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孔子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面对春秋末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总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平民,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254]“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255]只要诚心求教,潜心问学,都热心教诲,不管他们过去的经历和表现,一视同仁。

孔子从“有教无类”的思想出发,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杂收弟子。据清人朱彝尊的《孔门弟子考》统计,孔门弟子遍布鲁、齐、卫、晋、蔡、秦、宋、薛、吴、楚等国。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夷狄”、“蛮貊”是同样可以接受教育的。如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257]孔子不仅吸收“蛮夷之邦”的子弟入学,而且还欲居“九夷”施教。(www.daowen.com)

孔子在创办私学,聚徒讲学的教育实践中,广收门徒,其三千弟子中,既有各国当权的贵族,又有互乡童子和四野鄙夫。贵族如鲁国当政贵族子弟孟懿子,“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结驷连骑”的子贡。更多的是像他一样“贫且贱”的人。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为其母请粟的子华;“学稼为圃”的樊迟;卞之野人食黎霍,百里负米以养母的子路;“贱人”之子仲弓;鲁之鄙家子弟子张;穷困至“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衣若悬鹑”的子夏;身着芦衣为父推车的闵子骞;“蓬户瓮牖、捉襟见肘”的原宪;“邦有道,免于刑戮”的南容;在“缧绁之中”的犯人公冶长;曾为大盗的颜涿聚等。对孔子这种做法,南郭惠子曾讥笑地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櫽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258]利口巧辞、能言善辩的子贡反驳得好,阐发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总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平民,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