资助,只有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费用来实现赢利性和公益性的双重目标。这样的教育体制容易使低收入家庭产生上学难的现象,乱收费、高收费问题难以解决,义务教育成了收费教育,甚至有贵族化倾向,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大量增加。

因此,当今教育应大力弘扬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坚持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充分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公共的学校教育体系,公办民办一视同仁,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适当倾斜,保证老少边穷地区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弱势群体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和较高质量的教育,尽快解决“上学(好学校)难”、“上学(好学校)贵”等突出的教育不公平问题。(www.daowen.com)

(二)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体现了教师平等博爱的精神。孔子对所有愿意求学的人,不问贵贱尊卑,一律施以教诲。但是,现实中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打骂、体罚学生的现象在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一些教师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缺乏公平的原则,轻视学习差的学生,缺乏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沟通和交流。

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借鉴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对本是人格平等的学生施以同样的爱心,对遗传素质、个性特征存在差异的学生施以有差异的教育。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的各式各样的性格特征,承认其存在,教育其发展,做到爱心、态度上一视同仁,方式、方法上区别对待,把学生培养成他自己——充满希望、富有朝气、精神向上的有个性、有特色的“我”。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是建立在“爱人”基础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教育爱”属于每一个学生。教师爱的是所有的学生,而且是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做到表里一致,忠诚如一,不求回报。然而,当前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已不再那么清纯,不同程度地被金钱的铜臭气污染。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按学生的出身、家长职位的高低、金钱的多少,再次把学生划分为等级,这和孔子时代的仅作见面礼的“束脩”无法相比,也和孔子与其弟子建立起的密切的关系、结下的深厚情意无法相比。

因此,教师只有对学生实施崇高的爱,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只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能做到“教无类”,才能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建立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为基础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课堂上,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对优等生情有独钟,对后进生漠不关心;在课堂外,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不管他是不是你的学生,只要他在学习上有困惑,都应该耐心地为他解惑。面对学生,自始至终都要有无私奉献之心、关怀爱护之意。平等教育不是表现在口号上,而是落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