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析中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途径

探析中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途径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将以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实践为例,深入探讨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及反思。

探析中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途径

赵 乐[1]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志愿者是促进社会高效建设与和谐发展的重要队伍力量。其中,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功能。公民通过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树立团结友善、互助关爱的文明新风尚,而且可以在活动中拓展社会交往圈,增强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从而维持社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然而,我国社区志愿者的发展在组织管理、角色定位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志愿者缺乏专业素质、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项目建设能力。而大学生志愿者在这些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有较强的能力素质和参与热忱,能够结合专业所长为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有力的志愿服务和智力支持。同样,社区志愿服务是通过实践行动,培养学生用奉献回报社会、用爱的教育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途径。因此,本文将以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为切入口,分析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逐步探析建设大学生社区志愿者制度的有效建议和对策,以发挥社区志愿者这一角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巨大的社会价值功能。

一、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现状

谈到社区志愿者,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志愿者服务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感召力逐渐在世界各地普及,并走向制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将社区志愿服务当做他们走出社会之前的一个历练场。要探索我国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制度建设途径,就必须借鉴西方社会成功经验,深入了解西方国家与我国社区志愿者发展的不同情况。

(一)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社区志愿者发展及现状

志愿服务的精神源于古老的宗教慈善观念。英文“Charity”(慈善)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aritas”,意思是“对他人的爱”或是“对有需求的人或贫困的人行善和慷慨施舍”。美国是现代志愿服务的发源地,是目前规模最大、服务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美国的社区志愿者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美国人而言,参加社区服务,回馈社会,是从小培养的理念。每个社区都设有社区委员会,是美国最基层的行政自治机构,主要经费来自社区自筹,其所属委员为社区居民志愿代表,社区大量的具体工作需要由社区的志愿者来完成。此外,很多知名学府将社区志愿者列入教学计划,开设志愿服务工作的课程,鼓励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并将志愿者经历作为升学求职时重要的考量标准。根据美国劳动局统计表明,2012年美国约有6450万人参加了社区志愿者服务,占美国总人口的26.5%。其中,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比例占总人数的一半,每人平均每周服务的时间为3.5小时。目前,每年志愿者服务创造的价值多达20亿美元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社区志愿者服务,各社区总资产更是超过三百亿美元。社区志愿服务对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国内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发展及现状

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服务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共青团中央对青年团员发出志愿者行动号召,提倡青年学生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志愿精神,投身于各类社会活动,为社会主义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自那时起,社区志愿服务便成为大学生志愿者活跃的舞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社区志愿者服务达到巅峰。上海共有社区志愿者10万余人。其中,大学生志愿者化身为“小蓝莓”,深入各个社区中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路为世博会的顺利举办保驾护航,成为社区平安和谐的主力军。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满怀热忱,始终坚持将社区作为重要实践基地,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范围、形式和内容。全国各大高校与各级共青团组织更是大力支持,积极与所属地区附近街道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创办许多切实有效的、便民利民的服务项目,既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又使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锻炼毅力,砥砺品格。例如,上海师范大学创办的爱心学校已有二十年历史,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策划并实施,深入各个社区,为社区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老人和特殊群体进行授课服务。二十年来,爱心学校不仅覆盖全国各地,更是走出国门,在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成立分校,共计设立爱心学校2000余所,大学生爱心教员超过6万余人,学员人数超过18万,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成效。在二十年的历程中,爱心学校也曾经历波折、面临挑战。本文将以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实践为例,深入探讨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及反思。

二、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及反思

随着城市建设节奏加快,社区志愿者在促进社区和睦与生活幸福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我国社区志愿者工作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经验和有效的管理,以及受到其他种种社会因素、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一)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集中于寒暑假,参与比例仍然较低

目前社区志愿者首先主要以本社区常驻离退休居民为主,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其次是企业从业人员和教师,专门技能人员和学生人数较少。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区事务管理、兴趣爱好课程授课等方面。这些工作需要大量有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的人才,来拓宽社区工作服务范围和内涵,提升社区工作服务效率和质量,因此,社区志愿活动迫切需要青年大学生发挥专长,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及管理中来。但是由于大部分工作是无偿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大学生志愿者又受到课程学习的限制,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志愿服务中去。他们只能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部分社区服务工作,难以真正发挥其特长优势。

(二)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缺乏政策支持,志愿者发展受限制

2009年团中央制定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对志愿者服务范围、社会支持、经费来源、表彰奖励和法律责任等做了具体的规定。对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导向作用。但是,这些政策仅仅停留于表面形式,缺少国家层面权威的法律规范,导致相关条例办法落实不到位,导致志愿者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足,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无法全面保证。同时,政策法规缺乏对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详细规划和资金支持,志愿者激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不是为了得到物质上的薪酬奖励,更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尊重和荣誉。有效的精神激励对于形成和促进人们的志愿行为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激励机制的不够完善则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机构的发展受到限制,导致志愿者服务难以发挥其真正的魅力与号召力。

(三)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缺乏完善的工作机制,难以持之以恒(www.daowen.com)

为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各大高校志愿者管理部门也相应制定了配套措施,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尝试给予大学生的志愿活动正面价值肯定。然而,当具体社区志愿者活动落实到各个志愿者服务组织时,往往困难重重,甚至陷入各自为战、零散无序的状态。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工作机制,社区志愿者组织内部人员流动频繁,志愿者服务难以持之以恒,而志愿者招募与培训机制的不健全,更使得大学生盲目参加服务,很难从本质上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由于缺乏对工作机制的理性思考和积极探索,社区志愿者组织工作方式单一,缺少服务创新思维,仅仅将志愿服务作为服务政治需要的工作,没有与大学生能力发展、就业需要相结合。最终的后果将是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混乱,延续性较差,优秀的项目容易流失,难以真正与社区建立长期的、有效的服务互动机制。

(四)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内容与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品牌项目

目前,大学生社区服务项目受到学生自身学业影响、外界财力物力制约,服务项目只能停留在对社区青少年进行兴趣授课和社区公益服务等传统内容上,服务内容的单一,导致活动吸引力和竞争力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大学生社区志愿者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宣传和服务方式上,缺少信息化共享平台,导致志愿者服务活动无法得到及时的宣传和推广,并且容易造成各方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缺少创新的品牌项目,缺乏活力与生机。

三、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建设途径探讨

现代社会面临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挑战,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将大学生志愿者纳入社区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对实现国家宏伟蓝图建设与缓解社会发展矛盾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亦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推动城市社区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有助于高校积极利用社区资源锻炼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和引领功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公民意识,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氛围。随着我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各种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为实现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将这一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笔者以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为例,深入探讨具体的制度化建设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建立全面有效的培养机制,提升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以爱心学校为典型代表的社区志愿服务主要从事社区文化知识普及、社区中小学学生、中老年人兴趣教学等爱心工作,需要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强烈的志愿者精神、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全面的知识技能,例如优秀的沟通表达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缓解压力能力等。通过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志愿者积累所需的专业技能,尽快熟悉业务知识,提升志愿服务质量,这是确保社区爱心学校服务事业可续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计,亦能帮助大学生从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有所收获。在当前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社区志愿者的工作,社区志愿者规模不断壮大,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展。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主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规范社区志愿者培训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更能够深入挖掘志愿者的潜力,激发他们的服务热忱。

(二)完善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价值化追求

自我奉献、不计报酬是志愿者具有的共同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志愿者服务不应该有任何回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值给予我们丰富的启示。在美国,参加志愿者服务满1年后,可以得到2个学期的奖学金9450美元,用于抵扣学费开支或偿还大学贷款;2009年年初,奥巴马签署法案,将57亿美元投入社区公共服务事业;在英国,政府设立了“高等教育活动社区基金(HEACF)学生志愿活动奖”,以表彰大学生们为社区所做的志愿者服务。由此可见,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既包括了能够体现无私志愿行为的精神激励,也包括了一定形式的、直接的物质奖励。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本身目的并不是为了物质奖励,而是为了获得社会大众的肯定与认同,获得有价值的社会工作经验与能力,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与自豪感。但是,适当的物质激励若运用得当,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志愿者的志愿行为,亦能有效改善目前大部分志愿者组织经费不足的困境和问题,给予志愿者们应得的基本权益保障,促使志愿者行为持续有效进行。物质激励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现金资助形式、奖学金或学费缴付形式、提供就业岗位或实习机会等。在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的开办过程中,志愿者们常常是顶着酷暑,或冒着严寒,深入社区,风雨无阻地给社区居民提供教学服务。因此,完善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行为及时予以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能够有效维系志愿者们的服务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肯定,最终能够引导志愿者们将社区服务真正转化为个人的内心价值追求。

(三)构建科学系统的工作机制,鼓励社区志愿活动服务创新化模式

当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缺乏完善的工作机制。在爱心学校的管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志愿者组织人员流动频繁,延续性较差,服务内容方式单一,服务效果更是参差不齐。同时,受到天气环境、社区资源、技术条件等因素限制,学生参与热情逐渐降低,活动内容缺乏创新与吸引力。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工作机制迫在眉睫。在工作思路上,各大高校与志愿者组织应主动改变思路,积极探索构建适合不同学院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性格特点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各个志愿者组织应切实合作,分区建网,以构建全方位覆盖的社区志愿者网络体系,避免资源浪费;在工作内容上,各个志愿者组织应整合有限资源,以社区居民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尝试开拓新的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挖掘服务潜力,进一步发挥社区志愿者工作的带动与辐射作用。

大学生应当成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当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对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进行制度化建设的探讨,有助于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能力,砥砺品质,有助于树立文明助人、团结友善的社区新风尚,从而使得社区志愿者在社区建设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1]赵乐,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团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