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文化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为便于说明问题,从以下阶段探析传统文化的形成。据现有资料分析,我国最早的文化主要以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的形式出现;到了殷商西周时期,文化发展总的趋势是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另一个标志,是私学兴起。魏晋时代,玄学盛行,中国文化的发展转入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文化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为便于说明问题,从以下阶段探析传统文化的形成。

(一)中国文化探源

中国文化起于何时?目前史学家尚无定论。《周易·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是《周易大传》作者的远古文化起源论。司马迁作《史记》,“自黄帝始”。汉代以后,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很多。据现有资料分析,我国最早的文化主要以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的形式出现;到了殷商西周时期,文化发展总的趋势是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时期,神权至上,迷信空气笼罩着整个社会,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最高。同时,认为酒有助于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因此,这时酿酒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社会、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周朝的统治者,在信奉天命的基础上,提出了“敬德保民”主张,尽管当时所谓的“保民”实为“保王”,但“敬德保民”主张的提出,标志着已经开始从神本向人本转化。

(二)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时代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最主要的有六大学派,即儒、墨、道、法、名、阴阳。儒家宗师孔子,其主要代表是孟、荀。墨家是战国初年墨子所创立的反对儒学的新学派,宣扬兼爱非攻、非乐非命,但保留了关于鬼神的宗教信仰。道家宗师老子,其主要代表是庄子法家商鞅秦国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后来韩非发展商鞅的学说。名家重视名辩的研究,主要代表有惠施、公孙龙阴阳家阴阳五行解说世界现象,主要代表是邹衍。

儒墨当时并称“显学”,《吕氏春秋·当染》说:孔墨“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儒家的特点是宣扬“仁义”,通习六经,《庄子·天下》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墨家的特点是宣扬“兼爱”,而对于名辩(逻辑)、几何、物理学有较精深的研究,在中国逻辑史、科学史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道家是隐者之学,但也有广泛的影响。道家长于抽象思维,对于本体论的问题进行较深的探索,而又表现了菲薄知识、排摈文化的倾向。孔子主张“博学于文”,墨子亦“好学而博”,老子则宣扬“绝圣弃知”、“绝功弃利”;庄子提出“文灭质、博溺心”,要求回到原始的“素朴”。老子、庄子的这些言论是对于当时的等级制度的抗议。法家富于实际政治经验,是在政治上的优势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另一个标志,是私学兴起。由于奴隶制的不断解体,周朝王室的衰落,以及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到了孔子、孟子时代,私学的发展已经具有了比较好的基础。相传孔子学生3 000人;墨子180余人;孟子有弟子数百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算学、医学、农学也都有一定的发展。

(三)秦汉魏晋时期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听从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是文化发展所遭遇的一次严重挫折。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秦朝在中国文化统一方面是有所贡献的,如通过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地同域等,在政权统一的同时,实现文化的统一。但秦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迅速灭亡,证明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专制政策是行不通的。汉朝建立,采取了道家“与民休息”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道家之学,标榜“因循无为”,不能适应文治武功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经学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灿烂辉煌的春秋战国“诸子时代”结束了。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盛况消失了。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实行“《春秋》大一统”的方针,保证当时中央集权的政治统一。汉武帝罢黜百家,道家仍有其潜势力,流传不绝,阴阳家的一部分学说被董仲舒所吸收,法家的“刑名法术”仍为统治者所采用,而墨家和名家的学术却倏然断绝了。墨家对于名辩之学(逻辑)、物理之学有重要贡献,汉代以后竟无人继承,这是一项严重的损失。

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以“通经”为士人进身的阶梯,严重地限制了学术的发展。后来,经学逐渐变得繁琐,失去了维系人心的作用。儒士所宣扬的名教也逐渐流为形式。东汉末年,郑玄遍注群经,实现了各派经学的综合。而后,汉代经学陷于衰落。

两汉时代,在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自然科学仍有较大的发展。在天文学上,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各有师传,交相辉映。张衡创制浑天仪、地动仪,更是大放异彩。医学家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医学成就,编撰成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东汉后期张仲景更加以发展,撰写了《伤寒论》。此外,算学、农学也有一定的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出了不朽名著《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代学术,虽然在经学的笼罩之下,仍然有光辉的成就。(www.daowen.com)

魏晋时代,玄学盛行,中国文化的发展转入一个新的时期。玄学的兴起是对于汉代经学的反动,是一次相对的思想解放,从汉代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当时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实际上是崇尚老庄,以《老》解《易》。当时玄学的思想观点也影响到文学艺术,形成为一代风尚。由于玄学在方法论方面不同于以前重视实际运用的思维方法,重视理性思辨的抽象方法,因而提高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水平,为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流行起来。中国的人民大众本来宗教意识比较淡薄,儒学不谈生死的问题,而佛教大谈生死的问题,从而赢得了很多群众的信从。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印文化的接触,印度的一部分文化输入到中国,中国吸收了印度文化的一些成分,天台宗、华严宗固然继承了印度佛教的传统,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儒家、道家的一些思想观点,表现了一定的创造性。慧能所创立的禅宗南宗,进一步推进了佛学的中国化。中国佛教的流行与盛行,表明中国文化并不拒绝外来的文化,并且能够吸收、消融外来的文化。

佛教对于文学、绘画、音乐建筑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之,中国文化通过秦汉魏晋时代的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代韩愈发动对“佛老”的批判,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但是没有能够建立超越佛老学说的理论体系。到北宋时代,理学兴起,才恢复儒学的权威周敦颐以《周易》为凭借,汲取了道家的一些观点,写成《太极图说》、《通书》,是理学的开端。张载以“气”为最高范畴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对于老子“有生于无”与佛教“以山河大地为见病”的唯心论进行批判。程颢程颐以“理”为最高范畴,提出“天者理也”、“性即理也”的命题,建立了以“理”为中心理念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到南宋朱熹、陆九渊分别继承并发展了北宋时代的理学理想。理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宋代文化在当时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都有高度的发展,对于世界文化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四大发明”,即是在北宋时代完成的。

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西方基督教的传教士利玛窦等来中国传教,带来了西方哥白尼以前的科学知识,是西学东渐的开始,当时西方的科学知识吸引了一部分中国士大夫。西学虽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也没有遭到拒绝,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即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中西文化曾经有一段交流的过程。

明清之际,涌现出一些进步思想家,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黄宗羲提出比较明确的民主思想,顾炎武阐明了考证的科学方法,王夫之对宋明以来学术思想进行批判的总结。明政权覆灭、清政权初建,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学者们从事新的探索,从而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的文化技术从16世纪以来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落于其后了。

在西方中世纪时期,哲学成为“神学”的奴婢。经过科学家、思想家多年的艰苦斗争,终于从“神学”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于是,自然科学取得飞跃发展,哲学亦超越前古。在中国,直至明清时代,“经学”仍然是笼罩着学术界的最高权威。从明初开始,以八股文取士,使知识分子疲精耗神于无用的空文。清代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更大兴“文字狱”,以酷刑峻法钳制人们的思想。在严酷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控制之下,思想僵化,学术枯萎,远远落后于西方了。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震醒了先进人士,但大多数人仍在梦寐之中。西学的再次输入,使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传统文化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综上所述,从殷周到民国初年,历经三千多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演变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