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媒体关注实践育人新探索广受好评

媒体关注实践育人新探索广受好评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进一步规范和管理爱心学校,从今年起,101名校长、2500名教师将分别接受三套《爱心学校考核标准》的相关评定。将现代人事管理考核理念融入暑期实践中,上海师大无疑走在了前列。居住在北高居委会的周晓燕,父亲早年因车祸去世,母亲因经受不住打击而精神失常,现在正住院治疗。新泰居委会的退休职工周女士,由于和丈夫离异,致使女儿幼小的心灵蒙受了创伤。

媒体关注实践育人新探索广受好评

《新闻晚报》2002年8月21日

学生走上爱心讲台(高亭)

上海师大爱心学校今年步入第九个年头,今年共开办了108所爱心学校,共有近2000名大学生走上了爱心学校的讲台。今年这些爱心学校分别开设在社区、老年大学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等地,参加对象既有中小学生,也有老年人和幼儿园小朋友,学员年龄的跨度比以往几年要大。

《青年报》2003年7月15日

爱心学校校长要考核(胥柳曼)

作为上海师大传统暑期实践项目之一,爱心学校如今已经扩展至101所。其中,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员全部由学生来担任。为进一步规范和管理爱心学校,从今年起,101名校长、2500名教师将分别接受三套《爱心学校考核标准》的相关评定。按规定,考核满分为100分制,校长及其助理、教导主任参与决定教员的考核。校长本人的考核分数,直接与教员、办校质量紧紧绑在一起。记者注意到《爱心学校校长考核标准》中特别指出:校长不仅要具备一定团队合作精神,还要具备应付突发事件和激发教员创新教学的能力。将现代人事管理考核理念融入暑期实践中,上海师大无疑走在了前列。

《新闻晚报》2003年7月18日

谁来托一把“暑托班”(徐运 赵文屹 邵东东)—单独在家的“一老一少”成了上班族的后顾之忧

暑假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日子,可愁煞了身为双职工的家长。特别是上幼儿园的孩子,学校放假后直接推到家中,家长只能请保姆或爷爷奶奶帮忙看管,但因这个后顾之忧上班时总是心神不定。最近,本报接到了不少读者来信,双职工家庭都对以前的“暑托班”十分怀念,可惜今年因“非典”原因许多学校和单位早就决定不办了,那谁来为这种“暑托班”托一把?

余令萍、朱静等读者,都对孩子在假日里无人陪伴和指导而烦恼。把孩子关在家吧,既让他感到孤单又不利于他的成长。如果给孩子充分“自由”,有的就会跑到网吧中消磨时光,或在公共场所游玩时不注意安全,总是让上班的父母提心吊胆。如果社区或者学校开办“暑托班”就好了,孩子不仅在同龄人中找到“知音”,还能接触到一些良师益友。如果社区能组织“暑托班”让一些大学生与孩子结对子,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和关心,还可以为家境困难的大学生解决一部分学费。也有读者提到,还可设立托老的“暑托班”,暑热难当的夏季,体质弱的老年人容易出现一些病情,让不在家的儿女担心。如何让城市的一老一少安度夏日,这是许多有老有小的家庭关心的问题。

相关链接:今年暑假上海师范大学就与申城部分社区街道共建了百所爱心学校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在卢湾区五里桥街道的爱心学校,为上班族子女开设了心灵手巧、能说会道、轻松ABC、快乐鼠标等不少特色学习班。此外,还新创了“4567”工程,为40岁到70岁之前的中老年人开办电脑俱乐部,提供技能培训。而徐汇区田林街道的爱心学校则另辟蹊径,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组织一些大学生与老人们谈心交流,教他们说英语,还提供插花培训,丰富老人们的生活

《文汇报》2003年7月24日

社区里的爱心学校(邬定发、周永春)

北站街道为社区困难家庭子女开设暑期班并由大学生志愿者担任老师,在当地传为佳话。

编辑叔叔、阿姨:

我叫章玉黎,家住北站街道。由于父母离异,我自小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和妈妈相依为命。记得小学一年级那年暑假,妈妈下岗了,又患肝炎住院。当时只有我一人在家。正在此时,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张秀玲来到我家,亲切地对我说,街道有个暑期爱心学校,希望我报名参加。想到要和邻居的孩子一起学习,我高兴极了。

爱心学校的活动可丰富啦!有动漫讲座、健美操、英语小品、趣味数学等。半个月下来,我不仅学会了许多在学校从未学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爱心学校为我们困难家庭的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由于每年参加爱心学校的学习,我们同学与“老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同学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常常打电话到上海师大学生宿舍,找“老师”诉说,他们也总是一一耐心解答和热情疏导,使我们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许多同学非常想学电脑,上海师大的石静静“老师”知道后,多方奔波与电脑商家联系,为我们找到了培训基地,并亲自给我们上电脑课。

“老师”们的奉献是无私的,他们不辞辛劳、默默付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们中有人住在浦东、奉贤等较远的地方,但从不请假、迟到,坚持准时上课。为了提高我们这些困难家庭孩子的学习兴趣,“老师”们还自费买了许多笔记本、小礼品来奖励我们。礼品虽小,但在我们学生心目中的分量却很重很重。

我希望通过贵报真诚地感谢闸北区北站街道爱心学校,感谢爱心学校的“老师”—大学生志愿者。是他们,去除了我们困难家庭子女的自卑感,是他们,点燃了我们的理想之火。

北站街道暑期爱心学校学员 章玉黎

上面这封来信中提到的“爱心学校”,正是闸北区北站街道图南居委会为社区困难家庭子女开设的暑期班。暑假里,每天都有一群大学生颈挂自制的志愿者胸卡来到这里,教孩子们写字学画、唱歌跳舞、学习文化知识,在当地传为佳话。昨天,记者来到这所爱心学校,采访了几位当事人。

居住在北高居委会的周晓燕,父亲早年因车祸去世,母亲因经受不住打击而精神失常,现在正住院治疗。对于这样一个遭遇不幸的家庭,街道和居委会干部除了从生活上给予帮助外,更关心小燕燕的成长,社区的爱心学校成了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年暑期开办的爱心学校开拓了小燕燕的视野,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新泰居委会的退休职工周女士,由于和丈夫离异,致使女儿幼小的心灵蒙受了创伤。孩子自参加了爱心学校的学习后,性格变得快乐成熟了,而且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每每看到女儿的进步,周女士总是说:“是爱心学校改变了我女儿。我由衷感谢街道干部和这些大学生志愿者。”

《文汇报》2003年7月24日

社区爱心学校由点到面(王杰廉、邬定发)

九年来已扩展到本市北站街道33个居委会,先后有15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为8000余人次贫困家庭孩子暑期补课

一封闸北区北站街道暑期爱心学校学员章玉黎同学写来的信,日前寄到本报编辑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街道社区干部和爱心学校老师的感激之情,信中讲述的爱心学校扶贫帮困的事迹令人心动。昨天,记者特地赶往北站街道看个究竟。

走进蒙古居委会活动室,一阵欢声笑语吸引了记者,来自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的两位女大学生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十二个戴着面具的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排演童话剧《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跟着老师的朗诵,小朋友纷纷进入各自角色。一旁的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陈炊娟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大多来自本地区贫困特困家庭,有的是单亲家庭子女,来校前都显得有点沉闷,但在暑期爱心学校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

到南唐居委会已近中午11点,但这里开设的奥林匹克趣味数学课还没结束,大学生志愿者梁晶晶对记者说:“通过几天授课,我发现这些孩子学习很刻苦,他们的家庭没有能力请家教,我真想多教他们一些知识。”据了解,小梁为了参加爱心学校的活动,提早结束了探亲假期从扬州赶回上海。她每天从浦东金杨新村到浦西要转乘两辆公交车,来回路程需3个多小时。

据北站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金以铔介绍,北站街道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近千人,为了让这些孩子的暑假过得健康温馨而有意义,九年前,由街道妇联、团工委和上海师大人文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创办了社区爱心学校,并把这项工作列入社区扶贫帮困的民心工程和为民服务的实事工程,每年暑期都举办,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今年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使爱心学校由点向面扩展到33个居委会。九年来,受益的贫困家庭学生达8000多人次,15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了爱心学校教学活动。

《文汇报》2003年7月24日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石静静)

爱心学校,对我们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是个提高自身素质的舞台,对社区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讲,也是个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

为了让同学远离枯燥乏味的课本,在轻松愉快中学有所得,我们开设趣味数学、生物等课程。那些千奇百怪的趣味问答,非常符合他们爱动脑、喜思考的口味。此外,我们还开设了日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外语课程。日语课上,“老师”主要通过与学员闲聊他们最感兴趣的日本动漫画,引发学员对日语学习的兴趣,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英语课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英语音乐欣赏”,先让同学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然后再让同学根据自己所听到的歌词进行英语学习,同学们也感到学得很轻松愉快。

此外,我们还通过命题编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把他们的真实心理展现出来,为他们进行心理分析和指导。我们还多次带领同学出游、看电影,充分让孩子们接触社会,做到全面发展。

《文汇报》2003年8月25日

烈日下的炽热爱心(莫颖怡 何连弟)—上海师大暑期推出102所爱心学校

今年暑假,上海师范大学2500余名大学生冒着酷暑,在遍及上海城郊的102所爱心学校里为1万多名学员授课。从1994年该校14位学生利用暑期为34位劳模子女开展教学活动开始,十年来上海师大的爱心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校园走向社区,如星星之火播撒着师大学生的爱心,形成了“爱心连锁”的规模效应。

爱心传递绵延不绝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十年来,上海师大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连校领导都已经更换了,但爱心学校的活动却坚持了下来,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在这十年不变的爱心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呢?

上海师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蒋威宜介绍说,每年开学时上海师大都会举行爱心学校总结表彰会,新生就是在这“第一时间”了解爱心学校的,也正是在这时候,不少学生萌发了参与爱心学校活动的念头。而作为爱心学校的组织者,上海师大团委每年3月份就开始了前期准备工作,招募、培训志愿者,进行爱心学校的布点工作和制定教学大纲。学生提出的爱心学校办学计划都要由校团委严格审核,同时所有教员都要求参加上岗培训和院系组织的岗前试讲,只有通过试讲的学生才能拿到“上岗证”。这一系列工作具有系统性和严肃性。

今年上海师大推出的102个爱心学校规模虽然有大有小,但都相当正规,“校长”、“教导主任”等岗位一应俱全。爱心学校的负责人通常由前一年表现出色的教员担任,这既是对所有教员的激励,又使得爱心学校无论从组织设点还是授课交流,都有了相当的继承性。“老教员”留下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使得以往工作中的问题也可以有效避免。

蒋威宜还透露,目前上海师大已在考虑将参与爱心学校、挂职锻炼和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纳入学分考评制度,到时候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爱心学校活动中来,爱心学校的发展有望迈上新的台阶。

拓展外延办出特色

今年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还不断地拓展外延,学校数目也越办越多。该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出了大量的特色学校,如流动人口子女爱心学校、“4050”志愿服务队、老年人爱心学校、白领子女爱心学校、盲人志愿者服务队等。

与此同时,各个爱心学校又推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课程和班级。师大新村爱心学校开设的语言教学,安排了法、日、英等多种语言课程;犹他科技学院爱心学校还加入了人际交往、管好口袋里的零用钱等实用性强的课程;五里桥爱心学校推出了“4567暑期电脑班”,所谓“4567”就是指面向社区中40—70岁的中老年人。

102所爱心学校的陆续开学,中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波折。曲阳街道玉田居委会因为面临动迁,原先的爱心学校教学场地无法使用,于是大学生把学员集中在一棵大树下建起了“天然”课堂。已连续办了两年的莘松一村爱心学校因居委会负责人生病“险些夭折”,爱心学校的教员们做好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在西环新村开设新的教学点;一方面积极和莘松一村联系。最后,他们居然办成了2所爱心学校,于是形象地把这次行动形容成“把我们的爱心乘以2”。

爱心营造欢乐时光

爱心学校传递给学员的不仅是爱心,更有知识和快乐。早在今年的爱心学校开学前,已有好几位居民来电表示想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爱心学校。一些孩子平时不爱上学,但在爱心学校却争着上课,甚至还“抢起”了老师。研究生黄春辉在去给四年级学生上课的途中被20多个一年级学生团团围住,无奈之下他只好把一、四年级的课对调,给一年级学生上起了“下棋课”。

和孩子们一样,中老年朋友也喜欢上了爱心学校的课程。五里桥爱心学校“4567暑期电脑班”里的几位老人,学会上网后就像孩子得到了心爱玩具一样欣喜万分。这些学员有的使用鼠标浏览网上新闻,有的从网上下载软件,有些中年学员还学会了用电脑查阅股票行情并操作股票交易,做到了学以致用。他们称赞教员“比自己家里的孩子还要细心和耐心”。

爱心学校只有2周的课程,学员们都觉得愉快的时光过得太快了。南汇书院爱心学校毕业典礼结束后,大部分学员都已经回家,一名平时很调皮的学员却留了下来,他拿起了扫帚静静地、专心地打扫起教员办公室……正如阳光爱心学校的学员张舒奕所说:“我是一条小鱼,阳光爱心学校里的老师为我增添了一条小尾巴,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爱心学校的大学生教员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他们的宗旨:“献大学生一片爱心,给孩子一片关心,让家长放心。”

在奉献中学习成长

爱心学校活动对大学生来说既是奉献,又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锻炼。长兴坊爱心学校的教员李潇潇第一次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的眼睛充满童真和渴望时,感到心灵被一种透明的真诚打动了。紫薇苑爱心学校的教员陈雄说,在与老年学员的交流中,老人的经验让自己受益不少。杨浦延吉爱心学校教员刘希尔认为,整个办学过程让大学生明白了创业的艰辛,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辛苦,体会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上海师大的学生十分珍惜在爱心学校的锻炼机会,他们放弃了在家休息的机会,在烈日下到处奔波。凯祥爱心学校的校长李桃刚家在外地,今年暑假选择留在学校参加爱心学校活动,心甘情愿住在学生宿舍战高温。还有不少学生放弃了打工赚钱的机会,自己“倒贴”车钱去爱心学校上课,去崇明授课的学生仅往返一次交通费就要60多元。

通过在爱心学校上课,上海师大的学生对教育本身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几个孩子在一次拼图课上遇到了困难,便向老师求助:“老师帮我拼一下!”这时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是教我们怎么做的,并不是帮我们怎么做的。”当时连老师都一下子愣住了,自己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位教员在上完课后这样写道:“课堂上,每个孩子都那样聚精会神地听着,小调皮成了乖孩子,那一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对孩子心灵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正如蒋威宜老师所言,通过爱心学校的活动,成长的不仅仅是听课的学员,大学生们虽然付出很多,但得到的更多。“通过实践他们了解了国情,体察了民情,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也正如一位大学生所言:“这是人生最精彩的经历之一,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爱心学校 爱心花絮(莫颖怡 何连弟)

被当成“搞诈骗的”

几年前爱心学校刚进入松江时,沈晓峰等学生在街上摆摊招募学员。当地民警以为他们“乱设摊”并利用“办学”来“乱收费”,不相信“还有人无偿上课”—“爱心学校”的老师居然被当成了“搞诈骗的”而被送进了派出所。最后问题终于搞清楚了,几位民警非常感动,他们还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爱心学校学习。

“救课”如“救火”

在全市“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开展期间,石泉社区学校的两位老师因为有事不能来上课,石泉爱心学校马上抽调了电脑教员前去“救火”—代上了上下午各一节的“百万家庭网上行”课程,加上原先就安排好的电脑课程,这位“小老师”当天在讲台上整整站了8个小时。

祖孙同堂学习

五里桥爱心学校有一对“祖孙同学”。爷爷已经80多岁了,孙女只有7岁,但两个人都在这里学习电脑。小孙女说,以前爷爷也很爱学习,但都是在外面进修,这次和爷爷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还是第一次。一老一少一起上课,其乐融融。

“老师”的老师

7月9日,上海师大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万樑和分团委书记高文来到闵行西环居委爱心学校,作为特邀教员的陈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儿童画教学课,而高老师也上了一堂少儿英语课。“老师”的老师亲自上阵,让教员、学员感动不已。

“让爱进行到底”

上海师大城旅学院学生杨艳在校期间曾多次参加上海儿童福利院的爱心学校工作。去年毕业后,她毅然应聘到福利院工作,虽然这份职业工作时间要比普通学校长,工作内容也更琐碎,但一份不变的信念始终激励着她:“让我的爱伴随着孩子们,让我的爱进行到底。”

《新闻午报》2004年8月30日

大学生做老师,爱心学校进社区(张辉)—中学生文化教育凸现新亮点

这几天,马上要升初一的顾心怡特别开心:暑期中,国际青年成就组织中国部把爱心学校办进了自己居住的小区,这不仅能在家门口免费听取大学生“老师”讲解的“实用礼仪”、“我们的未来”、“智力大挑战”等生动有趣课程内容,还可通过快乐的游戏学到不少新知识,领悟一些道理。

和顾心怡同样开心的不仅仅是一起来听课的社区中的中学生,还有为他们授课的大学生“老师”。国际青年成就组织中国部志愿者教师、上海师大学生朱文静介绍说,2001年3月国际青年成就组织中国部在北京、上海和香港地区建立办公室后,就与学校广泛进行合作,培训志愿者教师,实施有关课程与项目,但与社区联手办班还是“破天荒”第一家。

这些大学生认为,能以爱心学校的形式,为社区中的中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既起到了关怀未成年人成长、尽社会责任的效果,又能使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得到锻炼,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初二学生姜韵兴奋地说,以前对市场经济、国际视野、资源紧缩、团队精神的概念一点都不懂,现在通过大学生“老师”的教导和有趣的游戏,对这些词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不少参加学习的中学生的父母也认为,在暑假期间,孩子们在社区中的爱心学校学习,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创造心和独立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好处。在教师的鼓励下,听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常常缠住老师提问题,就是下课休息也不放过。

上钢社区教育文化中心负责人朱琪见爱心学校在社区中有如此好的影响力和效果,更坚定了与国际青年成就组织联手办学的信心和决心。她告诉记者,以后暑、寒假期间要组织得更早些、更充分些,要让更多社区的中学生到爱心学校来听课。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17日第3版

上海师范大学十年培育爱心学校(沈祖芸)—思想道德在服务社会中升华

翻阅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档案材料,记者的内心不断涌起一阵阵感动。“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以“给青少年和社会弱势群体一份关注和关心”为宗旨的爱心学校开办一年容易,难的是一办就是十年,而且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在不断开拓与创新。更难能可贵的是,爱心学校十年,大学生们用实践证明,道德品质好不好、思想素质高不高并不是放在嘴上说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无论是国定假还是寒暑假,上海的许多街道居委会都活跃着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忙碌的身影。在为北站街道近百位贫困家庭孩子开设的爱心学校里,记者看到,大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英语童话剧。孩子们说:“只要一放假我们就会来这里学习,很开心的。以后我们长大也要向哥哥姐姐那样当老师。”

在五里桥街道,大学生们为4050名待岗人员办起了爱心学校,教授计算机、英语、艺术等课程。一位正在学习上网的王阿姨告诉记者:“我们都快50岁了,出来学习是需要勇气的,而这些孩子给了我们力量,他们不厌其烦地讲解让我们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他们可真好!”

说起爱心学校,该校党委书记林樟杰回忆说,1994年,14位上海师大学生为解决劳动模范的后顾之忧,发挥所学之长,主动组织起34位劳模子女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和参观实践活动。1995年,一种以帮助中小学生提升素质、过有意义的假期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形式,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今天,大学生爱心学校的内涵已发展成为利用节假日,面向青少年学生、老年人、居委会干部以及4050名待岗人员而开办的社区学校。

十年间,大学生们为中小学生上素质拓展课、帮弱智儿童进行心理调适、与退休老人琴棋书画、教下岗工人一技之长,人们对这支身着“爱心”字样T恤衫、胸佩统一上岗证的大学生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喜爱。

十年间,爱心学校办学点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从市区延伸到郊县,如今又从上海辐射到江苏、浙江、山东、福建、陕西、重庆等8个省市,形成了“爱心连锁”的规模效应。

十年间,上海师大累计举办爱心学校542所,参与工作的大学生达8464人,服务对象从年龄最小的5岁学龄前儿童到最大的106岁耄耋老人,累计人数达49537名。教学内容也从原先的三四门学科发展到与社会工种、岗位技能相关联的几十门课程。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的背后所反映出的是学校正确的人才观和办学观。据介绍,学校始终坚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双向运作模式,以“自主管理、合理组队”为原则开展活动,并力求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实地考察、联系街道、落实场地到排定开学时间;从分发学员报名表到制定课程菜单、统计家长和社区反馈意见表;从备课、上课到策划汇报演出,全程均由大学生自己完成,而学校则开展有序长效的指导和培训。每年3月开始,学校着手进行系统规范的筹备工作,在学期结束时对志愿者考核,召开表彰会。

一位学生校长说得好:“办爱心学校看似儿时玩的‘过家家’,其实不然。我们就像白手起家的经营者,面临着生源、经费、拓展等诸多问题,条件虽然艰苦,但凭着内心执著的爱心,我们获得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历。而且我们在实践中,社会的教育、同伴间的教育,都让我们终身受益。”

十年过去了,爱心学校的服务面在扩大,服务群在增加,爱心接力棒在一届届地传递着。上海师大党委书记林樟杰告诉记者,令学校感到欣慰的是,在上海构筑学习型城市的进程中,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正越来越发挥其作用,这既体现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更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了能力、品格、知识、素养,进而拥有了一份为社会服务的崇高理想。

《新民晚报》2005年3月18日

爱心学校今天下午开课(曹奕)

病魔肆虐,阻断了14岁少年的求学路。昨晚,他渴望读书的心愿一经媒体披露,上海师大师生就连夜行动—爱心学校今天下午开课。

一跤摔成“瓷娃娃”

昨晚7时,东方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母亲为让病儿上学向社会求助的新闻,牵动人心。

14岁的相菁辉是不幸的孩子。1997年春,眼看到了上学年龄,不料一个跟头摔破了肝脏。命是保住了,但医院却诊断孩子得了恶性肝血管肉瘤。

癌细胞缠身的小菁辉成了“瓷娃娃”,稍有摔磕就大出血。更可怕的是,恶性肿瘤不断在体内滋生,八年过去,他住了38回医院,开了6次大刀。

小菁辉与上学无缘。可八年来,他求学的梦从未熄灭。在妈妈帮助下,卧病在床的他自学了小学的语数课程。

为儿求学奔波苦

每当听到孩子朗朗不断的读书声,看着他孜孜以求的认真劲,妈妈刘明总备感心酸—孩子的未来该怎么办?

刘明多方奔走,联系了不少初中,可哪所学校愿接收从未上过一天小学的菁辉呢?

刘明说,八年来,为给孩子治病,全家花了50余万元,背了大笔债。而四年前,她又失了业,一家生活全仗丈夫的工资。为此,夫妻俩不得不长期分开,一个在市郊工作挣钱,一个在浦东娘家照料孩子。

这位坚强的母亲说,实在是万般无奈,才向社会求援,因为儿子太渴望上学了。

关爱立刻到心头

昨天深夜,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意外电话,让母子俩快乐得心都要飞起来。她无论如何想不到,母子俩的苦恼刚经媒体披露不过4小时,关爱就这么快地到来了。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蒋威宜看罢电视,当即询问校团委:“这样渴望上学的孩子,我们师大人能帮着圆梦吗?”

上海师大学子和她想到了一起。团委书记孙勇连夜致电浦东,详细询问了菁辉自学的情况。当夜,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便闻讯赶到团委,竞相请缨相援。同学们说:“我们是未来的老师,让我们先为小菁辉开办一所只有一个学生的家庭学校吧。”

就在今天早晨,记者获悉,一个涵盖各科的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志愿团已组建完毕。下午,首批4人小组就将赶赴浦东,为小菁辉开讲第一课。同学们说:“我们一定尽心尽力地辅导,让他早日以合格的成绩跨进初中的校园!”

《新民晚报》2005年7月29日

涉外保姆学上海知识(张骞)—上海师大爱心学校首推沪语课

“你衣服穿得老好看,我也要穿得好看是伐?”近日,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沪语班在程桥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讲,15位涉外保姆在和上海师大欧商学院大学生讲师的互动游戏中上了第一节课,这批学员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

程桥爱心学校校长、上海师大2002级经济系何筱卿告诉记者,程家桥地区聚集着大量外国居民,因此涉外保姆较多。去年爱心学校首次针对涉外保姆开办了英语课和法语课,反响很好。今年,学校尝试推出了沪语课,课程紧紧围绕“上海知多少”主题展开。分别是:方言知多少、RAP知多少、文化知多少、网站知多少、特色知多少等7个项目。

“这个课程很有意思,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还认识了不少同行。”英文名字叫Jane的王阿姨是上海人,从最初的法语班她就一直在这里上课,一方面课堂气氛很轻松,没有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老师很活泼,和她们一起交流不用担心有代沟。

《解放日报》2006年7月10日

上海师大爱心学校亮相港澳(徐敏)

记者昨天从上海师大获悉,暑假里该校3000多名学生冒着酷暑,在本市各区县及部分外省市的130余所爱心学校里,为近万名学员授课,学员以中小学生为主,还有老年人。爱心学校是上海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大品牌,假期开放,义务服务,坚持十余年,一届届学生薪火相传,不断拓展办学范围。今年暑假,爱心学校首次在港澳地区亮相。

从三、四月份起,上海师大就开始爱心学校的准备工作,招募、培训志愿者,进行布点工作和制定教学大纲。各校规模有大有小,但都很正规,由大学生担任校长、教导主任、教员等职位。根据各办学点需求,爱心学校暑期办学时间短则三个星期,长则达整整两个月。有了前几年名声的积累,不少社区慕名而来要求办班。

上海师大旅游学院大一学生马琬琳来自香港地区,她觉得爱心学校的服务理念很好,这次回香港过暑假,决定在那里也办一个“连锁”学校。她招募中学同学、朋友等担任教员,除兴趣类课程外,还设计了学说普通话、介绍大陆风土人情等特色课程。由20多名香港小学生参加的第一个班已经开班了。音乐学院学生詹咏琴来自澳门地区,日前在澳门开办了爱心学校,以合唱、音乐基本知识方面课程为特色。

各爱心学校根据学员需求,结合大学生专业特长,开出特色课程和班级。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变得生动亲切?大学生为孩子们讲中华英雄小故事,组织他们开展革命电影配音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的班,专门设计了安全教育课程,请民警来讲课;宜川街道老年班,学生们教老人如何上网;徐汇区老年福利院里,音乐学院学生组建起戏曲班、合唱团。今年暑假,爱心学校拓展了一个新的办学点—少年教养所,学生们设计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课程,组织学员看录像、开座谈会。

大学生们十分珍惜在爱心学校的锻炼机会。他们在烈日下到处奔波,心甘情愿住在学生宿舍里战高温。还有不少学生放弃了打工赚钱的机会,自己“倒贴”车钱去爱心学校上课。

《新民晚报》2006年8月21日

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开到新疆(钱滢瓅)

一块抹布当黑板擦,一张课桌作讲台,一盒长短不一的粉笔头,组成了老师上课的全部装备。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日前在新疆库车三中“开张”了。9名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志愿者跨越5000多公里,为25名新疆中学生带去了生动有趣的课程。

爱心学校是上海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大品牌,假期开放,义务服务,已经坚持了十余年。今年暑假,上海师大3000多名学生冒着酷暑,在本市各区县及部分外省市开设了130余所爱心学校,今年也是头一回有上海学生走进新疆做爱心学校的小老师,同学们都为此感到骄傲。

大学生志愿者给新疆当地孩子开设了地理、趣味数学、物理实验、英语口语、团队训练、手工制作等课程。数学师范专业的大二学生余曼教孩子们做中国结,利落的手工、漂亮的成果把孩子们吸引住了。“这是我第一次编东西,以前我连折飞机都不会。”一个叫何俐的小朋友兴奋地说。

在课余时间,志愿者还常常自发地来到学生的家里。唐开胜、唐烨是一对特殊的兄妹,他们家住在离学校100多公里外的农场。为了上学,年仅13岁的兄妹俩不得不离开父母在外租房子“相依为命”。走进这对兄妹的家,屋里灯光昏暗、四壁油腻、家具简陋、门窗残破,可是他们的书桌却堆满了书。志愿者到访当天,他们破例开了一顿小荤—辣椒炒肉片,平时他们只吃素。“早上一边读英语一边烧饭是件很开心的事”,哥哥说。

临回上海前,当地孩子折了一个个写满祝福的千纸鹤,送给小老师们。“没有想到,在我们即将走进候车室时,竟然有学生自发前来为我们送行。看到他们骑着自行车追赶我们,只希望和我们再作最后一次道别,真的有股冲动再留下点什么,哪怕再教一天的课,哪怕再和他们作一次交流。”一个队员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

《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16日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十二年不变的爱心传递(龚瑜)

有这样一所学校,它在全国各大城市130个社区和街道落地开花,近有江苏、浙江、上海,远至山东、新疆,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到2005年止,约有13500名大学生担任它的校长和教员,服务人数近7万名,最小的学员只有4岁,最年长的学员是106岁的老寿星—这所学校的名字叫作“爱心学校”。

爱心学校源于上海师范大学的一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994年暑假创办之初,它只是校团委在上海师大校园内举办的一个劳模子女夏令营。1995年,上海地区就出现了10个类似的中小学生暑期学习班,它免费向社区开放,成为孩子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假期的场所,这一年它被正式命名为爱心学校。其办校理念是“三心”: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

举办爱心学校是上海师大学生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的方式,校团委副书记张益告诉记者,每年进校的新生中就有70%—80%报名参加爱心学校,从大一做教员干起,不少升上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能够担负起校长的职责了。

而更多的学生放弃了假期出游、充电或打工的机会,默默奉献给了爱心学校。他们虽然付出了很多,但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更多。

旅游学院的杨艳就是被爱心学校改变命运的学生之一,1999年她就成为儿童福利院爱心学校的教员,几年义教的经历让她与孩子们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毕业后她选择到儿福院从事孤残儿童工作。在爱心学校里,她和孤残儿童们一起玩耍,给他们上课。工作在照料孩子的第一线,杨艳感受到保育员的艰辛,更体会到给孩子传授知识的快乐。

现任儿福院团委书记的杨艳说:“一批批爱心学校的上海师大学生毕业、一批批新入学的大学生又补充进去,人员在变,不变的是爱心的传递。”

每一个爱心学校对于教员和学员来说都是与众不同的,它们有的是为孩子培养书画兴趣而设,有的为学生辅导功课,有的是教授下岗工人再就业技术,还有的为退休老人讲解养生保健知识。

其中有一所特殊的学校,它只有1位学员,却有8名教员。相菁辉的童年几乎是在病房和手术室里度过的,虚弱的身体使他无法正常入学,尽管在家自学了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课程,相菁辉的语文和英语基础都很弱。得知这个消息,上海师大8名学生在短短1天内成立了1所特殊的爱心学校—“相菁辉同学爱心接力小组”,专门为因患病而失学的14岁男孩相菁辉一人而设。从同学们保存至今的照片上看到,相菁辉被大学生们环绕着,胖嘟嘟的脸上充满是灿烂的笑容。

爱心学校把爱心洒播到孩子们的心灵,当孩子们长大,他们也加入了传递爱心的行列。1999年担任爱心学校教员的杨赟在1995—1998年就是爱心学校的志愿者。高中三年,杨赟听说社区来了一些大学生做义务教育,就志愿帮忙:写会标、组织会场、当“兼职”小老师……看到大学生哥哥姐姐对爱心学校的投入和热诚,他在报考大学的志愿书上坚定写下了“上海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

大学第一年,杨赟就从一名志愿者转变为一名组织者和教员,他开始懂得爱心学校并非完全建立在一腔热情之上,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要延续半年左右—从每年2月开始准备教学方案,3月组织招收教员,四月、五月进行培训,6月进入最后筹备,到7月才能开办学校。

毕业后担任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辅导员的杨赟这两年也没闲着,他继续筹备组织着学院的爱心学校,一年也没落下。从高中生志愿者,到大学生教员,直至辅导员组织者,杨赟的爱心学校经历已经整整12年。“12年来,我是伴随着爱心学校一起成长的,它帮助过我的学业,也改变了我对人生的选择。”

说起爱心学校的故事,整整一本书也说不完,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平凡又动人,每一所爱心学校都是那么特别:高墙内的爱心学校、工读生爱心学校、家政女工爱心学校、网上爱心学校、助盲爱心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爱心学校、村妇计算机爱心学校……

而它的学员也被深深感染,阳光爱心学校的张舒奕小朋友称自己是“一条小鱼”,爱心学校的老师为他“增添了条尾巴”,让他“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已有三年爱心学校“学历”的老学员李一菲同学非常自豪地说:“在爱心学校,可以学到本领,又可以学到好品质,特别是让自己也拥有了一颗美好的爱心。”

学员家长也写来感谢信:“爱心学校让陌生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希望爱心学校永远办下去。”

办一所爱心学校不难,难的是坚持了十三年,上海师大新闻中心主任李希萌如是说。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爱心学校连续办到第十三个年头呢?

“因为爱心学校在社会上倡导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营造了一种人人学习的气氛,体现了公平的办学理念,填补了青少年假期教育的空白,同时开辟了大学生培养的新途径,也塑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优秀品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蒋威宜说,这六大方面正是爱心学校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得到高度社会评价的内因。

《人民日报》2007年1月18日

真情服务 无私奉献(王有佳)—记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

1月5日,“尽一份孝心、献一份爱心、送一份关心、持一份耐心、留一份恒心”—上海师范大学冬日“五心”暖人心学子帮困关爱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坚持了12年的爱心学校也同时开班,爱心志愿者们又将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为人们送去温暖。

上海师大爱心学校成立于1995年。十二年来,“爱心学校”的办学点已经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从市区延伸到郊县,从上海辐射到江苏、浙江、山东、福建、香港、澳门等10多个省市和地区。共设立办学点864所,参与这项活动的大学生达到17550人,受惠学员8.1万人。

在上海师大“2006年爱心学校分布图”上,一个个红色的学校标记形成了一条“爱心锁链”。它代表了爱心学校的办学宗旨:“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

规范管理,将素质拓展融入社会实践

十二年前,14位上海师大学生为解决劳动模范的后顾之忧,主动组织34位劳模子女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和参观实践活动。随后,一种以帮助中小学生提升素质、过有意义的假期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形式,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

为办好爱心学校,每年3月,上海师大就开始为暑期班做准备工作。在大学生自愿报名后,校团委和各学院团委分别组织面试并安排培训,再进行上岗前试讲,对合格者颁发上岗证书。上海师大还出台了《爱心学校考核标准》、《爱心学校校长考核标准》等相关制度,将实践业绩和素质拓展认证挂钩,将现代人事管理考核理念融入社会实践中。

时至今日,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内涵已发展成为利用节假日,面向青少年学生、老年人、居委会干部以及“4050”待岗人员而开办的社区学校。十二年间,大学生们为中小学生上素质拓展课、帮智障儿童进行心理调适、教下岗工人一技之长,人们对这支身着“爱心”字样T恤衫、胸佩统一上岗证的大学生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喜爱。

从学龄前儿童到耄耋老人,爱心学校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

在爱心学校分布图上,有一所设在高墙内的特殊学校。当时,一群刚刚跨入大学校园的法律系学子筹划开展“关注高墙内的同龄人”系列活动。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一支14人的帮教队伍走进了位于青浦的少教所。大学生们与所里的部分帮教对象签订了帮教协议,通过面对面的谈心、日常书信往来和体育运动等多种形式,走近迷途少年的心灵,指导他们重新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而在欧洲文化与商务学院设立的程家桥街道爱心学校里,班里的学生都是四十开外的家政女工。原来,程家桥地区居住着许多外国居民,家政女工由于语言障碍,与外国居民存在着许多隔阂。出于这些考虑,学院学生主动与街道洽谈,开设了这个家政女工外语班,拉近了她们和服务对象的距离。

还有网上爱心学校、助盲爱心学校、流动人口爱心学校、出租车司机爱心学校等,从学龄前儿童到耄耋老人,每个年龄段都有爱心学校的学员。家住田林新苑的韩奶奶说:“爱心学校让陌生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

把爱进行到底,奉献的同时收获更多

在自觉参与奉献爱心的活动中,学生们也在不断受到磨炼,增长才干。

上海的七八月骄阳似火、暑气逼人,而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志愿者们则挥汗如雨地奔走在大街小巷,嗓音沙哑地忙碌于三尺讲台。这些“爱心使者”心中深深牵挂的是爱心学校,心中想的是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回报社会。

在最近一次对参加爱心学校的200名大学生的调研中,当被问到“为什么参加爱心学校”时,有90%的同学回答“为了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并且锻炼自我的能力”。而当问到“参加爱心学校后的感受”时,60%的大学生感受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辛,同时认为苦中有乐。生环学院的一位同学描述道:“在办学活动的最后一天,我收到了一位小学员自己做的手工作品,喜悦顿时爬上了我的眉梢,那种欣喜是我人生少有的感动。”

大学生们虽然付出很多,但得到的更多。旅游学院的杨艳就是这样的一位学生,她多次参加爱心学校的工作,几年义教的经历让她渐渐与孩子们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毕业后毅然应聘到儿福院从事儿童工作。她说,通过爱心学校的实践,“我培养了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我要让我的爱伴随着孩子们,我要将爱进行到底”。

《光明日报》2007年1月18日

开办十二载学员超八万 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爱心无限

(曹继军)

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寒假,上海师范大学2000多名学子将会放弃休息,投入爱心学校的活动中,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真情。

爱心学校是上海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项目,假期开放,义务服务。这个诞生于1994年的假期学校,经过上海师大学子12年的培育,已经成为该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奉献社会的品牌活动。

1994年暑假,上海师大的学生们看到上海的建设功臣们为了工作而顾不上自己孩子的学习,于是萌生了“为奉献者奉献”的想法,为劳模子女们举办了一个类似于夏令营的暑期学习班—这便是爱心学校的起始。第二年,爱心学校的服务对象扩展到普通百姓的子女,从1个发展为10个,以后逐年扩展……爱心学校创办12年来,共举办爱心学校864所,参与这项工作的上海师大学生17550人,招收学员81000人。

当年的星星之火,如今已越烧越旺。在一张“2006年爱心学校分布图”上,记者看到了一个个红色的爱心学校标记:最南边的是香港爱心学校,最西北边的是新疆爱心学校,少数民族特色最浓的有云南爱心学校,革命传统特色最鲜明的有延安爱心学校,还有“薪火长征路”长征小队在四川开设的小金爱心学校……“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旗帜不但已遍布上海19个区县,还传送到全国10多个省市。

爱心学校的举办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们的“爱心”。虽然爱心学校在每年的暑假时举办,但前期工作从当年3月就要启动:在学生自愿报名后,校团委和各学院团委要组织面试并安排培训,再进行上岗前试讲,对合格者颁发上岗证书;接着进行爱心学校的布点,由大学生志愿者到社区联系办学事宜,包括选择办学点和招募学员;最后制定教学大纲和工作计划,对办学目标、课程安排、教学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划。

暑假里中小学生的学习问题是家长们最为烦心的问题之一,而爱心学校的举办不仅使学生们的暑期管理有了保障,而且为学生们补习了知识,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近年来爱心学校招收的学员面拓展到弱势群体,如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单亲家庭子女、民工子女、4050人员、下岗职工等;又拓展到功臣等需要帮助的群体,如建设功臣子女、医护人员子女、在沪外国友人子女和部队家属等。

在服务和贡献社会的过程中,爱心学校也使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在最近一次对参加爱心学校的志愿者的调研中,当被问到“为什么参加爱心学校”时,有90%的同学回答“为了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并且锻炼自我的能力”。而当问到“参加爱心学校后的感受”时,60%的大学生感受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辛,同时认为很有收获。一位大学生在“小结”中坦言:通过爱心学校领会到“要教好学生,必须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这将是我以后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动力”。

爱心学校创办12年来,还在校外带动起一批热心为社会服务的人。一位街道干部说:“大学生们播下了‘爱心’的种子,并用心去浇灌、培植,‘爱心’开始传播蔓延了……许多街道干部和居委会阿姨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方便,离休干部给爱心学校的学员讲战斗故事,摄影师义务承担了学校所有的摄影工作……爱在不断延续。”

《今日上海》杂志2007年第1期

上海师范大学创办爱心学校十二年(范如娟)

十二年前的那个暑假,上海师大的学生们看到上海的建设功臣们为了工作而顾不上自己孩子的学习,由此萌生出“为奉献者奉献”的想法,为劳模子女们举办了一个类似于夏令营的暑期学习班—这便是爱心学校的雏形。第二年,爱心学校的服务对象扩展到普通百姓的子女,校所从1个发展为10个,以后逐年扩展……成为上海师大的学生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奉献社会,同时也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的一种志愿者活动形式。自创办爱心学校12年来,上海师大参与这项工作的大学生17550人,招收学员81000人,爱心学校共举办864所,办学点覆盖了上海的所有区县,并延伸到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福建、山西、陕西、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新疆、香港、澳门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

经过十二年的磨砺,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已成为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优秀品牌。

书写在旗帜上的“三心”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把“三心”办学宗旨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就是—“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

爱心学校的举办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们的“爱心”。大学生参加爱心学校工作完全是自愿的和义务的。虽然爱心学校是在每年的暑假时举办的,但前期工作在当年的3月份就开始了。首先是招募并培训志愿者,在大学生自愿报名后,校团委和各学院团委要组织面试并安排培训,再进行上岗前试讲,对合格者颁发上岗证书。其次是进行爱心学校的布点,由大学生志愿者到社区联系办学事宜,包括选择办学点和招募学员等。再次是制定教学大纲和工作计划,要对办学目标、课程安排、经费预算、教学管理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划。

在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之后进入办学阶段。爱心学校的开办时间为每年的七八月份(近来部分爱心学校还拓展了寒假班和周末班);采用半天或全日制授课方式,有的早晚还安排一些活动,如晨读、晨练和晚会等,还组织一些为敬老院做好事等社会实践活动。每期爱心学校开办后都要进行总结、交流和表彰。上海师范大学还要组织爱心学校巡讲团要各学院宣讲,弘扬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先进的办学经验。

爱心学校把“关心”送给广大中小学生和需要帮助的群体。暑假里中小学生的学习问题是家长们最为烦心的问题之一,而爱心学校的举办不仅使学生们的暑期管理有了保障,而且为学生们补习了知识,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近年来爱心学校招收的学员面拓展到弱势群体,如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单亲家庭子女、民工子女、“4050”人员、下岗职工等;又拓展到功臣等需要帮助的群体,如建设功臣子女、医护人员子女、在沪外国友人子女和部队家属等。爱心学校在课程的开设上种类多样,同样体现了对各群体的细致周到的“关心”,有孩子们喜欢的外语、军事、动漫、趣味数学、快乐鼠标等课程,有老年人喜欢的健身体操、心理测试、插花艺术、摄影艺术等,有受到再就业人员欢迎的礼仪公关和电脑上网等,课程内容根据需要不断拓展。

爱心学校创办12年来培养并带动起一大批热心为社会服务的人,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们以自己的无私奉献温暖了一方社区,弘扬了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这对社区居民的影响是现实而具体的,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有力的促进。爱心学校开办以来收到了数百封来自学生、家长和社区干部的感谢信和表扬信。田林新苑的一位韩奶奶说:“爱心学校让陌生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希望将爱心学校永远办下去。”已有三年爱心学校“学历”的李一菲同学说:“在爱心学校可以学到知识和本领,又可以学到好品质和精神,特别是可以让自己也拥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松江爱心学校一位同学的祖父柴林书说:“我们不知如何感谢上海师大的同学们……正是他们用真情和爱心给了我们家长一份安心,同时也给我们在无形中上了生动的一课。”曾任松江爱心学校校长的沈雪峰在一篇《传承之爱,如此之美》的文章中写道:“大学生们播下了‘爱心’的种子,并用心去浇灌、培植,‘爱心’开始传播蔓延了……许多街道干部和居委会阿姨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方便,离休干部给爱心学校的学员讲战斗故事,摄影师义务承担了学校所有的摄影工作。在这个社会上,人们希望给予你爱,也希望你给予他们爱,爱在不断延续。”

服务社会和锻炼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发生了两个重大转变:一是从单纯地做学问本身转变为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二是从依附于社会转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社会服务已经成为高校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是指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依托,利用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为社会服务。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爱心学校正是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服务。爱心学校的举办不仅体现了高校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而且使一大批有爱心有才华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上海的七八月份骄阳似火、暑气逼人,而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志愿者们则挥汗如雨地奔走在大街小巷,不辞辛劳地忙碌于三尺讲台,谁能不因此而深受感动?难得一个暑假,大学生完全可以在家休息,或外出旅游,或打工挣钱,或抓紧时间“充电”,但他们都一一放弃了,却情有独钟地服务于爱心学校,且分文不取。有的学生每日往返于家和办学点,仅路上就得花四五个小时;不少同学自己贴了路费去教课,尤其是往返崇明的大学生一次要贴几十元车钱;有的学生因过度劳累而生病了,有的学生因忙于教课而无法照顾生病的家人;有的办学点附近没有厕所,许多大学生口渴却不敢喝水……这些“爱心使者”们心中深深牵挂的是爱心学校,心中想的是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回报社会。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风貌,为高校对社会的服务增光添彩。

爱心学校的举办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相当积极和明显的作用。它给了大学生一个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提升了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认知,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培养了大学生的合作精神。

上海师大浦东新区爱心学校已坚持创办了整整11年,教育和磨砺了一届又一届未来的人民教师。在办学过程中,各种困难接踵而至:借场地,需要社会的支持;上街宣传,需要宣传工具;打印教学材料,需要经费……尽管困难多,但大学生们群策群力想办法,终于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也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他们苦练基本功:当教学内容生疏时,他们就反复地学习,直到理解内容才站上讲台为学生上课;当教学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时,他们就集体讨论改善教学方法,并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效果;当组织学生们在课余开展文艺活动时,他们还参与互动,师生同乐,在欢声和笑声里度过美好的时光。

上海师大旅游学院学工办的袁理锋说,每年爱心学校的社会效应与收获都是巨大的。首先得益的是大学生,他们得到了一次体验、一次尝试、一次锻炼。在最近的一次对参加爱心学校的200名大学生的调研中,当被问到“为什么参加爱心学校”时,有90%的同学回答“为了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并且锻炼自我的能力”。而当问到“参加爱心学校后的感受”时,60%的大学生感受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辛,同时认为苦中有乐。生环学院的一位同学描述:“在办学活动的最后一天,我收到了一位小学员自己做的手工作品,喜悦顿时爬上了我的眼梢,那种欣喜是我人生少有的感动。”沈静波同学在《爱心日记》中说:“今天是我20岁的生日。说真的,爱心学校的工作实在太忙,疲惫的我压根儿就忘了这个生日。可下课后打开手机,读到满满的生日祝福语,友谊和温馨充满了我的心房。”一位大学生在《小结》中坦言:“爱心学校对我的影响与作用是很大的。就自身而言,我受到了锻炼,教师不再是我想象中轻松与新鲜的职业,我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领悟到,要教好学生,必须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这将是我以后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动力。”

上海师大旅游学院的杨艳同学的经历颇有代表性。她大学二年级时第一次参加爱心学校工作。“首次站在讲台上,自己稚嫩得像个孩子,心里怯怯地有点发慌。可是,讲台下面孩子们那认真听课的眼神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勇气……每每和孩子们交流,他们的反应特别快,让你很有成就感。”几年义教的经历让她渐渐地产生了与孩子们难分难舍的感情,毕业后毅然应聘到儿童福利院从事孤残儿童工作。“进入福利院后,我发觉这里的孩子与我曾经教过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更需要照料,更需要无私的爱心。我想,我选择的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我要将爱进行到底。”现任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团委书记的杨艳说:“一批批参加过爱心学校的学生从上海师大毕业,又有一股股新生力量及时补充。对每一个曾经参加过这项活动的上海师大学子来说,这样的社会实践经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阅历和精神财富。”

高扬起爱的风帆

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已经十二岁了。当年的星星之火,如今已越烧越旺。2006年,上海师大共创办了132所爱心学校,遍布上海19个区县;“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旗帜不但已传送到内地10多个外省市,还首次传到了香港和澳门地区;共有41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当年的爱心学校活动,服务各类人群11500名。

在一张“2006年爱心学校分布图”上,记者看到了一个个红色的爱心学校标记:最南边的是香港爱心学校,最西北边的是新疆爱心学校,少数民族特色最浓的有云南爱心学校,革命传统特色最鲜明的有延安爱心学校,还有“薪火长征路”长征小队在四川开设的小金爱心学校……

2006年,爱心学校深入上海远郊和外省市农村办学。大学生们做新农村建设的促进者,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素质拓展课程,例如:兴趣外语、团队合作、灾难自救等。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各地爱心学校开设丰富多彩课程的图片。如:澳门爱心学校开设音乐课程,香港爱心学校开设“祖国语言知多少”课程,新疆爱心学校开设手工课,延安爱心学校开设趣味英语课,广西爱心学校开设舞蹈课,四川爱心学校开设爱心超市,还有车模课、书法课、美术课和游泳课等……在因陋就简的教室,在校外学习基地,在一些“特殊”的课堂上正上演着生动感人的爱心相拥的一幕幕。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仅有一个学员的爱心学校,可这位学员却拥有8位志愿者教师。14岁的相菁辉因患“肝脏血管肉瘤伴盆腔转移”从不曾进过一天课堂,而是在母亲的指导下学完了小学全部课程。两年前他的当工人的母亲向社会求援,希望帮孩子圆一圆继续求学的梦。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向这对母子伸出了援手,于是仅有一个学员的爱心学校诞生了。在一张图片上,一位年轻的女大学生正在埋头教孩子演算,而这名孩子的双眼中透出深深的渴望和陶醉。

这是一所设在高墙内的爱心学校—两年前,一群刚刚跨入大学校园才半年的法律系学子筹划开展一个主题为“关注高墙内的同龄人”的系列活动,系列活动之一便是在上海市少年教养所建一所“特殊”的爱心学校。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一支14人的帮教队伍走进了位于青浦的少教所。大学生们与所里的部分帮教对象签订了帮教协议,通过面对面的谈心、日常书信往来和体育运动等多种形式,指导迷途少年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融洽的气氛中,一扇扇封闭的心灵之门慢慢开启。

这是一所专收家政女学员的爱心学校—欧洲文化与商务学院程家桥街道爱心学校外语班,班里的学生都是四十开外的家政女工。程家桥地区聚居着大量的外国居民,必然需要许多家政服务员。他们之间有语言障碍吗?文化的生疏会产生隔阂吗?出于这些考虑,欧洲文化与商务学院的学生们主动与街道洽谈,于2004年7月开设了爱心学校家政女工外语班。

这是一所最边远的爱心学校—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爱心学校,创办于2004年。学校规模不大,班级不多,民族却不少,有维吾尔族、苗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民族学员欢聚一堂,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学校开设了音乐、绘画、舞蹈、体育、自然、英语和趣味数学等诸多课程,深受各民族学员的喜欢。由于上海师大的新疆籍学员不多,当地的大学生闻讯赶来与上海师大同学一起奉献爱心。

还有网上爱心学校、助盲爱心学校、流动人口爱心学校、计算机爱心学校、福利院老人爱心学校、出租车司机爱心学校、肯德基爱心学校、工读生爱心学校……“撒下爱的种子,让爱永恒。扬起爱的风帆,为爱歌唱。”在爱心学校校歌的奋进旋律中,当代大学生们的理想之舟正扬帆远航。

《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11日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播撒无限爱心(沈祖芸)

一张“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分布图”上,密密麻麻地注满了864个红色标记:最南边的是香港爱心学校,最西北边的是新疆爱心学校,少数民族特色最浓的是云南澜沧县爱心学校,革命传统特色最鲜明的是延安爱心学校,还有“薪火长征路”长征小队成员在四川开设的小金爱心学校……爱心学校的旗帜不但覆盖了上海所有19个区县,还延伸到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香港、澳门等10多个省市及特别行政区的130个社区。

据统计,十二年来,17000余名上海师大学生先后成为这些爱心学校的校长和教员,服务对象超过8万,其中最小的学员只有4岁,最年长的学员106岁,教学内容从最初的三四门学科发展到与社会工种、岗位技能相关联的几十门课程。爱心学校播撒着真情,传递着和谐,已成为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优秀品牌。

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蒋威宜告诉记者,当前高等教育正发生着两个重大转变:一是从单纯的塑造人本身转变为与社会的密切关联度加强;二是从依附于社会转变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社会服务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从这个角度看,爱心学校的举办不仅体现了高校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更使一大批有爱心、有才华的大学生志愿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成为能够担负责任与使命的一代。

1994年,14位上海师大学生为解决劳动模范的后顾之忧,发挥所学之长,主动组织起34位劳模子女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和参观实践活动。1995年,一种以帮助中小学生提升素质、过有意义的假期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形式,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今天,大学生爱心学校的内涵已发展成为利用节假,面向青少年学生、老年人、居委会干部以及“4050”待岗人员而开办的社区学校。

十二年来,上海师大的爱心学校以“爱”为主线,创办了一所所学校,也串起了既感动他人,也感动自己的一个个爱心故事。

这是一所仅有一个学员的爱心学校,却拥有8位大学生志愿者。14岁的相菁辉因患“肝脏血管肉瘤伴盆腔转移”从没进过一天课堂。两年前母亲向社会求援,希望帮孩子圆一圆求学的梦。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向这对母子伸出了援手,于是这所“特殊”的学校诞生了。

这是一所设在高墙内的爱心学校。两年前,一群刚刚跨入大学校园才半年的法律系学子筹划开展一个主题为“关注高墙内的同龄人”的系列活动,系列活动之一便是在上海市少年教养所建一所学校。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一支14人的帮教队伍走进了少教所。大学生们与所里的部分帮教对象签订了帮教协议,通过面对面的谈心、日常书信往来等多种形式,走进迷途少年的心灵,指导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一所最边远的爱心学校—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爱心学校,创办于2004年。学校规模不大,班级不多,民族却不少,有维吾尔族、苗族、哈萨克族、汉族等。上海师大的新疆籍学员在这所学校里开设了音乐、绘画、舞蹈、体育、自然、英语和趣味数学等诸多课程,深受各民族学员的喜欢。

还有不计其数的网上爱心学校、助盲爱心学校、流动人口爱心学校、计算机爱心学校、福利院老人爱心学校、出租车司机爱心学校、家政爱心学校……“撒下爱的种子,让爱永恒。扬起爱的风帆,为爱歌唱”,大学生们在自己创作的爱心学校校歌中扬帆远航。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的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体现大学办学理念的科学管理。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双向运作模式,以“自主管理、合理组队”为原则开展活动。从实地考察、联系街道、落实场地到排定开学时间;从分发学员报名表到制定课程菜单、统计家长和社区反馈意见表;从备课、上课到策划汇报演出,全程均由大学生自己完成。而学校则开展有序长效的指导和培训。

在服务和贡献社会的过程中,爱心学校使大学生志愿者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锻炼。最新一次调研显示,在回答“为什么参加爱心学校”时,有90%的同学认为“为了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并且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回答“参加爱心学校后的最大感受”时,60%的大学生感受了社会工作的艰辛和收获。

新浪网2008年7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o/2008-07-27/074514224189s.shtml

让充满欢乐的爱心学校“遍地开花”(彭薇)

这个暑假,对卢湾区56名外来务工者子女来说有些不一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20多名大学生和卢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老师一起,为这些孩子开办了“蓝天爱心学校”。孩子们满怀期待:“学校每天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前几天,小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一节有趣的化学实验课:备下PH试纸和自来水、番茄汁、茶水、雪碧、梨汁、葡萄汁、黄瓜汁七种实验液体,教孩子如何用PH试纸检验液体的酸碱。孩子们自己动手,用PH试纸蘸取液体,观察试纸颜色变化,记录相应PH值。从7月初起,周一到周五,爱心学校早上8时半到下午5时半开放,大学生们为孩子安排了趣味英语、手工制作、心理小游戏、创意绘画、情景小品等丰富活动。

爱心学校校长、上海师大大三学生曹昊音告诉记者,学校的理念是让孩子快乐地玩,在玩耍中增长知识和见识。学生们喜欢动手的活动,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课和做趣味思维题,如“9枚硬币,怎样移动其中一枚,使两边都有5枚?”“烧完一炷香需要60分钟,如果没有手表,不知道时间,要怎么烧才能让它正好烧45分钟?”……这些不同于平时学校课堂的趣味题,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一些文字游戏也受到学生欢迎,如“怎样让‘车’只多一笔,变成另外一个字?”“在‘只’字上加一笔,你能变成另一个字吗?”……丽园路第三小学二年级学生小罗兴奋地说:“没想到暑假还有这么好玩的东西,我们每天睁大眼睛,看小老师又有什么新招。”

有了爱心学校,许多外来务工者感激不已:平时总担心孩子出门乱跑,在外不安全,现在放心多了。卢湾青少年活动中心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免费午餐,每日两荤两素的套餐标准。中午休息时,大学生们还会教孩子们唱《北京欢迎你》等奥运歌曲,看科普小电影。每周,老师还会带学生出外游玩,如参观上海野生动物园、世博规划展,在青少年科技探索馆探寻科技小奥秘等。在野生动物园,很多孩子第一次看到稀有动物,高兴得蹦了起来。上海师大附属卢湾小学二年级学生卞思宝说:“我现在知道中国有哪三大动物国宝了,除了大熊猫和金丝猴,还有金毛羚牛。”

不少孩子享受到假期快乐,常会跑到老师跟前问:“老师,我们明年还想来,可以吗?”卢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部主任王海伟呼吁,希望更多的校外教育机构和社区都来关注假期中的孩子们、特别是外来务工者子女,让充满欢乐的爱心学校“遍地开花”。

《新民晚报》2008年8月5日

“80后”大学生办起暑期爱心学校(王瑜明)

今年暑假,上海师范大学的几名大学生走进三林世博功能区周家渡街道川新居民区,办了一个暑托班。这批“80后”大学生利用特长和专业知识,为社区武警营地的官兵和外来务工者子女补习文化知识,宣讲奥运、世博,组织防灾自救演练、传授文化礼仪,被那里的居民称作“上师大暑期爱心学校”。

7月上旬,浦东地区发生了多起儿童溺水身亡事件,川新居民区里恰巧有一条川杨河,为此,大学生特地开设了一堂生命自救课程,从理论到自救实例,介绍了河流潜在的漩涡流、心脏复苏,伤口抱扎等知识。诗文课上,大学生讲解了文天祥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正气歌》等,引导学员对“正气”的理解展开讨论。

作为世博地区之一,与人交流能力、英语口语能力很重要。为此,爱心学校中还举办了“趣味英口”活动。让大家从“哑巴英语”中解放出来,变得敢于开口,乐于开口。针对地区特点,上海师大的学生们还安排了奥运世博小常识、交通指路、景点介绍、宾馆住宿等几大主题,通过英语小品的排演,让学员运用英语,向社区老年人推广。

东方网2010年7月24日

“暑期爱心课堂”开进民工子弟学校(张圆)

“这几天我过得真开心!”福祉小学学生袁淑君这几天在学校里“玩疯了”,一会打少年拳,一会玩英语游戏,还和同学们排演起了小品……

福祉小学里有大量的民工子弟学生,他们的父母们忙着打工,无暇照顾他们,也没有多余的闲钱给他们参加夏令营、暑期班,这些民工子弟学生的暑假生活,往往单调乏味,有时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而这个暑假,袁淑君和她的同学们的假期生活,却并不单调乏味。7月 19日至22日,“安利爱心手牵手·阳光计划暑期爱心课堂”开到了他们的学校,给他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

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为了能让民工子弟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享受乐趣,安利志愿者、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志愿者们,在设计课程时便颇费心思—将班级代号命名为“柠檬”、“西瓜”、“菠萝”、“蓝莓”……还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供孩子们选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武术班、展示无穷想象力的绘画班、当下热门的英语班。

7月22日上午,“柠檬班”的同学们用英语玩起了互动游戏;“菠萝班”的“少年拳”打得有板有眼;“西瓜班”的孩子展示着自己最满意的画作,笔触稚嫩却也色彩斑斓;“樱桃班”将这几天从警官叔叔那里学到的安全防范知识排成了小品……

解放牛网2011年7月22日http://www.jfdaily.com/a/2246823.htm

普陀区“甘泉爱心学校”开学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甘泉爱心学校”开学典礼在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甘泉爱心学校”的办学活动将持续3周,上海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和风华中学的同学将为甘泉路街道阳光之家和阳光心园的学员设计多种不同题材与不同的课程,内容涉及手工制作、简单算术、常用英语、生活常识等,同时还将为学员们开展各类娱乐活动。

上海文明网2011年12月1日

http://www.wmsh.gov.cn/2011qgzyz/zyzjj/201111/ t20111110_93684.htm

上海师范大学志愿者服务总队:为社会发展和城市精神塑造倾情奉献

多管齐下,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上海师大志愿者服务总队注重在志愿者服务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探索长效机制的建立,确立了“基地化建设、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培育、精细化管理”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核心工作理念,从六个方面推进志愿者工作:

一是建立志愿者管理数字档案,全程记录管理考核。志愿者服务总队为每位志愿者建立包括培训信息、考核情况等内容的电子档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完善志愿服务发展的舆论宣传机制、指导管理机制、支持保障机制、考评激励机制。

二是设立公益学分激励,形成志愿服务课程体系。学校高度重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活动开展,将曾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爱心学校,以及其他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志愿实践等方面组合设立选修课,根据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实践课程教育并给予学分。

三是强化调研,分层设计,打造品牌项目可持续发展。志愿者服务总队注重及时对志愿者分布情况、志趣倾向的动态研究,对比分析,寻找对策。根据分类指导、分层设计原则,对各个年级志愿服务的重点予以分置。同时着力开发新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实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构建区校合作联动格局,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学校为志愿者服务总队确立“区校联动、志愿对接、项目合作、资源整合、阵地合营、成果共享”的工作思路,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开展爱心学校社区服务、居委会干部助理、社区义工等多方面志愿活动,以拓展更广阔的区校合作领域。目前,志愿者服务总队已形成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项目基地上千个。

五是设立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推动志愿者工作有序开展。志愿者服务总队依托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以项目化的形式设置志愿者专项基金负责人或组织,根据各志愿者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

六是紧密依托党团组织,引领青年开展志愿活动。志愿者服务总队在所属队伍中建立“活动党支部”、“活动团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同时,也将志愿者活动作为考察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载体,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向党组织推荐优秀人才。

分类设计,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上海师大志愿者服务总队通过长期努力,已经形成三大系列的志愿服务特色品牌,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一是常规志愿者品牌项目。服务春运的南站志愿者、服务智障儿童的彩虹志愿者、以社团为主体的“新苗”农民工子女服务、市南义教等众多志愿者团体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www.daowen.com)

二是特色志愿者品牌项目。爱心学校十八年如一日,共创办1511所学校,参与大学生39800名,累积服务了150501人次。上海师大的学子奉献青春、践行理想,用不懈的坚持和付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三是大型赛会及重大事件志愿者项目。在奥运、世博、世游、特奥、亚运等重大赛会中,上海师大志愿者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诠释着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8001名上海师大学子用“阳光、快乐、优质”的志愿服务向世博会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上海世游赛上,276名上海师大“小番茄”更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面貌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一致赞扬。

目前,上海师大志愿者服务总队已经从临时应急性管理转向了长期稳定的管理,形成了从招募、选拔、培训、上岗到保障的工作机制,建立了梯队化、合理化、规范化的志愿者队伍长效管理模式。

上海师大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工作成效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社会各方的充分肯定:上海师大的世博志愿者工作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的荣誉;爱心学校项目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服务集体”称号;“三下乡”活动连续二十二年被团中央评为暑期“三下乡”活动先进单位。

志愿者之星的耀眼光芒闪烁在志愿服务的星空中

在众多的志愿服务中,还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志愿者:孙雅艳坚持带领“三下乡”活动十多年,将自己无限爱播撒在广西孩子们的心中,当“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的荣誉来到面前时,她依然在自己的支教日记中默默写下“我爱我的学生,这份爱让我义无反顾”;集美丽的奥运礼仪、坚强的世博小白菜、纯洁的亚运圣火少女和上海教育新闻人物于一身,对于杨蝉来说志愿已经成为了健康的生活态度;回族女孩朱淼既是世博开幕式的荷花少女又是光荣的世博园区志愿者,她的微笑在世博开幕式和园区共同绽放,不仅获得了全国“世博优秀志愿”的殊荣,还被世博局评为“十大感动人物”;徐渊是师大校园公认的“志愿达人”,从上海特奥会志愿者、北京奥足赛志愿者到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再到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他不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志在、愿在、我在”的誓言;小学时代的爱心学校学生、大学时代的爱心教员、留校工作后又成为爱心学校指导老师,杨赟用时间讲述了一个爱心传递的故事;万里挑一的中国旗手、青春洋溢的迷人微笑、“90后”女孩朴美威她让青春绽放在世游赛开幕式的五星红旗下;上海师大志愿者之星的耀眼光芒闪烁在志愿的星空中。

上海师大志愿者服务总队一直在建立志愿者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前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志愿者服务总队还将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加强志愿者工作研究,激励更多的师生投入志愿服务事业中来,为社会发展和城市精神塑造倾情奉献,让志愿精神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文汇报》2011年12月9日头版

志愿服务已成校园生活方式(姜澎)

在刚刚过去的国际志愿者日上,上海师范大学志愿者服务总队获得了“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并且成为首批5个联合国上海志愿服务发展合作基地之一。在未来的5年内,上海师大将培育100个志愿者服务基地,并且培养一批志愿者领袖。“最初,学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但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逐渐建立了志愿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充分挖掘出实践育人功能。”上海师大党委副书记王莲华说:“我们将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科学调研的‘三结合’,进一步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爱心学校持续十八年

上海师大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凤最近忙着准备寒假期间爱心学校的教员和校长招募,她发现,报名的学生中,不少在考入大学前就在爱心学校“接受”过“爱心”。爱心学校是上海师大特有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志愿服务品牌,全校90%的大学生参加过爱心学校,它源于一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994年暑假创办之初,它只是校团委举办的一个劳模子女夏令营。次年,变身为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生暑期学习班,并被正式命名为“爱心学校”。

校团委书记戴冰介绍道:“上海师大的志愿服务薪火相传,许多学生从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接力者,一茬茬的志愿者让志愿者之花开遍校园。”

志愿服务影响每个学生

上海师大志愿服务总队诞生于2001年,目前有注册志愿者23075人,2010年参与志愿服务总小时已达25.7万个小时,人均服务时间超过11个小时。校党委书记陆建非说:“如今,志愿风尚早已在校园内蔚然成势,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在校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青年志愿者所形成的志愿文化已经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上海师大志愿者们所展现出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校长张民选也对师大的青年志愿者有着美好的期待:“未来,学校将发挥国际化合作的优势,为师大志愿者们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遇,让他们拥有国际化视野,立足上海,面向国际,成为世界舞台上志愿文化的传播使者。”

《中国青年报》2011年12月26日

后世博:我们如何做志愿者(龚瑜)

经过世博会的洗礼,全社会对志愿者活动高度认同和期待,广大团员青年对参与志愿者热情高涨。上海青年志愿者工作也在力求推动世博后的转型发展。

团上海市委志愿者部部长张恽表示,将紧紧围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积极构建专业化、社会化、长效化的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打造和树立青年志愿者工作品牌,广泛动员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支持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将紧紧围绕共青团吸引凝聚青年的根本使命,注重以志愿者活动为连接,广泛联系各界青年和组织,切实发挥志愿者活动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代表维护青年权益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密切团青关系。

突破国际视野

继世博会之后,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2011上海ATP网球大师赛陆续在上海举行,国际大型赛会上,上海青年志愿者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而经过与韩国丽水世博会组委会磋商谈判、正式获得授权委托,在12月5日,团上海市委、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了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

又见世博会,上海青年志愿者有了新起点。据悉,此次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共招募36名,将分3个批次赴韩国丽水服务世博盛会。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的加入,将积极传播上海世博会精神和中国人民友谊,并为纪念明年中韩建交20周年、促进民间交流作出贡献。

经过国际大型赛会的历练,上海青年志愿者表达出了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发展愿景。

最近,一项名为《促进上海地区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推进上海云南扶贫项目开展》的项目也由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启动。在未来4年内,项目将培育扶持500个一定规模以上、发展较成熟的志愿者组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承担部分资金、并提供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团上海市委、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合作方,将配套资金、负责项目计划和具体执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负责项目启动培训和过程中的资金监管、项目管理等。

通过共建项目基地、共育志愿组织的方式,提升志愿组织的工作效率、效益和技能,构建形成志愿组织发展的“五力模型”:志愿组织服务能力、志愿组织治理能力、志愿组织创新能力、志愿组织协调能力、志愿组织发展能力。

团上海市委志愿者部部长张恽表示,实施联合国项目的目的,在于推动或者构筑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内涵与能级方面的提升,在于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对共青团使命本身的深入解读与实践。

志愿者之家实体化网络化

大学生小闵是在网上看到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启事的,在新开通的上海青年志愿者项目平台(www.shyv.org)上,这则启事挂在人气项目的榜首。

“很多年轻人想参与志愿者活动,但不知如何找到合适自己的项目,这下好了。”小闵一边点击网页一边说。

以“项目+团队”为开发思路的上海青年志愿者项目平台为很多年轻人提供了在志愿服务项目中“淘宝”的便利。

在这个平台上,各类志愿者团体、公益组织以及项目通过实名认证后,即可通过网络开展招募。参与招募的服务类别包括关爱服务、公益机构服务、健康卫生服务、大型赛会服务、扶贫助困、城市安全等近20项。个人也可选择活动类别、地域参与报名。一旦报名成功,将获得站内短信提醒。这一平台还将为每名志愿者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其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的经历。

除了网络新家,上海青年志愿者还同时拥有了实体新家。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新址也于近日启用,它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均瑶国际广场的26层。

基层风采墙、志愿人物墙、互动留言拍照设备等布置充满了浓郁的志愿氛围,这里就是志愿者之家,也是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96家团体会员和39个个人会员,以及各类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枢纽机构。

新家占地269平方米,分为办公区、展示区、互动区、会议区4个功能区域,为协会日常联络、现场服务、沙龙培训等服务提供硬件支持,目的是使志愿服务工作更贴近社会,更贴近志愿者。

这里能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实名注册、项目报名、培训交流等一站式窗口服务。参与各类服务的志愿者都可以到这打印一张由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发的证书。为了有效促进城市青年志愿者工作持续发展,协会还聘请了专业财务顾问和法律顾问为协会规范化运作给予保障。

细心的志愿者发现,最近在上海青年志愿者官方微博上开通了“上海青年志愿者工作微博圈”。“杨浦区青年志愿者”、“上海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IBM上海志愿者协会”等70家实名认证微博作为首批“入圈”的志愿者组织。粉丝们只要登录上海青年志愿者官方微博就可以全面了解上海青年志愿者工作的信息。

发动基层推广“一团一志愿”

“一团一志愿”行动是上海共青团推进青年志愿者工作的一项创新的工作机制。

在2011上海青年志愿者年会上,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出倡议,希望全市各级团组织积极行动起来,每一个团组织都努力形成自己的志愿者团队和项目,每一个团员青年都积极参与到一个志愿者团队和项目中去,不断培育团队和项目发展,完善志愿者动员与管理机制。

上海青年志愿者发展的十几年来,各级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着志愿者团队、培育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项目,其中不乏一些已具品牌的志愿服务项目。

上海师范大学团委开展爱心学校18年,每年成立百余所学校,80%的学生都参与其中担任校长和教员,他们为孤寡老人、特殊儿童、下岗工人、来沪青少年等群体提供丰富多样的爱心课程,用点滴爱心支撑了一个18年的爱心奇迹。

团青浦区委开展“点亮百个小心愿”志愿服务活动已经5年了,帮助各类贫困学生、来沪青少年群体在新年之前实现各种小心愿。今年活动启动后短短两天内,孩子们的心愿就被认领完毕。

上海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团委每年定期开展“爱心集装箱”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者走访等形式,关心来沪青年的工作和生活,关爱来沪青年子女的学习和成长。

据调研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团市委直属一级200多家团组织开展了近千场志愿服务活动。

团市委书记潘敏在2011年上海青年志愿者年会暨国际志愿者年十周年纪念大会发言时指出:后世博的青年志愿者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引领风尚。要大力推动“一团一志愿”行动,让志愿服务行动更加贴近需求、贴近社会;要将志愿者精神与“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城市价值取向紧密结合,将志愿服务行动做深做实;要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志愿者组织之间的合作,形成工作合力,为上海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民晚报》2012年2月26日

爱心学校“版图”走出国门(王蔚)

1994年,14位上海师大学生在调研后发现,一些劳动模范因忙于工作而无暇辅导子女学业,同学们自发组织了首批34名劳模子女,开展学习辅导活动。自此以后,一种以帮助中小学生提升素质、过有意义假期的志愿者服务形式,被正式定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

“薪火相传,凝聚在同一目标下。”这与其说是句口号,不如说是一场情真意切的接力赛。据最新统计,截至今年寒假,始于1994年的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十八年来已先后在全国18个省市及香港、澳门地区开出了1900余所分校,还辐射到了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参与的大学生志愿者多达5万余人,服务的各类人群约15万人次。爱心学校是该校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奉献社会的一个舞台,也成为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优秀品牌。

教学是他们的强项

大三学生傅毅人是现任的上海师大爱心学校负责人。他说,仅今年寒假,同学们就在上海浦东、长宁、黄浦和崇明等区县开办了7所爱心学校,招收了200多名中小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内容一如既往地是把这些放假在家没人照看的孩子组织起来,辅导他们提高文化知识、带领他们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而且,为了把爱心学校办好,大学生们早在去年国庆节后就开始筹划。特别令同学们欣慰的是,许多街道、居委会闻讯后都非常支持,免费为他们提供场地,长宁区华阳街道特地拨出两间社区活动室用作寒假班的教室。“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乃至音乐、美术、体育、劳技这样的兴趣课,都是我们上海师大学生的强项,因此,教员们显得十分得心应手。”傅毅人说。

用“三心”凝聚志愿者

十八年的不断传承,大学生教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永恒的爱心一直没变。书写在上海师大爱心学校校旗上的“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分热心”这句座右铭,始终像磁铁般将志愿者们的心凝聚在一起。

爱心接力,前路有你,后人在续

爱心学校接收的学员,原本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后来又逐渐有了新拓展,把服务对象扩大到了社会上有需求的人群,比如,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社会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单亲家庭的孩子、外来务工者子女、社会上的“4050”群体等。而且,爱心学校还会不定期地为医护人员子女、建设功臣子女、上海的外国友人子女和驻沪部队战士等开设“教学专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接受过爱心学校服务的人群中,年龄最小的是尚在幼儿园的四五岁娃娃,年龄最大的是福利院里的百岁老人。

一名叫小辉的同学,因身体原因在7岁后就没能上学。于是,上海师大的大学生带着课本跨进了他的家门,帮他补习功课。看到小辉对历史和英语特别有兴趣,大学生们又立即联系了历史系和英语系的同学一同来助教。于是,这所8个教员教1个学员的特殊爱心学校,成了一段佳话。

“小区来了批大学生老师,他们把爱心学校办到了居民家门口。”说这话的是闸北区彭浦新村的张老先生。暑假里,他与一群老年朋友参加了健康饮食、插花技艺、中医按摩、电脑上网等课程的培训。最令老人激动的是,短短几周时间,他就学会了发邮件、聊天,一举摘掉了“网盲”的帽子。

爱心学校植根日本

在上海师大团委的文档里,有两幅地图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一幅是爱心学校上海市分布图,另一幅是爱心学校全国分布图。不仅上海、全国的爱心学校逐渐递增,近年来爱心学校还走出了国门。

2006年暑假,来自香港地区的上海师大旅游学院学生马琬琳放假回家,觉得爱心学校的服务理念很好,于是也张罗着办了个“连锁”学校。她招募中学同学、朋友等担任教员,还设计了学说普通话、介绍祖国风土人情等特色课程,首期就招收了20多名香港小学生参加。音乐学院学生詹咏琴来自澳门地区,那年暑假也在家乡开办了爱心学校,为小朋友开设合唱课。

今年寒假,建筑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刘辰宸到日本探亲。他相约了两名上海师大同学和一位高中同学,以爱心学校的名称在大阪办了一期短训班。小刘借用亲戚开办的语言学校教室,又招了一名日本志愿者,4名教员给10多名日本学员免费开了三天的中国人文与艺术讲座。学员既有年轻人也有花甲老人,他们大多都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

说起十八年来爱心学校从上海辐射到全国再走出国门,上海师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莲华感慨地说,爱心精神能绵延不断、持久弥香,恰是因为这给了每位志愿者一个全面展示自己才能、更好服务社会的机会,大学生们在献出爱心的同时,更多地是把自己融入了社会,学会了分享、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奉献、学会了包容,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价值。

【短评】后人在续

一项志愿者活动,延续了十八年。十八岁,是成年,是青春勃发。上海师大爱心学校,也如同茁壮成长的大树,已风华正茂。在上海生根,到全国开花,还不断向世界播撒种子,收获的是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和志愿者精神的代代相传。

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总要有向上的精神为导向。但大家看重的不是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轰轰烈烈的表面形式,而是存在心底默默奉献的长年坚持。上海师大学子义务用所学知识反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群,就是一种有道德胸怀、有社会责任的向上追求。尽管当下社会,许多教育服务是可以花钱买到的,但也有不少服务特别是精神相助,是用钱买不来的。爱心学校十八年的足迹,恰好证明了这一点爱心是不需要金钱和利益作铺垫的。

《文汇报》2012年2月26日

那一刻,辛苦成甜美记忆(王星 赵征南)

爱心学校结业的时候,孩子们待在教室里不肯走,有的和老师拥抱,有的缠着老师说话。志愿者刘辰宸被感动了—“那一刻,辛苦成甜美记忆”。

周六上午9点,地铁1号线上海火车站站内人潮涌动。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二年级学生刘辰宸穿着红色背心,站在进站闸机口,疏导人流。很多外地客人第一次坐上海地铁,刷票后觉得闸机没反应,就不往里走。不一会儿闸机就不动了,显示屏会出现“请至服务中心04”的提示语。小刘告诉记者,04代表的是超过15秒没通过闸机。为了降低“卡壳”频率,刘辰宸和他“人工石”的伙伴们每分钟都要喊上十几遍“刷完请往里走”。

会“修闸机”的志愿者

见记者对错误编号感兴趣,刘辰宸干脆背了起来:“03是进站没刷票,04是超过15秒没过闸机,06是公交卡没钱,11是需要补票,12是过期票,15是已用票……”遇到这种情况时,刘辰宸一般会根据编号向乘客解释情况,随后将其引导至服务中心。有时人流量很大三言两语又讲不清,小刘会先让乘客进站,到目的站再处理:“这里客流量太大,一个人堵上几十秒,后面可能就排起一溜人了。我们必须确保畅通。”

和很多地铁志愿者一样,一开始刘辰宸对火车站周围的环境并不熟悉:“几周做下来发现,来这里的主要是这几类乘客:拿车票的、坐火车汽车的、转3号线的、买手机的,还有配眼镜的。”刘辰宸就把各个出口的通向以及周围的公交线路编成一份“宝典”,让队员们熟记于心来指点乘客。

地铁站志愿者做久了,他们也成了站里工作人员的得力助手。车票卡在闸机里,刘辰宸一伸手便将闸机盖掀开,三下五除二解决问题。

为摄影记者绑好安全带

刘辰宸是建工学院学生会的社会实践部部长,也是该院“人工石”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小刘说,2010年入学时学校已经完成世博志愿者的招募,他非常后悔没能参与世博志愿服务。还好,去年的世游赛弥补了他的遗憾。作为上海师大267位世游赛志愿者中的一员,刘辰宸被分配到了“海上王冠”的制高点—“马道”。“马道”是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检测灯光而架设的高空走道。为了拍出视角独特的照片,摄影记者们经常登顶俯拍。

两条一人宽的“马道”一左一右,横跨整个“海上王冠”,人踩上去,不时会轻晃一下。刘辰宸把它们唤作“铁索桥”。虽然两旁有护栏,因为距离地面太高还是非常危险。刘辰宸会为每个登顶的记者系上安全带。系安全带可不简单,其实是“五花大绑”。不仅双手双脚要套上安全绳索,还要用安全钩,分别钩住护栏、安全带和相机。“除了一台相机,什么都不能带。”安全面前,刘辰宸毫不讲情面。

“你下次一定还要来”

第一次当志愿者是在殷行街道敬老院,“我练习了三天,为老人们演唱了一首《社会主义好》。”没想到,一曲唱罢,台下一位老爷爷突然跑上来,紧紧握住了刘辰宸的手:“你下次一定还要来……”刘辰宸忍着泪默默点了点头。刘辰宸对老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刚出生时,父母就前往日本工作,从小到大,刘辰宸都跟外公外婆一起住。

刘辰宸发现,敬老院里的很多老人只会说上海话,而志愿者团队的一些外地同学听不懂,加上老人的耳朵不好,交流并不是很顺畅。于是刘辰宸就开始“学艺”—到学校魔术协会学魔术,在网络上学跳舞,跟着MP3学唱红歌。两年下来,刘辰宸成了敬老院里的“大明星”,很多老人也跟他成了忘年交。一天,一位老爷爷拉着他说:“你们这些孩子是有前途的,因为你们善良。”每一次来到敬老院,就如同受到一次心灵的熏陶,刘辰宸“特别热爱这里”。

2011年暑假,刘辰宸在“殷行小脚丫”民工子弟暑期爱心学校担任校长。做手工、讲英语、排小品,刘辰宸和他的伙伴们教得带劲,一个个小朋友学得更起劲。爱心学校结业时,孩子们不像以前那样下课就一哄而出,而是乖乖地待在教室里,有的和老师拥抱,有的缠着老师说:“老师,一定要回来看我们。”那一刻,刘辰宸突然觉得带病备课、冒雨上课这些付出都算不了什么,“所有的辛苦都成了甜美的记忆”。

每个周末,刘辰宸都要做志愿服务。刘辰宸说,在上海师大,像他这样的注册志愿者有16000多人。他们活跃在上海的各个角落,践行着“我青春、我志愿、我奉献”的响亮口号。

求是理论网2012年2月27日

http://www.qstheory.cn/lg/rpzm/wh/201202/t20120227_141105.htm

爱心学校走出国门的启示(王廷连)

1994年,14位上海师大学生在调研后发现,一些劳动模范因忙于工作而无暇辅导子女学业,同学们自发组织了首批34名劳模子女,开展学习辅导活动。自此以后,一种以帮助中小学生提升素质、过有意义假期的志愿者服务形式,被正式定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

关注爱心学校的相关报道,让笔者感到传奇的是,就是这个始于1994年的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十八年来已先后在全国18个省市及香港、澳门地区开出了1900余所分校。而且,在上海、全国的爱心学校逐渐递增的同时,近年来爱心学校还走出了国门,辐射到了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

有道是,“国境有界,爱心无界”。爱心学校走出国门启示人们,爱是美好的,爱心学校的爱是不断传承和辐射的。这也是为什么十八年来,爱心学校的大学生教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永恒的爱心一直没变。书写在上海师大爱心学校校旗上的“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分热心”这句座右铭,始终像磁铁般将志愿者们的心凝聚在一起。正如上海师范大学有关领导曾经所言,“因为爱心学校在社会上倡导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营造了一种人人学习的气氛,体现了公平的办学理念,填补了青少年假期教育的空白,同时开辟了大学生培养的新途径,也塑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优秀品牌”。

当然,除了爱心的传承和辐射外,爱心学校走出国门也启示人们,爱是无限的,爱心学校的爱是无处不在的。这一点,2007年1月《中国青年报》在报道爱心学校时就有这样的介绍:说起爱心学校的故事,整整一本书也说不完,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平凡又动人,每一所爱心学校都是那么特别:高墙内的爱心学校、工读生爱心学校、家政女工爱心学校、网上爱心学校、助盲爱心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爱心学校、村妇计算机爱心学校……如今,“小区来了批大学生老师,他们把爱心学校办到了居民家门口”。事实上,正是这些让爱无处不在的爱心学校感染着人们,用学员的话说,“在爱心学校,可以学到本领,又可以学到好品质,特别是让自己也拥有了一颗美好的爱心”。

“撒向人间都是爱。”爱心学校走出国门还启示人们,爱是永久的,爱心学校的爱是持之以恒的。因为办一所爱心学校也许并不难,难的是先后在全国18个省市及香港、澳门地区开出了1900余所分校,而且坚持了十八年,参与的大学生志愿者多达5万余人,服务的各类人群约15万人次。显然爱心学校已成为上海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奉献社会的一个舞台,也成为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优秀品牌。说起十八年来爱心学校从上海辐射到全国再走出国门,上海师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莲华感慨地说,爱心精神能绵延不断、持久弥香,恰是因为这给了每位志愿者一个全面展示自己才能、更好服务社会的机会,大学生们在献出爱心的同时,更多的是把自己融入了社会,学会了分享、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奉献、学会了包容,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价值。

最后,爱是最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情感。爱心学校走出国门更启示人们,中国人最富于情感,中国大学生最有爱心。这也应了媒体宣传中的一句时髦话叫“最美中国人”。希望爱心学校走出国门之后,把“最美中国人”的爱心和形象传遍世界,同时也希望爱心学校走出国门之后越办越好。用一位用学员家长感谢信中的话说:“爱心学校让陌生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希望爱心学校永远办下去。”

《新民晚报》2012年3月2日

上海师大探索“爱心教育”不停步(王蔚)

2月26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出《爱心学校“版图”走出国门》后,昨天薪火相传了十八年的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又传出好消息,在“学习雷锋好榜样”上海市杰出志愿者颁奖典礼上,爱心学校被命名为本市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上海师大校长张民选说,学校培养的未来教师,最重要的一项素质就是要有爱心,今后还将探索把爱心学校打造成爱心教育组织者的师范基地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示范园。记者昨天从上海师大获悉,18年来,已有20多人从爱心学校学员成长为传播爱心的教员。

杨赟现在是上海师大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老师。他在高中时代曾是爱心学校的学员,“我家在松江区,高二的暑假,我进了镇上的一所爱心学校,既是学员也帮着大学生哥哥姐姐一起做事”。杨赟说,高中毕业后他考进了上海师大美术学院,到了暑假就赶到曾经给他带来无限快乐的松江爱心学校,当上了一名志愿者教员。“毕业后我留校当老师,在2004年暑假里,我与学院的团干部、学生会骨干一起,在虹口区的鸿雁社区办起了一所爱心学校。”杨赟说。

同样,如今已走上慈善工作岗位的蔡琲,特别珍视曾经在爱心学校当教员的经历。从大一到大四,每年的寒暑假她都坚持到爱心学校做志愿工作。如今,她在杨浦区的一家公益机构工作,每年暑假专门组织本市的年轻人到全国的“老少边贫”地区援建希望小学。

看到一茬又一茬大学生志愿者成长的足迹,上海师大党委书记陆建非说:“爱心学校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而是一个传播对世界之爱、对社会之爱和对百姓之爱的大舞台。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4日

上海师范大学办206所爱心学校覆盖18个省份(董少校)

每隔一个星期,上海师范大学的学生就会来到位于北新泾街道的爱心学校,陪这里的孩子们看电影、做游戏、说心里话,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快乐。

自1994年以来,上海师大的大学生走向社会,为基层街道、学校开设爱心学校,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向孩子们传播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011年至今开办的爱心学校达到206所,覆盖了全国的18个省份。在爱心学校里,大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设舞蹈、书法、国画、木偶戏等课程,深受孩子们欢迎。

《光明日报》2012年5月13日

十八年,绘就最美“爱心地图”(颜维琦 曹继军)—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的故事

有这样一所学校,它没有围墙:它在全国各大城市乃至大洋彼岸的社区和街道落地开花;它没有报名限制:从学龄前儿童到耄耋老人,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下岗工人,从高墙内到福利院,最小的学员只有4岁,最年长的学员是106岁的老寿星。

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磁场强大:上海师范大学超过八成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十八年来约有5万名大学生担任它的校长和教员,服务人数近15万人次;它是教学相长的典范:每年都有近3000名未来的教师在这里第一次站上讲台,不仅是检验教学基本技能的实验室,也是青年学生砥砺品格、塑造师德的训练场。

从1994年至今,它常办常新,久盛不衰,用十八年的坚守绘就了一幅最美的“爱心地图”。它有个最普通却响亮的名字—爱心学校。

遍地开花的“爱心连锁”

十八年的坚守,缘起于一群年轻人服务社会的尝试。

1994年,14名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调研后发现,一些劳动模范因忙于工作无暇辅导子女学业,为此,大学生们自发组织了首届34名劳模子女夏令营活动。夏令营反响之热烈,出乎学生们的预料。何不多开设一些这样的课堂,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次年,它就变身为免费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生暑期学校,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项新形式,这一年它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

首届爱心学校校长孙勇告诉记者,从爱心学校的布点、落实场所,到筹措经费、制订教学计划,再到招募学员、备课、做好各项开学准备工作,全部由大学生负责。

如今,“爱心连锁”已先后在全国18个省市及香港、澳门地区开出了1900余所分校,还辐射到了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成为大学生利用所学奉献社会的一个舞台,不断传递着社会的良善和美好。

用行动诠释爱的价值

杨赟是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教师,高中时代曾是爱心学校的学员。高中毕业后,杨赟考入了上海师大美术学院,一到暑假,他就赶到曾给他带来无限快乐的松江爱心学校,当一名志愿者教员。毕业后留校当老师,杨赟又和学生一起,在上海虹口区的鸿雁社区办起了一所爱心学校。

“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分热心”,书在爱心学校校旗上的“三心”承诺,将志愿者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几年爱心学校的义教经历,让旅游学院的杨艳毕业后毅然选择到儿童福利院从事孤残儿童工作。她说:“我要将爱进行到底。”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陆建非说,爱心学校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而是一个传播对世界之爱、对社会之爱和对百姓之爱的大舞台。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在知与行中磨砺成长

爱心学校的意义,早已超出了社会实践课程的本身,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爱心地图”的绘就过程,也是一次次的育人实践。

“爱心精神能绵延不断、持久弥香,恰恰是因为给了每位志愿者一个全面展示自己才能、更好服务社会的机会。”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莲华感慨地说。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说,举办爱心学校是德育模式、素质教育途径与载体的创新,它能促使大学生朝知行统一的方向迈进,也是大学生经风雨、见世面、磨炼意志、培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大课堂,它能弥补学校德育小课堂的不足。今后学校还将探索把爱心学校打造成爱心教育组织者的师范基地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示范园。

《青年报》2012年5月24日

上师大志愿照亮 人生路启悟学子(刘昕璐)

爱心学校的创办者和首批校长,学校首批西部计划参与者,先后参与特奥会、抗震、奥运会、世博会、世游会志愿服务的学生志愿达人……近日,上海师范大学举行志愿者大型访谈“志愿照亮人生路”,学校各个时期的杰出志愿者齐聚一堂,共叙志愿情谊,畅谈通过志愿服务而改变的人生。

上师大团委介绍,近年来,志愿服务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得到了蓬勃发展。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师大青年人的自主选择,志愿生活已经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文化早已蔚然成风,而志愿文化自觉也已在师生心中深深扎根。“在师大的校园中,所有的师生都是志愿路上的同行者,志愿精神就像和煦的阳光,照亮每位青年的人生路。”

《新民晚报》2012年7月20日

自闭症小伙开口唱出“心在一起”(王蔚)—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开进淞南社区“阳光之家”

今天是第六次“全国特奥日”。一早,宝山区淞南社区的居民便致电本报“暑期教育热线”,反映小区里的一群智障青少年,正在与上海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一起开心“过节”。瑜伽课、美食课、绘画课、心理课、音乐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淞南“阳光之家”里充满了快乐。

“下星期还来好吗”

自2008年起,每年暑假上海师大的同学都会来到淞南社区开办爱心学校,服务智障人士。建工学院男生张瑾豪是这所爱心学校的创办者。高中时他担任了特奥志愿者,从此与那里的一群特殊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与他们相处,你的一点一滴付出,都会引发他们热情的反馈与真诚的感恩。他们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却时常让你感受到成就感。”张瑾豪说,一次课程结束后,当志愿者们准备回家时,一位学员拉住他们的手问道:“你们下星期还来好吗?”一双真切的眼睛,一句诚恳的话语,让大学生们倍感欣慰。于是,大家向学员们承诺:“你们喜欢我们的讲课,那以后我们就每天都来。”听后,学员们开心得不得了,还唱起了自编的歌曲。

“我的儿子会唱歌了”

在志愿者看来,爱心学校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帮助残障人士的机构,更像是一个让志愿者与智障人士共同成长、分享快乐的大家庭。

淞南“阳光之家”的负责人说,有一次,志愿者教唱歌曲《心在一起》,他们把患有自闭症二十多年的小唐拉到了身边,逐字逐句地教小唐唱歌。小唐的妈妈说,孩子自小患有自闭症,除了父母跟谁都不说话。志愿者们却不放弃,每天都坚持为小唐“开小灶”,陪他说话、教他唱歌。当歌声从小唐嘴中断断续续地被唱出,小唐的妈妈热泪盈眶,紧紧地搂住孩子,骄傲地对旁边的人说:“我的儿子会唱歌了!”

张瑾豪说,每次到“阳光之家”都会立即涌上来一大批“粉丝”:“老师,今天你们教我们什么呀?”“老师,我有小故事要讲给你们听。”还有的学员为了能与志愿者们建立长期联系,正努力学习上网发邮件。

《青年报》2012年8月19日

上海师大爱心学校今夏新举措 大学生与孩子们一起演绎“阅读”

(刘昕璐)

窗外是高温天气,窗内却是欢声笑语连成一片。在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活动中心,来自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志愿者们正在为学生们开展爱心义教。其中,“大带小”分享式阅读是华阳爱心学校今年的特色课程之一。

在教室中,志愿者们正在带领小学员进行阅读课。与一般的阅读课不同,小学员们纷纷围绕在上海师大志愿者的身边,有的扮演书中的主角,有的扮演作者,通过演绎的方式,让一个个儿童故事跃出纸面,栩栩如生。这就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大带小—分享式阅读”。

每次上课,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分工扮演故事中的人物,一边演,一边讲,仿佛置身于故事的情景之中。通过志愿者的不断引导和循循善诱,孩子们也逐渐明白如何去诠释故事中的情节和寓意。爱心学校负责人、专业为小学教育的朱蕾告诉我们,与一般的教育方式相比,“大带小—分享式阅读”更多的是创造了情景,让孩子们融入阅读情景之中,不但可以让孩子们对阅读产生兴趣,更帮助他们产生核心理念的认同感,完善人格发展。

上海基层党建网2012年9月12日http://www.shjcdj.cn/djw/

实践是青春的熔炉:上海师大学子在服务基层中受教育、长才干

党的十七大以来,上海师范大学以社会实践平台为载体,引导全校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在社会实践中创先进、做表率、争优秀,在服务基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总体设计、精心组织

学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为抓手,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践行。

创新党支部设立模式,把支部建设与实践基地相结合。对学校初具规模的社会实践基地与相对稳定的大型活动,排摸党员数量,符合条件的单独建立临时党支部或者党小组,构建“基地建支部、党员带团员”组织模式。全校已在上海百余个社会实践基地建立36个基地临时党支部,建立151个党小组,实现社会实践与创先争优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党员带领团员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建功立业,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学校组织8千余名学生志愿者参与世博志愿服务,其中党员1116人,学校火线成立校世博临时工作党委,并给每一位党员志愿者寄出一封信,号召党员“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党员和团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临时党支部、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志愿者们提供扎实的组织保障,建立党员示范岗,形成以点到面的影响辐射圈。

创新党团主题教育,把支部活动与课题立项相结合。学校通过开展基层党支部立项活动,坚持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为先导,引导学生积极服务社会。每年寒暑假期间,学校以项目立项招标的方式,对各学院、学生组织的实践项目进行梳理,按照国家级、市级、校级、院级和班级五个层次组建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网上、网下招募组建了百余支重点团队。学生党员们高度聚焦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聚焦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聚焦和谐社会的民生百态,以所学所会融入调研,为社会发展决策作贡献。以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为例,立项课题既有关于旅游开发、本土文化保护、流动儿童的学习情况等热点问题,也有关于城市出店经营状况、空巢家庭日趋增长、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难等核心问题。同时,学校还通过开展基层党支部评比立项,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并进行推广,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筑与教学、科研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活动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之路。

创新骨干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青年班团干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大学生选苗育苗工程”、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环节打通,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主动给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加任务、压担子,从实践方案的具体策划、实践地点的联系落实到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都要求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身体力行、创先争优。广大青年在社会实践中争当先锋、争做表率,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所有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均有社会实践的经历。

过程引领、精心实施

学校以“基地化建设、项目化运作、精细化管理、品牌化培育”的四化模式为工作理念,着力打造“抓基础、重内涵、强特色”的社会实践模式,推动社会实践深入发展,推进创先争优深入发展。

“理想信念引领实践考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特别是围绕社会发展转型期的关键问题,组织党员开展社会民生调研。鼓励和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经济社会文化调研活动,了解党和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通过访民情、察民意、听民声,学生党员积极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证分析等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并由此树立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每年暑假,均有千余名学生党员自主申请实践课题,赴各地进行调研考察。自2007年以来,累计撰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800余篇,直接服务群众达300万余人次。2012年暑假,学生党员刘珂菡放弃假期回老家探亲的机会,组队与同学一起赴广西农村山区进行关于留守儿童的课题调研。在广西山区,刘珂菡和同伴们每天均要赶上6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完成一个村落的调研,但刘珂菡却毫无抱怨:“身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感到自己肩负着青年对祖国的责任,更肩负着一名共产党人对祖国的责任。”

“主题教育引领服务奉献。”围绕大局,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一方面以残奥、奥运、世博、世游等重大赛事志愿服务为主题,充分发挥党员和团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临时党支部、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志愿者们提供扎实的组织保障,建立党员示范岗,形成一点到面的影响辐射圈。另一方面在常规工作中结合重大节日,引导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并由此树立“南站志愿者”、“地铁志愿者”等典型志愿者团队,党员配徽上岗,强调先锋岗的典型作用;常态化的社会实践基地(场馆)中设立党员先锋岗,更有效地提升党员自我要求及服务意识,树立良好大学生形象。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上海世游赛志愿服务中,学校均在服务环境较为艰苦的岗位上设立党员先锋岗,号召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性。许多学生党员争先竞争上岗,并以出色的表现赢得师生游客一致好评。

“先锋党员引领建功立业。”学校通过“先锋工程”,组织开展“三结对”活动—研究生和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与低年级同学结对,党员教师和教授志愿者与困难学生结对,机关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研究生党员王丽、郑长旭等每周都要赶2个小时的车程,赴奉贤校区为低年级同学义务进行课程辅导。“结对活动不仅让我们有机会服务低年级学生,更有机会履行一名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创先争优、先锋闪耀

“薪火相传诠释价值追求。”学生党支部在实践中传递志愿精神,在校园中形成志愿氛围,使社会实践项目历久弥新,使服务社会成为青年的自觉选择。爱心学校是上海师大志愿服务中的品牌活动,历十九年而弥新。在爱心学校开办过程中,学生党员总是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将爱心学校开办在最需要的地方,服务社区百姓的“所急所难”。2000年,上海师大在长宁区华阳街道爱心学校建立了学生党小组,12年来,早期的学生党小组变成了学生党支部,爱心之棒薪火相传。学生们12年如一日,坚持办学服务社区居民,义务看管放假在家的学生,免去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爱心学校校长、入党积极分子朱蕾告诉我们,爱心学校不仅是自己发挥一己之力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当代青年践行雷锋精神的时尚演绎。

“基层历练积淀人生财富。”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基层历练中,体会国情、走入社情、感受民情,培养了群众观点与艰苦奋斗的情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志向,连续组织千余名志愿者服务基层,不但为当地发展作出青春贡献,更为人生志向打下坚实基础。在浦东新区党建工作室挂职锻炼的学生党员方闻骄利用经济发展模型图为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奉贤区人保局挂职的学生党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朱虹利用专业优势开展政策宣讲、法律咨询等服务,为前来咨询的务工人员答疑解惑。在基层的经历也让学生们对国情社情民情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促使他们思考自身的责任。学生党员田家隆在挂职日记中这样写道:“社区里形形色色的人与事,让我对这个社会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让我对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段经历将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让我今后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实。”

“榜样典型激励全员发展。”学校通过搭建平台,结合重大节庆,组织宣讲、座谈、讲座等,营造实践育人氛围,并发挥党员在社会实践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朋辈引领带动更多青年投身社会实践。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优秀的志愿者均会走上讲台,演绎自己的青春故事。2010年世博会志愿服务后,学校组织了10余场优秀世博志愿者宣讲会;2011年世游赛志愿服务报名时,有2000余名学生第一时间报名,许多学生都是受到世博志愿者宣讲的感染,坚定了参与实践、奉献社会的想法。此外,学校还以学生校园信息门户、新浪微博等新兴媒体为社会实践展示交流平台,组织进行“身边的榜样”—上海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党员系列报道,广泛宣传优秀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有效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效应和榜样力量,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砥砺德行、坚定志向、全面发展、健康成才,营造多方位的参与实践、奉献青春的全员参与模式。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6日

“2012·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榜单”揭晓(齐林泉)

由中国教育新闻网主办的“见证教育强国之路—2012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盛典”今天落幕,同时揭晓“2012·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榜单”。

此次揭晓的榜单是通过网友投票和专家评审产生的,大爱诠释师魂真谛的张丽莉、站在人的立场写作的莫言等被评为“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人物”;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有望实现4%、贵州毕节5名留守儿童离校流浪被冻死在垃圾箱内等被评为“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事件”;首设学生席位的南开大学、助力“神九”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被评为“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机构”;百度公益基金会“蒲公英计划”、中国教育报“送报下乡”和“送教下乡”等被评为“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公益品牌”;微软“教育云平台”、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被评为“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信息化产品”。

详细榜单请登录中国教育新闻网查看,网址:http://www.jyb.cn。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6日第2版

2012·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榜单

一、2012·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人物

……

二、2012·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事件

……

三、2012·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机构

……

四、2012·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公益品牌

1. 百度公益基金会“蒲公英计划”

2. 光明日报等“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3. 崔永元公益基金会“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

4. 微软“青年星火计划”

5.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心衣橱”

6. 恒生中国“悦读行”

7. 甘肃大学生“微公益”

8. 立邦“为爱上色”

9.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

10. 中国教育报“送报下乡”和“送教下乡”

五、2012·中国教育年度影响力信息化产品

……

《新民晚报》2013年1月26日

走访美好家园 记录“中国梦”(王蔚)—上海师大万名学子寒假调研聚焦普通百姓生活

关注祖国的建设者、聚焦基层的劳动者、做“美丽中国”的实践者……正在度寒假生活的上海师范大学一万多名大学生,以“建设美丽中国,给力美好家园”为社会实践主题,奔赴20多个省市、500多个区县、1200多个社区和村镇,调研基层百姓的所急所需、城市发展的难点与焦点,采撷普通劳动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

记录百姓“中国梦”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上海师大的师生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美丽中国”和“中国梦”上。学生们希望在寒假里通过寻找普通百姓心中的“中国梦”,展示阔步前进中的中国人的故事和梦想。法政学院学生利用假期走访工厂、环卫等单位,倾听“外来务工者的中国梦”;信息与机电学院2010级机械团支部的50多名学生来自新疆、贵州、四川、黑龙江等9个省市,假期里他们将开展“我们一起回家寻找‘美丽中国’”的活动,约定回去后走乡访村,了解“普通乡村村民的中国梦”;教育学院的师范生们计划在上海的城郊结合部开设针对留守儿童的爱心学校,分享“留守儿童的中国梦”。大二学子张逸帆说:“我非常期待这样温暖的寻访,我相信它一定会给予我们很多思考与启迪。”

调研重点在民生

上海师大学生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美丽中国”有着强烈共鸣。今年寒假里,许多学院纷纷结合专业背景,开展各种社会调查。从已经列入计划的课题来看,内容涉及了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城市发展中的流浪动物管理问题、新交规执行下非机动车的管理、家庭煤气监控系统、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硅太阳能电池研究、汽车防追尾预警系统研发、小型蔬菜收割机研发、上海居民对社区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等。

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也纷纷加入课题调研中。生命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浦旭鑫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青春献礼美丽中国。”

“美好家园”志愿行

同时,学生们还将积极投身到“美好家园”的实践中。今年春运期间,上海师大将有2000多名同学前往上海南站、上海火车站、上海轨交各站点,开展“愿您平安”春运特别志愿行动,从1月中旬一直持续到大年夜。商学院大三学生陈璐同学的家在甘肃酒泉,但为了能帮助更多的人顺利回家,她毅然决定担任志愿者直到小年夜。她说:“虽然我回家的时间延后了,但我能在这里服务更多的旅客,很值得。”建工学院学生高海波已是第二年担任春运志愿者了,由于家住宝山,每次上岗服务都是天不亮就出门,然而他却乐在其中。

新华网2013年7月11日

http://www.sh.xinhuanet.com/2013-07/11/c_132532058.htm

上海师大谢晋学院师生赴广西开展爱心教学(钱承飞)

7月11日上午,“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梦想的系列活动在上海师大举行启动仪式。此项活动由上海师大谢晋影视艺术学院22名师生组成出征队伍,12日将赴广西进行“三下乡”(文化、科技、卫生)社会实践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据介绍,通过为期13天的行程,将重走红军路,参观战斗遗址、红军纪念馆、红军军委旧址等地,采访老红军,慰问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为老年人播放露天电影,进行“我的西部,我的梦”巡回义演,并开展爱心家访和音乐、表演基础、绘画等课程的爱心教学。

据悉,该活动以影像为载体,以在校学生为实践主体,将“我的梦想”的理想信念教育带入广西贫困的革命老区,通过文艺演出、艺术教育,让广西贫困孩子萌发自己的艺术梦想。

《新民晚报》2013年7月11日

上海师大暑期社会实践今出征(王蔚)

今天上午,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上海师大党委书记陆建非为志愿者代表授旗。同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胡国强、新民晚报党委副书记韩春培,向由上海师大志愿者开办的150余所爱心学校赠送了《寻找身边的雷锋》光盘,希望将社会正能量传递到更多市民心间。

2012年3月,在市文明办、市教卫党委和团市委指导下,新民晚报、上海师大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联合推出了“寻找身边的雷锋”征文活动,利用主流媒体的平台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该活动还由上海20个知名街道(镇)协办,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上海教卫系统、社区、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市民,纷纷推荐了几百个身边的“雷锋”。新民晚报先后刊登了20篇报道,集中反映了一批“上海好心人”,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在优酷网、中国移动、易班网和新民网的支持下,从征文中遴选出的16个优秀人物(集体)还被拍摄成视频。

今年适逢上海师大爱心学校成立二十周年。即将开学的暑期爱心学校课程之一,就是组织中小学生学习收看《寻找身边的雷锋》视频故事,以此来启发广大青少年树立奋发有为、追逐发展梦的志向。今年上海师大的暑期志愿者招募还实现了全程数字化。依托与市文明办共建的“上海师范大学志愿者专网”,所有志愿服务项目不仅实现了网上报名、网上遴选,还为所有15000名志愿者建立了网上志愿服务档案。

上海教育新闻网2013年7月11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3/07/11/ 542911.html

服务社会需求 献计城市发展 上海师大学子暑期忙实践(史佳华)

早教机构市场鱼龙混杂,如何辨别?“限塑令”实行5年半,消费者环保意识是否有所增加?鲁迅及其作品曾被中小学生视为最害怕的作家作品,在淡出课本后,鲁迅及其作品的认可率是否有所增加?……带着思考与观察,上海师大万余名学子暑期以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爱心学校等形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7月11日,学校为15000名学子举行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陆建非在仪式上为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代表授旗,并宣布出征。礼堂内飞舞的志愿者彩旗与嘹亮的口号交织在一起,全体志愿者热情高涨,热烈的氛围洋溢在会场的每一个角落。

雷锋精神引领,传递城市文明正能量

今年是上海师大爱心学校成立二十周年,今年爱心学校的课程之一,就是组织中小学生学习收看《寻找身边的雷锋》视频故事。2012年3月,由市文明办、市教卫工作党委、团市委指导,新民晚报、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20家街道(镇)联合推出“寻找身边的雷锋”系列活动。在全市寻找到200名身边的雷锋,这些平凡岗位中的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身上闪烁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成长成才梦,是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最真实写照。主办单位从200多篇来稿来信中遴选16个优秀典型拍成视频上网并刻盘。出征仪式上,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胡国强、《新民晚报》党委副书记韩春培向今年开设的150余所爱心学校校长赠送了《寻找身边的雷锋》光盘。《寻找身边的雷锋》不仅传递着城市建设中许许多多普通百姓的感人故事,也折射出“个人梦”与“城市梦”、“发展梦”之间的密切联系。

通过观看《寻找身边的雷锋》,可以用视频故事的形式向广大中小学生生动讲述身边的故事,不仅能启发中小学生树立奋发成长、追逐发展梦的志向,也与爱心学校的办学理念也一脉相承,爱心学校开办20年来密切服务城市发展,从开设下岗女工爱心学校、老年爱心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爱心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学校等,始终与城市所需息息相关。

此外,为了凝练和深化爱心学校开办二十周年来的育人内涵,学校还成立了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临时党总支,按照区域共建、学院归口原则形成9个临时党支部,以党支部的形式进一步扩大爱心学校的育人效应。学校还将举行寻访爱心学校二十年来的历任爱心校长、教员、学员,让大家共同分享爱的喜悦,让爱不断延续。

对接城市之需,调研发展所急所需

暑期课题调研是大学生最青睐的社会实践方式之一,今年暑假学校收到了学生的课题立项申请书达241份,参与调研人数有800多人。以往的课题调研或者是学生“孤军奋战”,或者“闭门造车”进行选题,或者仅由课题教师单向培训指导。今年上海师大学子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充分结合各类社会发展难题,从政府所想、民生所需的角度出发,进行大学生暑期课题调研。“交通拥堵是每个大型城市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我们在选题时特意对此进行了论证,并就此进行立项。我们的调研利用低空飞行器视角广、机动灵活的优点,来弥补传统交通流量监测方案覆盖面窄、视角固定、工作低效的不足,配合快速图像处理技术,帮忙给出缓解交通拥堵的实施高效解决方案。”课题《基于旋翼飞行器的交通监控疏导研究方法》负责学生胡靖这样说道。

许多学生也纷纷结合专业背景对此进行调研,如《“死生之际”—上海市临终关怀工作现状专项调查研究》、《对鲁迅作品以及其知晓度的调查》、《关于小学生暑托班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研究》等课题。学前专业的朱慧就以《上海市早教机构发展现状调查》为立项进行调研。朱慧告诉我们,重“教”轻“养”、过度开发、盲目攀比等元素,都使早教越发“变味”。目前上海已经有2000余家早教机构,不仅资质参差不齐,也容易滋生安全隐患。朱慧打算利用暑期以走访、调研等形式,梳理上海市早教机构的发展现状,并形成专业的报告。

团购公益项目,体验刷卡式社会实践

与往年不同,今年上海师大的志愿者招募全程实现了数字化招募。依托与市文明办共建的“上海师范大学志愿者专网”,所有志愿服务项目不仅实现了网上招募、网上报名的形式,也符合了志愿服务大众化、社会化的趋势,项目均面向全社会开放。同时,这种内外联动、项目互动的积分制度,帮助实现了上海师大学生在校外志愿服务身份的统一,使志愿者每人都保有一份自己的数字志愿记录。

上海辰山植物园、石库门博物馆、土山湾博物馆……学生们可上网自由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报名,就像志愿“网购”一般轻松便捷。同时,在每个服务点,志愿者都可以通过刷卡认证,让志愿服务上岗就像公交卡刷卡一样,潇洒一挥,便可以记录服务项目、服务时长、服务内容。

成功通过志愿“网购”报名参加爱心学校的小姜同学高兴地表示:“志愿‘网购’真是太棒了!网站上全面的志愿咨询和网络化的精细管理使我轻松就找到了满意合适的志愿岗位。在未来我更想找到能展现自己专业长处的志愿服务品牌,努力奉献爱心,获得不一样的人生历练。”

上海政府网2013年7月24日

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 node15343/u21ai772102.html

普陀区石泉社区爱心学校活动多多暑期青少年的好去处

近日,每天上午8点半过后,不少社区暑期青少年陆续来到社区爱心学校参加各项自己喜欢的活动。

电脑房里,学生们坐在电脑前,听着上海师大志愿者老师讲有关“PS”的操作。首先熟悉Photoshop工作界面,掌握Photoshop工具箱中选择工具的操作方法;接着学习了Photoshop选择菜单中的使用,掌握了填充工具组、文字工具组、图章工具组和自由交换命令的操作方法。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们学习操作了新建图层,在新图层中建立圆形选区,利用渐变工具,在圆形选区中制作图案的渐变效果。当学生们完成了制作时,人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除了学习电脑图像处理外,还有贺卡制作、影视赏析、卡通画、指尖之舞、幻灯片制作、魔方、英语会话、文字处理、幸运星制作、棋类益智游戏、个人微博等活动。暑期青少年在爱心学校又能学习又能玩,感到非常的轻松和快乐。爱心学校活动多多,是暑期青少年的好去处。

上海政府网 2013年7月30日

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

node15343/u21ai774289.html

大学生暑期办免费爱心学校 寓教于乐助孩子成长(毛纪萍)

虽然天气炎热,丁女士还是冒着酷暑赶在8点30分前将女儿送到新枫居委会的免费爱心学校。女儿在这里上了10天课了,丁女士感觉效果很好,于是,再热也坚持送过来。

虽然说是学校,其实只是一间由会议室改成的教室。丁女士的女儿一到“学校”,一位20岁出头的小姑娘迎了上去,引导孩子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这位小姑娘就是这所免费爱心学校的校长朱莺。

朱莺是上海师范大学大二学生,也是新枫居委会的居民。放假前,她向学校申请在自己所在居委会办一所免费爱心学校,得到了批准,同时也吸引了近20位志同道合的校友共同参与。其实,免费爱心学校是上海师大暑期特色活动,学校鼓励在校学生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理念自办学校,自行招生,自行管理,自行教学。

朱莺和几位校友积极联系新枫居委会,并得到了支持,这让学校有了办学场地。有了场所,几位学生一起买教材,制定课表,备课……办学校不仅不收钱,他们自己还倒贴了不少钱。像家住石化的王佳一,只要有课她就得6:00起床,坐一个半小时的车到枫泾。而所有交通费用全部自理。

虽然都是大一、大二的在校生,但他们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安排可一点不含糊。“我们招的都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于他们,我们奉行快乐教育,所以很多课都是寓教于乐。”朱莺介绍道。这一点,从张贴在墙上的课表中就能看出,课程表中有成语故事、趣味英语、手语基础、科学实验、创意手工、儿童剧等。

记者采访当天,王佳一正在教孩子们《弟子规》。过程中,一位小男生很不受控,自顾自大声朗读。可是王佳一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对孩子们说:“大家看,这位小朋友声音非常响亮,我们请他为我们领读,好不好?”小男孩也毫不羞怯,站起来带领大家大声朗读。课后,王佳一告诉记者,在她看来,这样的孩子其实是爱表现,希望引起大家注意,只要正确引导,这本身没什么错。王佳一说,她本身学的是小学教育专业,通过参与爱心学校,不仅培养爱心,在接触孩子的过程中,也更能了解他们的心理,为日后成为一名教师打下基础。

爱心学校的成立,不仅为这群大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也为不少家长解了愁。蔡先生家住盛新村,平日里夫妻俩都得上班,放暑假了,孩子在家既无聊又存在不少安全

隐患。他听说有这么一所学校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报名。“我不是新枫居委会的,当初还不知道人家收不收,结果,学校很热情,接受了我的报名。”据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很多来上课的孩子并不是新枫居委会的居民,但学校都一视同仁,只要来报名就接收。当然,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学校招满30人就不再招生了。

一群大学生,因为爱心,因为理想办了一所免费爱心学校,他们将教育的种子、真心的温暖洒进孩子心间,让孩子们快乐、有益、安全地过暑假。

《新民晚报》2013年8月7日

不希望变成“补习班”(陆梓华)

团市委地区部负责人介绍,“爱心驿站”依托区域内学校、教育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团员青年、非公企业白领青年、青年社团、社会组织等,并结合大学生志愿者的暑期锻炼,达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组织管理”多重运作效果。其中全市74支大专院校3000余名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成为主力军,和各区县团委全面对接开展服务。

“给孩子们一个和学校不一样的课堂。”这是大学生哥哥姐姐的共同心愿。在华阳暑托班,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和工程技术大学的志愿者带来了手工艺、园艺、成语故事、绘画、音乐、英语、头脑风暴、中国梦想秀等精彩课程。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开办至今已经有20年,同学们的身影活跃在各爱心驿站。上海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一男生王逸凡开朗健谈,他说,早在放假前就开始主动寻找有意向的社区,商谈为孩子们开设暑托班。终于,普陀区真如镇的第一个暑期爱心驿站开张了,上海师大和复旦大学的志愿者将轮流上岗,为孩子们提供大半个月的精神食粮。很多同学为了参与暑托班教学,仔细备课,有些还得冒着酷暑,从青浦、松江、嘉定等郊县赶来。同学们自费买文具礼品,给小朋友们当奖励。

学一学手语,听一听道德小故事,聊一聊生活中的哲学和历史任务,下一下象棋……暑托班的课程表“去学科化”色彩浓重,但是,令王逸凡意外的是,招生宣传一出,却招来一些家长的怀疑。“免费?质量肯定不好吧!”“假期要抓紧时间补课,学这些是浪费时间!”听到这样的声音,王逸凡觉得有些委屈。他告诉记者,自己也给中小学生做家教,每次看到他们厚厚的练习册和忙碌的日程表,就想着要尽自己所能,让他们在假期中接触到课本外的世界,家长们的不理解,让自己有些茫然。在暑托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不少,一问才知,是出去补课了。不过,他仍然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成效。一个小女孩在暑托班上学了象棋后,晚上天天拉着爷爷对弈。这件小事让王逸凡很开心,“如果孩子们能通过暑托班找到丰富的兴趣,感到快乐,我们的心愿就达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