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说,“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151]主张把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他还对两个学段的入学年龄及学习内容做了阐述:“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士大夫之适子,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152]他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归结于“明人伦”,以“四书”、“五经”为教本,目的在使学生学个“做人的样子”,这也是学为圣人的前提。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即以“教事”为主,“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153]他说:“教小儿只说个义理大概,只眼前事或以洒扫、应对之类作段子亦可。”[154]他还根据古代有关教育资料汇集了《小学》一书,编写了《童蒙须知》、《训蒙斋规》等,把这些作为小学教材和读物。清张伯行的《小学集解序》讲朱熹编《小学》的基本精神是“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心术、威仪、衣服、饮食为目,使夫人大学者必由是而学焉”。(www.daowen.com)
朱熹认为大学应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学问和能力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和造诣,是在小学教育基础上“加光饰”,是“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及其至也”。所以,他明确指出:“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155]又说:“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156]他认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才,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他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发明此事之理。”[157]朱熹为此精心规划了大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选择《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作为大学的基本教材,并用理学的观点对各书进行重新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