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为什么威尼斯被称为威尼斯的行政区

为什么威尼斯被称为威尼斯的行政区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居民共同体的教区的功效变得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为Sestiere的行政区制度。在中央集权强化的过程中,绝不会抛弃以前的生活形态,这成了威尼斯国家的一个行政特色。以呈逆S型流动的大运河为界,威尼斯分成两大区域。每个区域又划分为三个被称作Sestiere的行政区,总共6个行政区,因此叫六区制。对于作为海洋国家正在崛起的威尼斯而言,造船无疑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威尼斯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基于其必要性而存在。

为什么威尼斯被称为威尼斯的行政区

威尼斯除了盐和鱼,连打造地基的木材都必须依赖进口。所以,威尼斯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自给自足。不过,威尼斯日后成为海洋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由于不在意国家是否能自给自足。

一般而言,国家大致分为陆地型和海洋型两种。我认为,可以从是否有自给自足的概念来区分这两种类型的不同。

有自给自足概念的地方,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会产生交换的思想,至少不会深入人心。这类国家发展的终结,就是成为侵略型国家。因为对他们而言,侵略他国,不过是扩大自给自足圈而已。

鉴于同样的理由,没有自给自足概念的地方,在现状不变的情况下,不太可能成为侵略型国家。因为在那里,生活用品需要通过交换获得一个普遍的价值。而扩张领土,最终只落得资源的浪费。

除了盐和鱼别无所有的威尼斯人,对自给自足概念的欠缺,势必是在非常自然的情况下形成的。不过,如果教区制作为威尼斯国家的主要生活形态一直延续下去的话,情况或许会有所改变,因为教区制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给自足的共同体。

每一个教区有教堂,商业行为在权势者家中进行,同时伴有宗教活动。教区中配备了销售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商店,从木工、泥水匠、教师(神父)到助产士,各行业人员齐全。甚至还有小型的造船厂,连船都无须求他人打造。换言之,教区几乎可以满足居民所有的需要,生活形态与从前日本的村庄,准确地说,与欧洲的乡村大抵相似。

这种状态,在进入12世纪时发生骤变。作为居民共同体的教区的功效变得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为Sestiere的行政区制度。

当然,教区并没有就此被废止。在中央集权强化的过程中,绝不会抛弃以前的生活形态,这成了威尼斯国家的一个行政特色。教区居民仍然拥有自己的教堂,举行各自的宗教活动,各教区的集市一如既往地照常营业。不过,生活所需在教区内得到满足的状态,已不复存在。

我们或许可以将这种变化叫作威尼斯走向都市化。我坚信,进步所需的一切能量,唯有从都市中产生。换言之,只有在彻底放弃自给自足的地方,才会产生进步的能量。

以呈逆S型流动的大运河为界,威尼斯分成两大区域。每个区域又划分为三个被称作Sestiere的行政区,总共6个行政区,因此叫六区制。

威尼斯的行政区(六区制)

大运河北边的三区,由西向东,首先是卡纳雷吉欧区(Cannaregio)。

接着是以流经里亚尔托桥到圣马可大教堂和元首官邸(Palazzo Ducale)后面的运河为界,西临大运河的圣马可区,这里是威尼斯政治经济的中心。

从圣马可区再往东延伸,是造船厂以及港口集中的奥利佛洛区(Olivolo),又称城堡区(Castello)。

大运河南面的三个区,分别是位于经济商业中心里亚尔托桥附近的圣保罗区(San Polo)及其西北面的圣十字区(San Croce),以及包括朱代卡岛(Giudecca)在内的南面一带的多尔索杜罗区(Dorsoduro)。

1171年制定的六区制,一直沿用至今。数量超过70个以上的教区被编入各个行政区,但仍保留了教区的名字和大部分活动。六区制与以教会为中心的教区制最大的不同是,它纯粹是由于行政上的需要而产生的制度。

在开始实施六区制的同一时期,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圣马可教堂前的圣马可广场的模样以及美丽的玫瑰色元首官邸修建完成,国家的政治中心由此确立。

比政治中心稍早建立起来的,是位于里亚尔托和斯基亚沃尼堤岸(Rivadegli Schiavoni)作为贸易用的港口。此外,国有造船厂(arsenale)也完成了建设。对于作为海洋国家正在崛起的威尼斯而言,造船无疑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伴随着这些变化,一种不同于以往教区制的居住形态开始产生。(www.daowen.com)

如今的威尼斯只是一个观光都市。要说它有别于其他同类城市的,应该就是大运河。征服了威尼斯的拿破仑将大运河定为国宝(这个法律保留至今),只要是去过威尼斯、曾经坐船游过运河的人,想来都会赞同他的这个决定。

不过,相对于大运河本身,河两岸比肩而立的豪华宫殿更引人注目。人们眺望着这些金碧辉煌的建筑物,想象着当年那些富豪是如何不惜重金,在威尼斯的中心地带,建起一座座豪宅。

为了美化自己的居所,这些富豪们的确是大费周章,以至于我们来往一趟大运河,即浏览了一遍整个威尼斯的建筑史。然而,这一切不是从开始就有意而为的。富豪们在运河两岸兴建豪宅,并非为了炫富,而是由于生存与繁荣的需要。威尼斯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基于其必要性而存在。按这个思路去观察,我们会比较容易理解威尼斯人。

12世纪开始的国家建设,可以看作威尼斯建国的第二阶段。在这个时期,威尼斯的商贸活动,与过去相比有了质的改变,成了国家经济的支柱。

威尼斯的有产阶级,原本是依靠在本土的地产而获得收入。不过从很早开始,这些人就将一部分收入投资贸易,只是投入的金额很小。随着河川贸易的兴起,他们投资于贸易的金额,占总资产的比例逐渐上升。这个比例逆转之时,正好是12世纪,威尼斯作为海洋国家就此诞生。

大型船成了必需品。商船最好能直接停泊至交易地。于是,那些建在运河沿岸的小型造船厂、石材工房,奉命迁移,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由地主变身为贸易商的人,他们将原本面向教堂广场的居所,搬到了大运河的两岸。当时的大运河,可以停泊200吨位的船只。

圣马可广场的钟楼也大幅度地增高,因为它必须承担灯塔的职责。为了保证从外海经利多港进入潟湖的船舶的安全,到了晚上,钟楼便点火照明。在里亚尔托,架起了开关式的木桥。以此桥为中心的运河两岸,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确立了其经济中心的地位。之前在这一带销售鲜鱼和蔬菜的市场搬到了别处,曾经充斥着鱼贩子和女人们喧嚣的地方,变成了希腊语、阿拉伯语、德语等各种语言混杂的国际市场。(如今这里又恢复为菜市场。)

人们的居住状态,与从前以教堂为中心的教区时代相比,也不得不发生改变。

以贸易为生的家庭原本居住的那种人口朝向陆地的房子,已经不能再满足需要。为了提高物资运输的效率,房屋必须有一个朝向运河的入口。如Casa Fondaca(住居兼仓库)一词所示,居所和工作场所不得不合二为一是由于威尼斯的土地有限。

进入面向运河的正面大门,首先是前后贯通的中庭,周围并排而立的房间,既用作仓库,也是洽谈生意的场所。另外还有一个入口可以从中庭通往外面的小路。中庭并不宽敞,中央照例有一口水井。

中庭内建有台阶,拾阶而上,先是回廊,廊柱后面是来客用的房间、主人家客厅以及食堂等。再往上一层,是主人的卧房,顶层则是仆人的房间。通常大商人家的房屋格局便是如此。

现在,如果想不受拘束地参观这种类型的建筑,可以去威尼斯最高级的酒店达涅利酒店(Hotel Danieli)。昔日的中庭,如今天井已覆上了玻璃。坐在酒店的大堂眺望四周,让人不禁相信传说中的深闺大小姐是真正存在过的。小姐们只要站在一楼的回廊,便可以随意饱览楼下在中庭干活的男人。同样,楼下的男人,透过哥特式廊柱蕾丝般的镂空雕纹,望见影影绰绰的美人,也会怦然心动吧。这类事情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应该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如果将富商们建在大运河沿岸的一栋栋豪宅算作头等区域,那么在这些建筑背后,无须面对运河仍然不影响营生的工匠、日用品商贩的住家则属于次等区域。

第三等则是造船及其相关产业的工人们的居住区。这一带靠近Fondamenta Nuove(新河岸)。新河岸与大运河方向相反,是私营造船厂的聚集地。

尽管居住地有所不同,但威尼斯共和国一直到灭亡,也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出现过泾渭分明的富人区和平民区。因为大多的威尼斯人必须将住所的底层用于工作,所以自然是选择最适合工作的地点而居。

大运河沿岸能建造的房屋数量有限。在土地不足的情况下,国有小麦仓库的建造,优先于任何大富商的公馆。因此,对于商人们而言,哪怕是住在货船可以进出的小运河边上,就很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为什么当游客乘坐的贡多拉驶进狭窄的小运河(rio)时,眼前会突然出现豪华大宅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