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朱熹认为,“天命之性”人人皆同,“气质之性”因人而异。[74]因此,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去蔽明善,就好比下功夫把浊水中的明珠揩拭干净,恢复宝珠原有的光泽一样。总之,朱熹从他的理学观点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70]又说:“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则不过仁、义、礼、智之理而已。”[71]他认为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朱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
朱熹认为,“天命之性”人人皆同,“气质之性”因人而异。他说:“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72]他认为,人之善恶既与先天素质有关系,也与后天习染有关系。“人之生而有血气之身,则不能无气质之偏以拘之于前,而又有物欲之私以蔽之于后,是以不能皆知其性以至于乱伦理而陷于邪僻也。”[73]但在这两因素中,后天习染相差巨大,即环境与教育在人的道德品性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74](www.daowen.com)
因此,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去蔽明善,就好比下功夫把浊水中的明珠揩拭干净,恢复宝珠原有的光泽一样。他说《大学》中的“明明德”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要“明明德”,就必须“复尽天理,革尽人欲”。总之,朱熹从他的理学观点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传统文化与教师教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