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浅议高校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以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为例

浅议高校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以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为例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5年,该办学模式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将自己的主观世界外化为客观世界并产生一定效果的过程。这表明爱心学校具有利他的特点。爱心学校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从课内向课外、从理论向实践的延伸,具有不可忽视的育人功能。爱心学校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渠道。

浅议高校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以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为例

孙雅艳[1]

1994年,14名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调研后发现,一些劳动模范因忙于工作无暇辅导子女学业,为此,大学生们自发组织了首届34名劳模子女夏令营活动。1995年,该办学模式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至今,先后在全国以及美国、韩国等地开办2000余所分校,参与的大学生志愿者多达6万余人,服务的各类人群约18万人次。20年的实践证明,爱心学校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方式之一,与实践教学、科技创新等实践方式并存。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义上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本文所指的是狭义上的,爱心学校等社会实践活动。

主体性、交往性、利他性等是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点。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将自己的主观世界外化为客观世界并产生一定效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是实践的指导者。因而,主体性是实践活动的第一特征。当然,实践活动不是某个人孤立进行的,是在大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实现的。这样,交往性就成为实践活动的另一个特征。20年来,爱心学校始终秉承“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的“三心”办学理念,志愿者们为中小学生上素质教育课,对弱智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教老年人和下岗工人上网、学外语。这表明爱心学校具有利他的特点。

爱心学校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从课内向课外、从理论向实践的延伸,具有不可忽视的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

一、爱心学校实践活动是完成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其中大学阶段是个体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职业角色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通过课堂学习,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等。这些学习多是认知层面的,如何从知到行还需要实践这个环节。

爱心学校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渠道。社会是大学生最终的工作和生活舞台,不过,由于现在的大学生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一直生活在校园里,接触社会机会较少,对社会的了解很有限,对社会的期待与对社会的茫然之间存在着矛盾。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能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与社会的沟通和融合中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

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帮助大学生较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大舞台,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出比在学校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培养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格;彼此之间多交流,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精神;等等。大学生们在爱心学校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可以更准确地进行人生定位。

在服务和贡献社会的过程中,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志愿者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锻炼。最新一次调研显示,在回答“为什么参加爱心学校”时,有90%的同学认为“为了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并且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回答“参加爱心学校后的最大感受”时,60%的大学生感受了社会工作的艰辛和收获。除此之外,爱心学校还是教学相长的典范。每年都有近3000名未来的教师在这里第一次站上讲台,不仅是检验教学基本技能的实验室,也是青年学生砥砺品格、塑造师德的训练场。

20年的实践证明,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在发挥大学生知识优势、专业所长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从校内延伸到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激发同学们成长成才、奋发进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亦是青年大学生进一步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二、爱心学校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指的是公民对自己所处的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的权力和义务的认识,是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社会以及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选择的反映,它包含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其内容主要有权责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和现代意识等。”[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3]。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论断。十八大报告中最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责任”。十八大报告中分别提到“这个重大的责任,是对民族的责任”、“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 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党的责任”。对于民族,“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对于人民,“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对于党,“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可见,责任感对于青年学生的重要性,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高校德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完成这一目标,社会责任感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责任既包括国家责任,也包括集体责任和家庭责任,还包括自我责任。这些责任的内涵不同,但是其核心是一致的,那就是担当。这种担当是一种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的统一。

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爱心学校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的最高尚之处在于分文不取,是全义务的。这里面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爱心学校活动的日子里,大学生的世界不再是由图书馆、教室和宿舍组成,在他们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联系街道、落实场地、排定日程、经费预算、招收学员等工作。有的大学生每日往返于家和办学点,仅路上就得花四五个小时;不少同学自己贴了路费去上课;有的大学生因过度劳累而发起了高烧;有的同学无法照顾病重住院的母亲;有的办学点附近没有厕所,许多大学生口渴不敢喝水……但是这些并没让他们打退堂鼓,他们最放不下的,是爱心学校,深深牵挂的,是爱心学校的学员们。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主流的一面。通过爱心学校的实践,他们了解了国情、体察了民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才干,提升了思想,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这样的社会实践经历甚至改变他们的一生。爱心学校教员杨艳就是这样的一位学生,她多次参加爱心学校的工作,几年义教的经历让她渐渐与孩子们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2002年毕业后毅然应聘到儿福院从事儿童工作。她说:“我要让我的爱伴随着孩子们,我要将爱进行到底。”实践证明,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着眼于帮困扶贫,救急助难,有助于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必要的社会保障。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在爱心学校社会实践中通过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关爱他人,树立平等观和正义感。进而,建立起主动承担国家责任的自觉意识。(www.daowen.com)

三、爱心学校实践活动有利于强化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作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团队精神已经被企业文化、科研队伍建设和其他组织形式所重视。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团队精神已经被当做人的素质之一,被纳入高校德育的教育目标之中。

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组织形式下进行的,离不开团队关系。在爱心学校实践过程活动中,存在着领导者、个体、团队三个要素的关系。多年来爱心学校探索“校院团委搭台、学生校长自主管理、学生教员志愿服务”的管理模式。通过目标、制度和环境营造等途径处理团队内部的领导与被领导、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校院团委坚持以指导和培训为主,在活动初始阶段,通过培训和实际工作,增强了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帮扶弱势群体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人团结合作,依靠团队力量去共同完成任务。每年校院团委从3月份就开始了系统规范的筹备工作,包括招募爱心教员、上岗培训、岗前试讲、办学计划审核、资金落实等,在爱心学校启动时举行授旗仪式,增加团队成员的责任感、仪式感和荣誉感。大学生以自主管理、合理组队为主;从联系街道、落实场地,到排定开学时间;从分发学员报名表,到制定课程表、统计家长反馈表;从备课、上课,到策划汇报演出,都由大学生自己完成。其中,爱心学校校长发挥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协调作用,其他的爱心教员发挥任课、协助管理等积极作用。在活动过程中,他们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养成团队意识。在活动结束时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并召开爱心学校表彰会展示活动成果,树立良好的团队形象。

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形成了极强的集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高涨的士气,促使参与的爱心教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激发教员主人翁的责任感并自觉地维护团队的荣誉。

四、爱心学校实践活动有利于养成大学生的利他意识

利他是人的社会属性指向的结果,是人性的基本要求之一。有人将利他进行了区分、“人的利他行为有几个维度:一是纯度,是纯粹利他还是有利己动机;二是程度,是倾囊相助,还是有所保留;三是广度,是普度众生,还是只施惠于特定人群;四是频度,是经常为之,还是偶尔为之。”[4]在市场化进程中,利他意识受到了严重削弱。有调查显示,利他行为成为习惯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只占接受测查大学生的10%多一点[5]。表现在青年大学生身上,就是随着自我中心主义的不断膨胀,一部分青年人习惯于用自我标准判断世界、判断生活,班级意识、团队意识减弱了,对他人的关爱之心也减弱了。主张我的地盘我做主、今朝有酒今朝醉等价值观念。面对这种现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寻求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目前,高校德育利他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集体主义教育,人际交往中的利他原则教育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团队精神教育,班集体中的服务意识教育等。这些教育或者是以课堂为载体,或者是以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载体,在培养大学生利他意识和利他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认知到实践还有个过程。真正的利他意识需要在实践中养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并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正如松江爱心学校柴新逸同学的祖父柴林书说:“我们不知道如何感谢上海师大的同学们,他们放弃休息,不计报酬,无私奉献,正是他们用真情和爱心给我们家长一份安心。同时也给我们家长在无形之中上了生动的一课。”

总之,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正在成为高校德育重要途径,发挥着育德功能。青年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爱心学校实践活动的过程,自己承载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重角色,从而实现了自我教育和教育的统一。

【注释】

[1]孙雅艳,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2]金颜:《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6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4]张旭昆:《试析利他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原因》,《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陈健芷、宋琳婷、王佳欣:《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教育探索》2012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