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之[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虚拟技术的进步,国内外高校纷纷开展利用虚拟技术创设虚拟环境的研究,并逐步应用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虚拟社会实践成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方式。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作为社会实践的优秀品牌,以“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为宗旨,以“自主管理、合理组队”为原则,自1994年以来,已发展成为利用节假日,面向青少年学生、老年人、居委会干部以及待岗人员而开办的社区学校,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以爱心学校为例,探索信息时代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教育的可行性,并提出在实践中,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院校为依托、以专业为基础、以网络为平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进而形成一个虚实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一、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教育的基本内涵
虚拟实践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运用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和信息网络的普及。众多学者将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教育定义为:高校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创建仿真或虚拟的社会实践情景和条件,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体验、相互交流、自我教育,从而健全大学生成长机制的过程。
虚拟社会实践属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范畴。从发展动力来看,现实实践是虚拟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源泉。虚拟实践以现实实践为基础,依赖于现实实践。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不可能在完全脱离现实诉求的环境中进行,实际上许多虚拟实践活动是对真实的实践活动的预演或补充。
从实践目的来看,无论是现实实践还是虚拟实践,始终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大学生是虚拟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通过虚拟实践获得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便利的条件,并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从组织形式看,大学生往往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虚拟社区等方式结成虚拟社群,进行“人—机—人”的互动。大学生虚拟社群打破时空的局限,成为开展虚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其本质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互动。
由此可见,现实实践是虚拟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虚拟实践是现实实践的延伸和升华。在数字化时代,虚实结合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
二、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在网络环境下,虚拟实践活动的主体、客体、中介手段以及虚拟环境的构建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空间,离不开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视频技术等技术基础,其中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技术
从目前来看,实现虚拟社会实践教育将主要依赖于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根据不同的功能,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中常用的网络技术包括:电子邮件(E-mail) ,主要用于传递文本信息、图片、视频和声音剪辑等;电子公告板(BBS),能把各种共享资源、信息及联系提供给用户,从而进行交流讨论,协同学习;电子新闻组(Usenet),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某个组群,发布想法、观点和建议;文件传输(FTP),用于拷贝各种免费资源,允许上传、下载各种文件等;远程登录(Telnet),可以访问 Internet 上所有对公众开放的数据库、文件库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交互学习等;MUD/MOO,是虚拟的“多用户空间”,使得在地理上处于分离状态的用户能在一个共同机制中进行交互,从而为网络合作学习提供了有效手段;万维网,又称 Web,以多媒体形式提供信息服务,并使全世界的人们以史无前例的巨大规模相互交流。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 VR),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去,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
虚拟现实是一种由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创造的新世界,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再现,也可以是构想中的世界。在一个看似真实的模拟环境里,用户通过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传感设备,使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考察和操作,参与其中的事件,沉浸于虚拟环境中。
在实践操作层面,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撑下,前景广阔。
三、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教育的主要方式
虚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发展、新形式和新平台,是一种新型社会化实践活动。在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教育中,采用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有建设专题网站、设置虚拟课堂、开展虚拟实验、开发网络游戏等。在网络环境下,虚拟爱心学校如果能将其有效整合,运用妥当,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实践教育效果。
(一)建设专题网站
加强爱心学校的专题网站建设,构建社会实践网上工作平台,是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举措。在爱心学校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发挥大学生的实践主体作用。从实地考察、联系街道、落实场地到排定开学时间,从分发学员报名表到制定课程菜单、统计家长和社区反馈意见表,从备课、上课到策划汇报演出,全程均由大学生自己完成,而学校则开展有序长效的指导和培训。长期积累的丰富办学经验,成为网站内容建设的基础。而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强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大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专题网站的建设,这本身就成为一种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www.daowen.com)
在爱心学校的专题网站建设中,我们可以开辟爱心学校的发展史、精品课程、优秀教员风采展示等板块,传承爱心学校的宝贵经验,扩大爱心学校的办学成果;设置爱心学校的注册专区,将爱心学校专题网站与志愿者专网、微博、微信等大学生耳熟能详的网络平台打通,方便大家通过网络完成虚拟爱心学校的教员招募和培训、学员管理、课程管理等事务工作。
(二)设置虚拟课堂
虚拟课堂又称为虚拟教室,是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具有逼真感的虚拟环境,用于开展教育实践。虚拟课堂实现了交谈、视频、幻灯片、白板、便条、程序共享等教学活动在同一操作界面的动态整合。爱心学校通过虚拟课堂的形式,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员可借助于有关设备进入虚拟课堂,选择相应的资料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学员既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进行集体学习、协同学习。
对于大学生教员而言,根据学科门类、专业领域不同,教员借助虚拟课堂准备不同的课程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同时以授课的方式,向社会传播知识和技术。学员在虚拟课堂的学习,既不同于传统教育中的课堂概念,也不同于网络课堂,因为虚拟课堂的优势在于提供学习者置身于学习对象之中的逼真环境。比如,在学习植物学时,虚拟课堂就是虚拟植物园;研究桥梁结构时,虚拟课堂则是在各种虚拟桥梁之中。
虚拟课堂可以成为爱心学校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随着爱心学校学员和教员数量的增加,虚拟课堂可以打破爱心学校的时空限制,节约成本,同时创造极其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进一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三)开展虚拟实验
虚拟实验室是由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一种可进行实验的虚拟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实验者有逼真的感觉,似乎是在真正的实验室里近距离进行现场操作。在爱心学校的长期教学中,我们往往出于安全或其他考虑,很少涉及实验课程的安排。随着我国日益重视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探索能力,我们可以借助虚拟实验室来开设实验类课程,更好地帮助学员通过观察、操作、体验、学习、讨论、交流等一系列实际动作获得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和技术方法,培养基本素养和相关技能。
在虚拟环境中,虚拟实验台与真实实验台类似,可供学员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实验仪器设备。教员利用虚拟器材库中的器材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实验或实验案例。利用虚拟实验室,实验者可进行仿真实验。比如,化学实验中有些药品具有剧毒、刺激性气味的特性,把这些实验放在虚拟实验室里做,一方面能够对实验现象或过程很好地仿真,而另一方面又不必担心会对实验者造成伤害。
(四)开发网络游戏
在众多爱心学校中,很多爱心学校主要面向青少年,尤其是一些年纪教小、求知欲旺盛的小朋友。寓教于乐是爱心学校的重要理念。因此,将网络游戏应用于虚拟爱心学校的实践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通过网络游戏来教学就是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网络游戏任务中,学员通过网络游戏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游戏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遵循了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备受大学生教员的青睐。
开发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教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例如历史系的教员可以通过开发以真实历史故事为背景的游戏,再现历史场景,传播历史知识;地理系的教员可以集合地方特色,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让学员在游戏中了解中国和世界,从更高更广的层面培养学员的爱国主义品质。
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我们在大力推进虚拟社会实践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虚拟社会实践与现实社会实践的融合。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院校为依托、以专业为基础、以网络为平台,整合各种社会实践资源,从而形成一个虚实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以爱心学校的建设为例,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我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明确实践教育目标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发展。社会实践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把握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切实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特点。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必须对“培养什么人”这一重大问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作为师范类院校,爱心学校这一社会实践载体对于培养卓越教师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全程参与爱心学校的创建、办学和发展,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无论是现实社会实践,还是虚拟社会实践,都要将实践育人目标融汇到活动的组织、宣传、培训、开展、总结等各个环节中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整体构筑实践教育目标体系。
第二,健全实践教育实施体系,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体系要通过具体的团队建设、实践管理和成果总结进行实施。首先,院校应着力加强每所爱心学校的教员团队建设指导。爱心学校的教员往往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在网络环境下,教员之间甚至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共同设计和开展活动,这也为教员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创造了条件。其次,要在深化、完善主题引导机制和团队建设机制的基础上,完善过程育人机制。并且,要积极运用网络,进一步建立健全成果深化机制,增强社会实践的辐射效应,实现过程育人与环节育人。
第三,优化实践教育评估体系,完善制度规范。要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手段、合理的形式和正确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系数、实践效果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一直以来,活动形式和内容、实践成果、指导教师意见等成为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爱心学校,尤其是虚拟爱心学校进行开放式的线上评价,并通过量化的学分如实反映学生及其所在团队在社会实践中的绩效水平。
第四,夯实实践教育保障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虚实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需要学校统一协调和各职能部门、各院系的大力支持、通力协作,建立齐抓共管的系统保障。值得一提的是,虚拟社会实践借助于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在面对新技术带来革新的同时,我们也必将面对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网络成瘾、信息污染、网络黑客等诸多问题。既不能夸大危害、因噎废食,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要以积极的态势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实现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加强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是适应社会网络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构建虚实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