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强化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理念,促进爱心学校可持续发展

强化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理念,促进爱心学校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已整整20年的成长历程,为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的理念做了最好的诠释和注解。从点滴爱心到成为城市文化精神,从个别活动发展到学校实践品牌,使得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这首先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增强对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的理念认识。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唯有更深入地挖掘人的本质需求,才能够走得更远,获得可持续的永恒发展。

强化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理念,促进爱心学校可持续发展

岳 龙[1]

教育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 1号)中强调:“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已整整20年的成长历程,为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的理念做了最好的诠释和注解。从1994年至今,上海师范大学的同学们不仅用点滴爱心支撑了一个20年的爱心奇迹,传递了一个20年的爱心火炬,而且铸就了上海师范大学的一个社会实践品牌,并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点滴爱心到成为城市文化精神,从个别活动发展到学校实践品牌,使得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但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相比,与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的现实需要相比,与爱心学校实践育人的可持续发展相比,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这首先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增强对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的理念认识。

一、实践育人、主动实践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曾经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2]也即个人的生活实践决定了人的特征。事实上,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自己创造出了自己,而且成为人之为人的基本根据。这样一来,实践不仅塑造人,而且成为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正是通过实践这种活动,人在不断改造周围外部世界的同时,又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内部世界,发展着自己的本质特征。所以说,人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现实活动着的存在物,离开了实践活动,人将不复存在。因此,实践育人、主动实践就成为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美国著名统计学专家、哈佛大学查德·莱特教授历经十年调查研究结果也显示: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发生在课堂内的只有五分之一。在学校教育中,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实践的磨炼和体验在学生成人成才中发挥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以主动实践为核心的实践育人,就不能再简单地仅仅视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是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陆建非所指出的:爱心学校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而是一个传播对世界之爱、对社会之爱和对百姓之爱的大舞台。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念,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从1994年的一个劳模子女夏令营,发展到了全国各大城市,乃至大洋彼岸的社区和街道,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不仅服务对象涵盖了从学龄前儿童到耄耋老人,从劳模子女到弱智儿童,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下岗工人各类人员,而且吸引了上海师范大学80%的学生的参与,成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舞台,也成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由于爱心学校基于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因而在社会上广受欢迎、服务对象也遍及社会各类人群。既有高墙内的爱心学校、工读生爱心学校、家政女工爱心学校、网上爱心学校、助盲爱心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爱心学校、村妇计算机爱心学校,还有送至病榻边的爱心学校;既有为孩子培养书画兴趣的热心义教,也有为学生辅导功课的家庭教学,更有传授下岗工人再就业技术的社会担当和为退休老人讲解养生保健知识的爱心奉献,服务人数近18万人次。

只有真正属于人的,才会打动人;只有属于人本质的,才会在灵魂深处触动人,并获得永恒的价值。立足于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基础上的爱心学校,因为属于人而广受欢迎,更因为属于人的本质拥有,因而打动了全世界,并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长夜大,成为永恒的品牌。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唯有更深入地挖掘人的本质需求,才能够走得更远,获得可持续的永恒发展。

二、实践育人、主动实践是新教育观的时代内涵

实践育人、主动实践的理念是一种新教育观的时代表现。在传统的教育观中,教育的根本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在这种教育观下,重视书本知识,重视课堂教学,强调教师教的优先地位和主导性,强调师生主客二分对立关系,使得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将实践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进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而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的理念则有效确立了实践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把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以主体性实践为核心的新的教育观。在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中,实践不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或补充,也不再是知识理论的延伸运用或体验验证,而是变成了教育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属性。由于实践自身的开放性、动态性、创新性,使得教育过程也必然要呈现出发展的多样性、生成性和开放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的教育观和只关注人的受动性和可塑性的教育观都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客观需求。因为在信息社会中,不仅信息代替了体力和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人自身的认识和属性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以往社会条件下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同,信息社会更强调人的实践性。这样一来,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变成了一个交往和建构的人,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是变成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永远需要建构、提升的未完成的客观存在。于是,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视野中的教育过程就不再只是单向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信息传递过程,也不再是单向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是一种师生主体间平等交往、主动对话、共同构建的人生实践活动过程。这就给新教育观赋予了富有特征的时代内涵,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更反映了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习型社会教育的内在本质。正如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莲华所说:“爱心精神能绵延不断、持久弥香,恰恰是因为给了每位志愿者一个全面展示自己才能、更好服务社会的机会。”而学员家长也写来感谢信表示:“爱心学校让陌生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希望爱心学校永远办下去。”

正是在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理念指导下,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总结出了以“三心”为核心的办校理念: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爱心需要的是学生对自己存在的自我认定与自我关怀,关心需要的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与承担,而热心则是社会责任与个体自我的有机结合。因此以“三心”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学生主体与自我、社会、价值之间的主动对话与沟通建构。也正是由于主动对话与沟通建构,才使得爱心学校的实践具有育人的充实内涵,也使我们的大学生们也有了全新的体会:他们学会了分享,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奉献,学会了包容。通过爱心学校的实践,他们以更积极的担当和高度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战斗在每个需要的岗位上,进而使自己的发展和人生更充实、更完满。也正是由于爱心学校的实践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对话与沟通建构的过程,因而其教育过程也就变成了学生主体性的自我展现过程,因此在举办爱心学校的过程中,都以大学生为主体:每个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教员全部由大学生担当;从制定教学大纲到教学计划,从落实办学场所到招募学员,从筹措办学经费到组织教学全都由大学生自己完成。自我主体性的凸显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成长,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并使教育的实践属性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开发,为学生搭建了更广阔的自我教育的实践舞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和育人效果。

三、实践育人、主动实践理念是生成性育人模式的思维反映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主体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的影响,从而获得主体自身的发展。这样一来,马克思就以实践活动论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力量双向对象化,有效克服了近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使矛盾双方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实现了对客体的合理改变和使主体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美国的著名教育学家Paul Leroy Dressel 和 Dora Marcus也提出,“主动实践”这一概念的核心并不在于教师教会学生的知识量,而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多少掌握知识的技巧。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当仅仅教授学生现成的方法,或是现成的模式化解决方案,而是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观察能力,并让学生自身拥有一种根据周遭条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的能力。“主动实践”的核心就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直接参与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中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主动实践”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被动实践”向“主动实践”的根本转变。就此而言,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的理念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革命,是一种生成性育人模式的时代思维反映。

从时代的特征和爱心学校的实践过程来看,实践育人与主动实践的理念是在马克思实践活动论思维方式上的一种深化,是一种复杂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反映。这种新的思维形式以非线形思维、整体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动态思维、主体间性思维的特征深刻地思考和反映新的时代特征,强调过程而弱化本质,注重关系而淡化实体,重视创造而反对预定,突出个性而拒绝同一,主张差异而反抗中心。从而完全超越了传统的孤立、静态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将育人的过程中从传统的教育本质和规律论的思维方式框架中解放出来,从抽象地讨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僵化思维中解脱出来,注重从现实出发,从现实的人出发,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从时代和社会变化的实践出发,通过关注社会现实来研究和实践教育问题,研究和实践人的本质与发展问题。(www.daowen.com)

这样一来,人的本质不再是确定性和唯一性,而是开放性和生成性。人的本质及发展不再是一个固定的逻辑上升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人的生成性和教育的过程性决定了教育的开放性,进而产生了教育的生成性与创造性。于是,教育不再是以预定的人格目标为育人的起点,而是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以人性的完善为目标。育人过程也变成了一个不断引导人自我完善、让人性不断丰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传递、思想的碰撞、情感的熏陶、兴趣的激发、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都是一个以实践为核心的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是在特定情境中围绕一定的实践主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交互作用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因为目标的不确定和实践的开放性而变得充满了生成性、探索性、创造性。于是,育人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呈现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在过程之先、过程之外便已预先设定的目标的实现过程。

也正是由于这种育人模式上思维方式的转换,使得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的主题年年都在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但本质却始终如一。如自2004年以来,爱心学校每年都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

2004年,为了响应“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同学们开设了农村妇女和中老年人电脑培训爱心学校。

2006年,我们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两纲教育”写入了爱心教材。

2007年,我们开办了上海大众双语爱心学校,为服务世博的国宾车队驾驶员(共2000名)培训日语韩语

2008年,“奥运精神伴我行”是爱心学校的两个主题之一。各所爱心学校普遍开设了奥运知识、奥运精神课程,并积极组织学员参加体育活动。

2008年,大学生把教唱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作《正气歌》作为爱心学校的教学内容。

2008年,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心学校的另一个主题。13位“80后”大学生将爱心学校办到了四川德阳拱星镇的帐篷里。该校的教学工作主要以心理疏导为核心,并将其融合到团队素质训练和文化兴趣课中,同时辅以沙盘、心理量表测试等专业性手段。2009年寒假,又一批年轻的师大学子来到了四川,他们在绵竹拱星镇和剑南镇开办了寒假爱心学校。

……

每年变换的主题并没有淡化爱心学校的本质,相反,却使得爱心学校更紧密地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与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每一次的主题活动,都成为学生一次接触社会、体验实践、面向未来的重要机遇,有效地把课堂和社会对接了起来,把理论和实践对接了起来,把现在和未来对接了起来。在这对接过程中,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了解了国情、体察了民情、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事实证明,只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实践育人和主动实践的理念才能够深入人心,取得实效。正如松江爱心学校教员徐燕燕所说的:“我们追求的是:不仅自己献爱心,还要弘扬爱心,让更多的人奉献爱心。如今,爱心学校在松江家喻户晓;其他高校的松江籍大学生,当地的离退休老师也纷纷加盟;当地不少商企慷慨出资支援;松江区各级领导更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要我们有点滴的付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无限温暖。”现任儿福院团委书记的杨艳也说:“一批批爱心学校的上海师大学生毕业、一批批新入学的大学生又补充进去,人员在变,不变的是爱心的传递。”

【注释】

[1]岳龙,上海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内涵建设办公室主任。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