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以“非遗”保护为载体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研究

以“非遗”保护为载体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研究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责任意识”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当代大学生首先是一名公民,应当具有一般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可分为对自我责任意识与对家庭、他人、社会群体和环境的责任意识。因此,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也成为全球的共识与趋势。

以“非遗”保护为载体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研究

张婉婉[1]

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接触新事物多、信息面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强。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大变革影响,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磨砺,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利益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担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先进代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个人成长成才,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和谐、国家强盛和中国梦的实现。所以,培育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具有很强的时代紧迫性和现实针对性。”[2]

一、“90后”艺术类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责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责任意识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意识形式。所谓“责任意识”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它是通过社会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内化而形成的,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其相应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责任意识是对自己职责的感知,也是促进个人道德行为完善的动力[3]。

当代大学生首先是一名公民,应当具有一般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的知识群体,不仅应当具有历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忧国忧民意识和报效祖国的志向,而且还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理应包含更丰富的内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可分为对自我责任意识与对家庭、他人、社会群体和环境的责任意识。其中自我责任意识的养成是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群体的责任意识养成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个人对自我的生存和发展都不能负起责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保障不了,也就不可能对家庭、他人、集体、社会负起责任。自我责任意识包括自我生存的责任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具体指珍惜自己的生命,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积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履行自己的义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等。对他人和社会群体的责任意识,它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包括:(1)对家庭的责任:包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维护家庭团结,主动减轻父母的负担等。(2)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最基本的要求是关心他人、相互尊重、乐于助人、信守承诺、和谐友爱等,帮助他人时也包括要真诚地帮助他人改正缺点和错误等。个体对集体的责任集中表现在如何正确对待及处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问题上。(3)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是一个人对祖国的繁荣和进步、对民族的兴盛和强大、对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4)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当今时代,各种全球化问题的出现要求人类以智慧和理智建构新的伦理价值体系。特别是关注人类生存环境也是对人类未来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也成为全球的共识与趋势。

学生进入学校后,学校影响相对于家庭影响而言,逐渐成为主要因素。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责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在多年的改革教育下,学校仍然存在着以下的问题: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多数的思想教育者并没有细分普通学生和艺术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用方式方法的不同,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学生工作者—辅导员,也因为受到社会因素和学校自身机制的影响,自身缺乏思考和理性研究,用同样的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明显在艺术类学生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

(二)艺术类学生特点与责任教育现状

由于艺术类教学的独特性,造就了高校艺术类学生群体有着自身独特性。他们个性张扬,自我意识突出,而艺术专业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使得学生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艺术类学生鲜明的个性也使得思想较难统一,对理想、信念和集体的意识观念淡薄,很难形成集体使命感和荣誉感。况且近年来招收的艺术类大学生,“90后”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在追求艺术自由的同时,也更多地追求个人的行为自由,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喜欢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不合群;有的穿着随意,不修边幅,自我外形设计追求艺术个性化;有的不讲究个人卫生和公用卫生,误把“邋遢”当做产生艺术创作灵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有的上课随意迟到、早退、旷课,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淡薄;有的过分追求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情感体验,集体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艺术类大学生也普遍存在理想与信念淡薄的问题。

艺术类学生专业能力、实践活动能力较强,但政治意识较为淡薄,缺乏政治热情,政治理论素养比较欠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感,不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他们大多在思想认识上不太完善,对社会的认识和鉴别力不够。对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尽管高校的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按照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传授必要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然而,现在的大学不论是培养模式还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是重灌输、轻引导,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受教者。尤其是艺术类学生,更是难以接受理论的、枯燥的教学模式,常常对其采取逃课或敷衍了事的态度。社会责任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体性的高度体现。所以,只有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才能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3]

二、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集体传承上海非遗文化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寓于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各种载体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和明显感知,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思想和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型。其特征为隐蔽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主体自觉性。其教育功能:把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巧妙地隐藏在非教育的其他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无压力和无反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所倡导的思想观念,进而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的非正规形式及弥散功能,即采用大量与显性教育法正规形式相对应的非正规形式,并且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及合力功能,即把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发挥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部门、单位的合力作用实现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及自我教育功能,即隐性教育法较好地满足了教育对象的自主和自尊需要,推动其在自主活动中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实现自我教育[4]。然而如何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如何使受教育者实现自我教育?具体如何实践、如何操作?这些都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实际问题,然而目前却很少有文章或案例可供参考或借鉴。

教育者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前,是否能寻找到合适的活动载体至关重要。这个活动载体要富含趣味,并且形式多样,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同时它又寓思想性、文化性、知识性为一体,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既能学到文化知识,又能陶冶道德情操。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根基。在大学生中开展集体传承非遗文化系列活动,可以使教育活动变得更具渗透性,更不易被受教育者察觉,并且易被人们接受。同时,文化对人影响的全面性也会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底蕴乃至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有效地利用集体传承非遗文化这一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因此,本研究课题,希望能在大学生集体传承非遗文化系列活动这一实践中有效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间接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责任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积极创设条件,引导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经历,实际体验,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以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三、以非遗为载体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具体途径—以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艺术类大学生为例

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专业能力、实践活动能力较强,但政治意识较为淡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感,不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对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但对以主动参与为特点的教育活动则有较高的认同。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特点,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结合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艺术类学生专业优势,开展以“非遗”保护为载体的系列活动,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和环境条件;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责任的理解,为责任意识教育提供新的突破口,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可以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从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担负起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和责任,肩负起中华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的历史使命。

(一)沪上非遗现状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上海拥有丰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上海的地域特色,上海百姓的文化取向和审美情趣,是上海历史的一种见证,是海派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内涵和资源。因此,进一步分析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经验和问题,探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对于推进上海文化建设、提高上海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反观上海1000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面临失传的窘境。很多传承人的子女都对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不感兴趣。不久前,“上海港码头号子”的传承人还在网上呼吁有志青年成为传承者。上海资源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青黄不接,找不到接班人的尴尬局面。

作为我国优秀人才储备的大学生是社会的知识精英、国家的建设栋梁,理应成为关注与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锋与主力军,他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起抢救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而承担着培养卓越人才、都市新人重任的现代大学就更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的重镇,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它不仅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机构,更应当成为引导社会与大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喜爱并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地。

(二)具体举措

为提高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多方联系浦东新区文化与艺术指导中心、康健街道文化指导中心,得到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和专家对于非遗文化历史指导,结合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专业优势,以2010级表演、主持、广编、动画四个专业173名同学作为试点对象,开展了集体传承上海非遗文化的实践项目。

1. 先引发兴趣后开展活动—组织学生,走访上海非遗保护地

针对当下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较浅、认识不够的现状,2012年3月上旬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专业老师和辅导员们特地把学生们带到了三林,参观三林老街、三林绣庄、内史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让学生们从身边点滴开始感受和学习。“90后”大学生在考察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都大吃一惊,“没想到民间还有这样好玩的东西”。很多学生立刻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也一致认同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我们身边的非遗遗产,保护本地经典文化景点,树立责任意识,主动地去为传承经典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2. 开展非遗系列专题讲座

2012年3月中旬,通过聘请校内外有关民俗专家、非遗传承人进行专题讲座,如《弄堂文化与海派戏剧》、《上海码头号子的变迁》、《神奇的海派魔术》、《守护民族传统节日,捍卫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的精神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讲座中有些非遗传承人还当场演示给学生看,引发学生叫好声连连。这些讲座大多生动活泼,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发了学生对上海非遗文化博大精深的感叹和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们从各种学术讲座中汲取艺术的精华,提高人文素养,开阔视野和胸襟,从而激发艺术创作的热情,进而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培养和锻炼,人格得到完善与升华。

3. 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手把手为大学生进行经验传授

针对艺术类学生乐于实践、勤于练习的特点,能让学生们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12年3月下旬,通过浦东新区文化与艺术指导中心、康健街道文化指导中心等部门邀请到了上海码头号子、海派魔术、舞龙队传承人进校园为学生进行精彩表演,手把手教授学生相关表演技巧。学生们在集体学习、传承码头号子、舞龙表演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团队协作”、“吃苦精神”、“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使责任意识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深入学生们的内心,真正地使他们意识到责任在文化传承中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4. 积极发动学生自主策划非遗民俗表演

鉴于艺术类大学生注重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个体表现欲普遍较强的特点,负责老师于2012年4月至6月间积极组织学生们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民俗表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联系起来,由表演、主持、广编、动画四个专业学生共同联手用动画片、肢体剧、舞龙、魔术等表演形式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们自主策划了民俗表演,表演中涉及的民俗事项有南翔小笼包、节日饮食、春节节俗、叫卖歌、弄堂游戏、三林舞龙、海派戏剧与魔术、上海港码头号子等。学生们在演出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对自己感兴趣的非遗文化进行分组调研、深入研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策划演出节目,在调研、策划过程中提高了团队协作、组织协调安排、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知识面拓展、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民俗表演在上海师范大学首场演出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幼儿园孩子到退休教职工都非常喜爱学生们的演出,好评如潮。学生们表示收获颇大,非遗演出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施展,还被人称为非遗文化专家,最让学生开心的是:能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到非遗文化,感到特别的有成就感和自豪感。虽然演出的前期调研、准备和排演过程都非常辛苦,但是所有同学都拧成一股绳,克服种种困难,力图把演出做到最完美。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相互协助,共同负责,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得到加强,可以说,正是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文化具有的高度责任意识才成就了现在的完美表演。

5. 积极推广非遗演出进社区(www.daowen.com)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流动的,它的传承载体只能是人。另一个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遗的传承,不是收藏在某个馆里就可以了,它必须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印记在心田里,必须靠口口相传才能得以世代保存。”由学院和浦东文化指导中心牵线搭桥,号召并组织了学生面向上海各社区开展民俗表演—非遗文化弘扬与传承进社区巡演活动,从2012年9—12月累计10场。在活动中,积极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特长大胆地进行独特的创意,激发其创作灵感、让学生在社会群众的认可中感受到专业的魅力、工作的成就,并在为他人服务、奉献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凝聚力的教育,进而使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6. 举办“从民俗表演看非遗文化的传承”学生交流会

2012年12月中旬成功举办“从民俗表演看非遗文化的传承”学生交流会。通过积极组织舞龙、码头号子、海派魔术、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的负责人上台进行学习交流汇报,并在学生间展开《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不辱使命担负起传承非遗文化的重任》讨论,为上海非遗文化的保护出言献策。在讨论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和交流,分别围绕“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和上海特色的“海派剪纸、上海港码头号子、江南丝竹、嘉定竹刻、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龙华庙会、豫园灯会、旗袍技艺”等项目展开学习和交流,并积极与项目的负责人交流互动。在亲身经历民俗表演后的学生认为自己进一步加深了对民俗的认识和了解,提升了自己对非遗、民俗的热爱,增强了自己以后对本土文化尤其是即将失传的非遗文化的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在这样的一个交流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宣传非遗文化的作用。

7. 民俗艺术文化展,实践队作品展,照片墙等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是存在于身边的生活之中的文化形式。2012年11—12月间开展了民俗艺术文化展,实践队作品展,照片墙等活动。通过开展照片墙、文化展,记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瞬间、感人瞬间,了解传承人背后的故事,感受文化底蕴,真正热爱文化、传承文化。该活动由辅导员组织学生收集素材,进行整理、展出,让“90后”大学生开眼界,发现民间的瑰宝,进而使学生在活动开展中提高思想内涵、文化素养。

8. 积极整合表演、主持、广编、动画四个专业的特殊优势,带领大学生制作非遗宣传纪录片

学院于2013年3—5月间,在走访、学习非遗文化的过程中,辅导员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素材,利用专业优势进行编剧、拍摄、后期制作,最终完成了非遗系列宣传纪录片《上海码头号子》、《民间舞龙的艺术》、《皮影戏在上海》等纪录片。非遗系列动画片《小笼包奇遇记》、《皮影戏flash》。所有作品从编剧、导演、配音、拍摄、特效制作、后期剪辑等全部由学生完成(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了指导)。这些成果都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的隐性素材,在进行课堂课程教育的同时,运用其他不同的教授方式,启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逐渐地喜欢上非遗文化,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远优于课程讲课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9. 通过爱心学校,将非遗文化传递给中小学生

在爱心学校的教学中,设置如皮影戏《麦兜的幸福暑假生活》让中小学生一起体验皮影戏剧本创作、实践、演出的各种乐趣。《海派魔术》让中小学生体验了一下魔术师的魅力。《上海码头号子》的学习让“00后”出生的中小学生们了解了旧上海码头和码头工人的辛酸历史。

通过爱心学校这一渠道,不仅让上海非遗文化深入中小学生的心中,而且让大学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责任意识。

四、通过集体传承非遗文化来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难点与突破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与大学生们一起开展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感觉意义重大。

(一)难点

1. 如何在活动中有效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其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具体操作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一种载体上适用的方法如果套用在另一种教育方式上可能就不会奏效甚至致其失败。因此,在具体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教育者要因时、因地、因人,细心、耐心、大胆地研究方法布置活动,保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

2. 如何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在教育内容的设计、教育载体的遴选、教育情境的创设、教育方法的选用等方面必须精心安排才能有好的效果。

3. 如何使大学生参加活动后有明显的收获或者受益。表面上是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其实是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中进行锻炼、体验和实践,整个教育过程,都是在教育者的把控中进行的。教育者在组织活动之前要目的明确,知道自己要通过活动教会学生哪些知识,然后根据目标安排活动。

4. 如何一直维持学生对活动开展保持积极性。活动的目的要注意潜隐,不能让大学生轻易地看到教育者的目的,从而丧失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察、排练、演出、创作等活动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这需要老师或者组织者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来完成并引导学生以最有效的统筹安排各项事务。

5. 组织活动如何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不能用老俗套,既要把握学生的喜好又要勇于创新教学方式是开展活动的难点之一。

(二)突破

1. 注重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在教育内容的设计、教学载体的遴选、教育情境的创设、教育方法的选用等方面必须精心安排,这样才能有所突破,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2. 有效发挥“因材施教”的教学原理,各项活动都根据艺术类学生乐于实践、勤于练习的特点,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在学生管理中要注重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力诫教条式的说教以及单纯的行政命令,遇到学生抵触的事情,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通过疏导、开导、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4. 整合大量的资源。如利用院校、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与艺术指导中心、康健街道文化指导中心的资源,联系上海非遗保护地,寻找非遗传承人,邀请民俗专家、专业教师等为学生演出设计、作品创作进行指导;联络进行演出的各大高校和居民社区,为演出做好筹备工作。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是其认识过程、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社会实践是公民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方式。在实践的大课堂中,公民可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远景,树立起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寻访、义演、宣传、讨论非遗文化项目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整个创新项目提高了当代大学生个人的审美境界、思想内涵、文化深度,提升了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与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从中感受到专业的实践、工作的成就,在为他人服务、奉献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注释】

[1]张婉婉,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辅导员。 刘川生: 《增强社会责任感,放飞青春梦想》,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3/0514/ c117092-21479472-4.html。

[2]张婉婉,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辅导员。 刘川生: 《增强社会责任感,放飞青春梦想》,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3/0514/ c117092-21479472-4.html。

[3]张希珍:《浅析引起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的主要因素》,《攀登(双月刊)》2007年第4期。

[4]施诚、黄雪英:《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