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重视“六艺”之教,认为“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必须“简六艺以赡养之”。[141]他主张以“六艺”为教材,并对课程设置发表见解:“《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智)。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节制,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能兼其所长,而不能偏举其详也。”[142]
行仁义,定礼乐是董仲舒强调的教育内容。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指出:“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他将仁义之道说成是天德,“仁之美者在天,天,仁也”。[143]又说:“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144]“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145]他认为,作为受命于天来统治人世的君主,必须躬行仁义,泛爱群生,而不能以个人好恶滥行赏罚。除统治者自己行仁义外,还要推行到民众中去,即“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达到“教化行而习俗美”的治国效果。(www.daowen.com)
在董仲舒看来,人类社会要用仁义来维系:一方面,以仁对待别人;另一方面,则以义来约束自己,如《春秋繁露·仁义法》所说:“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也。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引之谓也。君子求仁义之别,以纪人我之间,然后辨乎内外之分,而著于顺逆之处也。”概括仁义之教的内涵,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另外,他又发展了孔门“见利思义”与“君子谋道不谋食”之说,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146]又说“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何以知之?今人有大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以自好而乐生”。[147]把“义”超脱于“利”之上,只讲义不顾利。
总之,董仲舒实施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诸方面,所谓纲常之教是为德,典章历史之教是为智,文之以礼,冶情于乐是为美。除此以外,他还对学生施以养生之道的体育之教。他将德育放在第一位,其他各育都需为“成德”服务,也就是为灌输封建伦常服务,大大限制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