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王守仁关于教育的目的以及观点

王守仁关于教育的目的以及观点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守仁认为,虽然人的“资质不同”,并不妨碍他能上达于“圣人”,所不同的只是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二)“明人伦”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夫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125]王守仁认为挽救社会政治危机必须从整顿教育开始,而整顿教育必须从重申“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开始。

王守仁关于教育的目的以及观点

(一)“圣人可学而至”

王守仁提出“圣人可学而至”的口号,作为人们努力的目标。无论中人以上的人,或是中人以下的人,甚至是“愚夫愚妇”,只要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经过“百死千难”的考验,对自己做一番存在价值的抉择,都可以达到“圣人”的目的。他说:“圣贤之道,坦若大路,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王守仁认为,虽然人的“资质不同”,并不妨碍他能上达于“圣人”,所不同的只是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

此外,还要重视教育的方法,只要根据每个人“资质不同”的情况,贯彻学不躐等、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懈的琢磨,进行修身养性的“身心”教育,皆可以培养成最高理想的人格“圣人”。

(二)“明人伦”(www.daowen.com)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夫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120]他的理论基础则是“致良知”学说。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的“良知”,也就是天理。他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121]他指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是否致此“良知”,却是“圣愚之所由分也”。[122]圣人之所以为圣,在于能使自己的良知发扬光大,天理纯全;而一般人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为尘埃所染,要想除掉私欲,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功夫。他说:“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123]因此,“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以实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在王守仁看来,“明人伦”就是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观念,他明确地说:“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育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124]其实质就是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封建道德观念的“顺民”,维护封建伦常的社会秩序。他认为,能做到“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就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

他强调,“明伦之外无学矣,外此而学者,谓之异端;非此而论者,谓之邪说;假此而行者,谓之霸术;饰此而言者,谓之文辞;背此而驰者,谓之功利之徒,乱世之政。”[125]王守仁认为挽救社会政治危机必须从整顿教育开始,而整顿教育必须从重申“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